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凯涛:创新机制,让自然资源科普效益“最大化”
字号

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普及是人们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感受自然资源魅力的桥梁。

机构改革后,自然资源部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部署实施自然资源科学普及工程,将传播自然资源科学规律、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倡导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科学方法作为自然资源科普工作任务,持续加大自然资源科学普及力度,不断提升传播效能和科普水平,形成了多层次的自然资源科普工作体系,在我国科普工作中颇具特色。

自然资源系统科普资源丰富,科普活动多样,科普工作成效明显

分布在城市郊野、山川河湖中的各类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看得见、摸得着、大众喜闻乐见的科普载体。目前,全国仅自然类的博物馆、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自然保护地、测绘和海洋等科普基地就有400多家。这些科普基地与公众互动性强,已经初步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科普矩阵,为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重大科普主题日活动,以及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科普图书评选、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创意大赛、李四光科普大讲坛等特色活动也是自然资源科普的重要阵地。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陆续成为公众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的自然资源科普品牌。比如,2020年世界地球日活动借助“云端”发力,全部采用线上传播方式,主要示范活动总参与人次达13亿,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认可。同时,自然资源系统的事业单位,也结合自身职责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传。比如,宣教中心制作的《我们属于大自然》,以朗朗上口的歌曲形式,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地球日科技电影周”活动将电影展映与院士专家讲解科学知识相结合;“来自卫星的生日礼物”活动首次向公众呈现国产卫星拍摄的地球自然风光之美,普及国产卫星遥感技术知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针对社会关注度极高的天然气水合物制作了原创科普剧《冰火传奇》,开展全国巡演,讲述可燃冰的科学知识,让少年儿童在欣赏科技题材文创作品的同时,提高对前沿科技领域的认知和兴趣,社会反响很好。

此外,包括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在内的自然资源各学科领域院士、科学家,知识渊博、造诣深厚,也是宝贵的科普财富,在开展自然资源公益性科普,弘扬地球科学知识、宣传自然资源国情国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努力,自然资源科普活动、科普品牌和科普作品在传播效能、受众人数、艺术水平等方面持续提升,但也要看到资源分散、科普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和不足,使自然资源科普仍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机制、理念、模式,提升科普水平和质量。

创新科普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建立自然资源科普协同工作机制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地球日”科普主题活动,就充分反映了线上科普的巨大潜力与活力。显然,未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自然资源科普工作逐渐转入“云端”,将加快融合、强化自然资源系统的科普力量,满足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相关知识的多样需求,进一步推动自然资源科普工作从形式到内涵诸多方面革命性的进步。

建立自然资源科普协同工作机制,首先要大力提升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科学传播的规模效应。将国土、海洋、测绘基地优化整合,形成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统筹联动、形成合力,按照自然资源部的总体定位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科普工作。其次,充分发挥部系统单位作用和资源优势,办好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重大科普活动仍然是工作的重点。开发自然资源科普新形式,鼓励推出科普剧、科普研学、科普文创等更多创新型的科普活动,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普竞赛,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不断提升公众认识自然、保护资源的生态理念。第三,大力推进新媒体、自媒体等新技术、新形式的运用,采用“互联网+科普”等新模式,拓展科学技术普及速度、广度、深度,满足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相关知识的迫切需求。同时,加大与公益组织合作,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和优势,鼓励科研工作者和文化、体育名人,积极投身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利用名人效应扩大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和认识,厚植科普土壤。

“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既让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好地惠及公众,又能唤起公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让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根植人们心间。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发表时间:2020年6月29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