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丹:高度重视百年变局中的人口变迁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字号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是国家发展中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问题,也是世界百年变局中的底层驱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要求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提出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这一重大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对人口问题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把握百年变局中的人口变迁,积极应对老龄少子化的挑战指明了方向。

一、准确识变,把握“十四五”时期及中长期人口发展态势

在世界百年大变局中,我国人口发展也正经历着重大转折性变化。一是“十四五”时期人口总量将进入零增长区间(出生人口与死亡人口相差100万人)。但人口总量在2035年前维持在14亿以上。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将从2020年的18.5%降至2035年的16.4%、2050年的14.4%。印度将在2027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届时两国人口都在14亿以上,而第三位的美国人口约为3.44亿。

二是人口结构性矛盾持续,人口变动呈现“三降、三升”换挡提速的趋势。我国人口从建国以来经历了三峰两谷、大起大落的发展轨迹,人口发展的规律性决定了本世纪上半叶我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将十分剧烈,育龄妇女规模、出生人口规模、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提速,老年人口规模、家庭户规模、总抚养比上升提速。但是,2030年之前,15-64岁人口总抚养比都在50以下,未来十年我国仍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期[1]。

三是人口素质持续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在未来15年继续增加。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人口的教育、健康等素质持续改善,在人口总量、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情况下,我国人力资本存量持续提升。我国低教育水平人口占比仍然较高,2016年16岁及以上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人口占比高达63.4%,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1%[2]。但新增人口预期受教水平较高,预计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总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将达到2亿。同时,我国人口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平均预期寿命从1990年的68.55岁提高到目前的77岁。

四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重点人群的发展问题仍旧突出。不同省份在人口生育水平、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城镇化率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2019年,广西、贵州、青海、西藏等省份人口出生率在13‰以上,辽宁、吉林、黑龙江仅为5.5‰-6.5‰。欠发达、生态脆弱和部分边疆地区的人口,生育水平高、城镇化率低、人口流动率低,预期寿命、受教育年限、人均国民收入、孕产妇死亡率、婴幼儿死亡率等反映人口发展的指标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总体看,“十四五”时期及未来十年是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人口变动换挡提速的重大转折时期,百年一遇的新冠(COVID-19)疫情也将影响人们的生育、死亡、迁移等行为,对我国人口发展带来全方位的冲击。这些都对我们调整人口发展战略,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应变,厘清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的总体思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全面把握国家人口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应对低生育率和推进老年事业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应对老龄少子化的政策导向和工作目标。老龄少子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面对这一重大挑战,我们不必过度焦虑,也要积极应对。

总体来看,在未来三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期间,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人口发展深度转型,结构性挑战日益显现。特别是在第一阶段(2020-2035年),人口进入负增长,人口迁移势能减弱,人口红利消失,但新增劳动力素质提升较快,抚养负担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优势,是挖掘人口综合红利战略机遇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折期,积极构建适应老龄少子化社会政策制度的战略攻坚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要求“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相衔接,树立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观念,通过提高人口健康、教育素质,保障人人享有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家庭和谐幸福、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多重目标。

三、主动求变,以深化改革为主线,积极构建适应老龄少子化的政策制度

“十四五”时期是人口发展战略导向重大调整的转折点,也是构建生育支持和老年事业发展政策框架的关键节点。应当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有利于充分挖掘人口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潜能以及适应老龄少子化的民生保障制度,奠定未来三十年人口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一是优化生育政策,进一步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赋予计划生育服务新的内涵,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由限制生育向支持生育转变。考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增加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健全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免费提供避孕节育、生殖健康、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服务。探索利用成熟的辅助生殖技术,满足群众生育意愿。提高无痛分娩的使用率,提升育龄妇女分娩体验。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生殖健康教育体系,重点做好青少年、未婚人群的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加强人口长期跟踪监测和形势研判,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预警体系。继续推动人口生育、死亡、迁移等信息共建共享,加强重大改革和相关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

二是构建生育支持政策框架,创建家庭友好社会氛围。积极构建以生育保险为基础的生育支持基本制度。巩固生育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支柱地位。将生育保险独立发展为保障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生育养育子女的假期薪酬、育儿津贴、家庭福利的基本制度。规范整合育儿补贴,扩大税收减免范围,为生育子女家庭提供基本经济支持。鼓励和支持普惠型托育服务发展,加大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落实家庭育儿卫生保健服务工作。鼓励家庭育儿的代际支持,探索对祖辈隔代照料的津贴制度。依法全面落实产假政策,探索弹性休假制度,延长配偶陪产假和育儿假等假期,满足婴幼儿早期发展照料需求。巩固和增强家庭养老育幼功能,倡导代际和谐、性别平等、责任共担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推行女性就业保障和性别平等制度,倡导男性积极参与子女照料,缓解女性的母亲角色与职业女性角色之间的矛盾。增强对家庭类型的包容度,关爱特殊困难家庭、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提升家庭的福祉和发展能力。

三是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挖掘人口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潜能。积极落实劳动力、人口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劳动力和人才自主流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规划老年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利用。发挥人口规模大的优势,挖掘14亿人口的生产和消费潜能,促进依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关注跨境人口迁移态势,研究制定适应我国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国际人才迁移政策。继续推进流动人口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流动人口住房,促进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四是努力化解人口发展风险,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家庭基本生活的同时兼顾就业激励目标,提高保障效率,有效帮扶困难群众和高风险人群。实行弹性退体制,提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和可持续性。统筹运用人口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政策,促使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人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让边境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均衡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扶贫济困政策,更加注重建立健康、教育、产业发展等扶贫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积极实施健康老龄化工程,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养老机构为依托,建立健全保健-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促进健康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向社区和居家老人延伸。建立符合国情的、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先面向失能老年人和高龄老人。依托卫生计生人口、健康等基础信息库建立老年健康信息管理平台,支撑老年健康服务信息化管理。扩大职业院校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的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规模。加强老年标准、老年人生理心理等老龄科学研究,健全老年医疗和康复护理学科体系。以家庭、社区为主阵地,开展老龄国情教育、健康老龄化教育、生命教育。

五是加强人口与发展领域国际合作,服务国家内政外交大局。人口与发展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领域。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在人口发展方面与很多国家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奇迹”,人口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在国际社会发声、提升影响力的重要领域。应积极落实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快启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项目,加大对人口发展项目的支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人口发展和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经贸合作,形成新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心。充分发挥中国作为联合国机构成员国,以及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主席国的作用,促进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多边合作,积极参与规则制定和议题设置,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多层次交流,学习借鉴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青年和妇女发展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理念。

注释

[1]15-64岁人口总抚养比小于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称为人口红利期。

[2]数据来源: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8年)。

来源:大国人口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zQzMzc4OA==&mid=2247491583&idx=1&sn=d9b7acbf880a00d67d2dac88a98e6b37&chksm=e9d5dd2cdea2543a24b2d98f20c26e1fe585d7cc6c9f0de516969d4c6336bfabfa58bf99501d&mpshare=1&scene=1&srcid=0110u1Ig8tSVaTP3dsysnZTn&sharer_sharetime 发表时间:2021年1月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