陈杰:走下悬崖村的孩子:新家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
字号

5月15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精准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沐恩邸社区,14岁的彝族姑娘吉克史洛右手拉着弟弟,一边紧紧跟随着爸爸的脚步,一边好奇地张望着新家周边的环境。和所有走下“悬崖村”的孩子们一样,她将在新家度过一个不一样的儿童节。

吉克史洛来自“悬崖村”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的特土社,她出生时就没有左手小臂和左手掌,母亲2018年底因病去世,父亲是“悬崖村”的林场护林员,家中还有一个11岁的弟弟。他们一家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为深度贫困家庭。

在曾经的“悬崖村”,类似的深度贫困家庭不在少数。而且,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讨生活,村子里缺乏劳动力,村里的孩子们一般从很小就要开始帮忙做家务、干农活。

四年前,新京报记者曾记录过“悬崖村”孩子们的“忙碌六一”:除了完成假期作业外,他们还要喂猪、放羊、生火、做饭、割草……但在很多孩子看来,“在家里过儿童节其实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一样做事情……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悬崖村”孩子们的童年,除了繁重的农活,还有异常艰险的求学路。进出村子的道路顺着峡谷和悬崖开辟,而孩子们就读的勒尔小学在“悬崖村”下,所以他们往返家和学校的途中,需要频繁地上下藤梯。

2016年5月24日,《新京报》报道了“悬崖村”孩子们爬天梯上学的经历,几个月后,勒尔社修建了钢梯,而特土社由于处于严重的地质灾害区,2017年底被整组纳入整体易地搬迁规划。

“悬崖村”孩童,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对象。今年跟随家长们搬下“悬崖村”后不久,大家就要迎来在“悬崖村”外的第一个儿童节,刚住进新家的孩子们对节日和生活有了些不同的想法和态度。

全文图表略

来源:《新京报》 发表时间:2020年6月28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