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舜礼:疫情“常态化”下,旅游怎么弄?
字号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戛然而止。目前疫情已经蔓延至全球,拐点远未到来,不确定和复杂性仍尤为凸显。而旅游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既有近虑又有远忧的严峻局面。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旅游市场释放出反弹信号,旅游需求短暂被抑制后是否会出现井喷式增长,恢复疫前局面尚不得知,但随着气温回暖,周边短途游、国内长线游等线路依次开启,国内各地景区游客逐渐增长,旅游业市场回暖初现。

当前,疫情防控正全面进入“常态化”阶段。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繁重,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至关重要。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在巩固防控战果,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的同时,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出游需求,成为我国文旅行业面临的新考题。

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好成绩,现已进入到控制住疫情的常态化阶段,中央应对疫情领导小组和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4月上旬印发了进一步做好复工复产指南与重点疫情防控的通知(国发明电〔2020〕13号和印发指南的通知)。目前从全国的旅游业形势看,景区、餐饮、住宿等业态陆续开放,整个行业在陆续恢复,但远未及全面复产复业。国发明电的这个通知要求,“全国性文体活动及跨省跨境旅游等暂不恢复”,让期盼“五一”旅游可望反弹一下的业界人士,又必须回归冷静与理性的铁硬现实之中。

从一月下旬疫情风起之时,业界人士就在思考和研讨,预测疫期长短、影响大小,谋划疫后如何尽快复苏,有的甚至觉得“复苏”和“恢复”有些消极,主张代之以“提振”或“振兴”。如今,3个月快过去了,国内疫情尚未完全消弭,国外疫情又烽烟四起,看来“后疫期”仍在“病树前头”,眼前必须面对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这也意味着:

其一,疫情不会立即收尾和结束,“终点”一时半会儿看不到;

其二,常态化,可能就是疫情难以灭绝的状态,今后有可能是终生伴随;

其三,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旅游业该怎么搞呢,有哪些空间可以拓展或构筑呢?

常态化是疫情发展的新阶段

每日疫情形势通报会发布的数据,最直观地说明了它的特征:在一段时间内,既有的确诊病例越来越少,新增的确诊者和疑似者也很少,有所增加的是入境的确诊病例。这种既有病例尚未“清仓”、还有少数偶发病例的状况,或许还要持续若干时间,就应是“常态化”的表现。钟南山院士4月10日在与韩国同行交流时判断,“未来一段时间,肯定陆续还有外来输入病例,特别是大城市,要想完全清零是不现实的,除非跟世界完全隔绝”,只要采取严格监控、追踪,一旦发现就隔离,同时对他接触的人进行严密观察,“这样的情况下,就算传染几个人,也不会造成暴发态势”。

中央防控疫情领导小组印发的明发电报,要求当前把“常态化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也应是同样的一个意思。明电要求,保留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等制度,规范疫情应急处置流程,员工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立即安排到定点医院就医,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启动实施应对预案并实行精准管控。因此,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可以理解为疫情是可防可控了,这对参与防疫的各方面和人民群众来说是重要的。

常态化是生产生活恢复的新阶段

就复工复产的问题,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已发多个文件。比较核心的关键词是进一步推动复工复产,要求全国低风险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全面复工复产,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高风险、中风险地区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既是基于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理性决策,也是针对当前的复工复产还做得很不够。目前虽然重点项目和工程恢复较快,但由于各地防疫把控和产业链条不配套,不少企业复工但未能很快复产,中小企业和一般项目未能较快恢复,尤其是占GDP大头的服务业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环节,还有不少阻碍和限制。疫情防控固然很重要,中央要求打一场“歼灭战”,但在疫情总体上可防可控的“常态化”下,尽快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这也是更长远和更根本之举。

常态化是防控认识提升的新阶段

全国各地的防疫认识水平高,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取得疫情防控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但是在疫情常态化的新阶段,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也要与时俱进。近期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两个通知,强调各地要“动态调整和公布”疫情防控风险名单,对来自低风险地区的人员“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得再实施上岗前隔离”,要求坚决纠正防控措施“一刀切”、防控要求“层层加码”,这也反映了有些地方的认识和做法还很不到位。目前,疫情防控既已常态化,就到了既要继续防控疫情、又要加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关键档口。

常态化是防控手段创新的新阶段

疫情既已常态化了,防控的思路、方案和措施也应更新,这是自然之理、人之常情。如果还是延续原有的措施和手段,固然监管者最省事、也最不容易出问题,但那不是对应疫情的“常态化”。在疫情已常态化之下,仍旧延续过去的防控措施,以不变去应万变,实际上是以“土政策”应对明令要求。

以上这些,貌似与旅游放开关系不大,其实都关乎放开与恢复的基础。疫情常态下的旅游如何推进,这不仅只是新冠疫情下的问题,也是未来面对所有的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防疫与生产生活秩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博弈,绝对扑灭疫情以后再去恢复生产生活,那是一厢情愿的理论和情感之举,现实不现实是一个方面,所要付出的代价肯定是高昂而惊人的,因此,理智的做法是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从目前的新闻报道看,欧洲一些国家随着控制疫情见到一些成效,就在考虑复工复产和适度恢复生活秩序。在摸索恢复生产生活的节奏上,全世界未必只有一种答案和节奏,最好的情况是能够殊途同归,都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因为各国疫情不同、国情不同、民众习惯不同,期望多一些的国家找准这个契合点,包括对旅游业的恢复与重振,同样也是了不起的探索和贡献。

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形势下,要不要出去旅游,要不要组织旅游,回答应是肯定的,只是要有一些限制性的条件,主管部门应该对应常态化下国家总的指导思想,有一套应对方案,总体上怎么要求,怎么有效防控,怎么组织旅游,出现情况怎么应急,责任主体怎么明确,等等。较明显的有三方面:

一是对出游者的要求,如健康卡、近期去向、必要的检测;

二是旅游防护的要求,乘车、就餐、游览等都不要密集和拥挤,规定何种情况要通过预约、实行限流、应急分流,必要的场合应带口罩;

三是应对可疑症状的要求,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的,抓紧送往专科门诊,并按照防控预案做好处置。

对疫情常态化时期的旅游活动与组织事宜,行业主管的决策机构应该格外注意以下各点: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这是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国发明电〔2020〕13号关于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中所强调的。在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如何既把疫情防控好,又全面恢复生产生活,就要强化主动作为、责任担当,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减轻负担,这就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和包容与纠错机制。

尽量避免以地域设限

对外出旅行者,无论是自助游,还是参团游,都应切实以所属地域的疫情防控风险程度来判断,包括其近期的活动地域,而不要以所属地域设限,相互设防一旦呈扩大化,受影响的是整个国家和全民。

区别对待聚集性活动

人群聚集会增加疫情防控的风险,但也要区别人群聚集的场所,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室内与室外之别,以及什么特点的聚集。如室内剧院与旅游实景演出就有很大不同,后者是在室外空阔的空间;再如,室外民俗集会与室内宗教活动之别,室外民俗集会虽然聚集的人也较多,但不是在密闭的空间。

不以业态或活动特征划线

如会展活动,就包括会议、展览、节庆、比赛、文化活动等,不仅涉及业态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有些是属于聚集性、封闭性的,也有一些是诸多活动的组合,有会议发布、户外考察、小型研讨,还有一些是户外为主的,如一些节庆活动、采风踩线、自驾游等。

境内外旅游不宜一个尺度

主要是目前境内外的疫情防控程度差距较大,未来几个月国外的防控也未必大都改善,国内与国际旅游应适度分开。先是实现疫情低风险区域的普遍旅游,再是无限制的全国性旅游,之后是认真监管好国际旅游。尤其是在国际疫情形势趋缓之后,一些国家可能会放宽入境限制,非团队组织的出国游将逐步增多,这些人员旅游之后的回国,将是疫情防控工作量的新增长点。

前不久,世界旅游组织发布预测,今年全球旅游将下降20%-30%,尤以亚太地区受影响最甚。中国旅游业非但不能独善其身,还可能会深受其殃。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产业的复苏和发展固然必要,但似乎并不是最重要,它比起让深受疫情影响的人们通过旅游而放松身心和灵魂来,后者则显得更加必须和重要。

来源: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MEAZSoCvitkMPy_xQm-wvQ 发表时间:2020年4月30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