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铸就幸福路 西藏人民感恩共产党
字号

西藏是我国最独特的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发展不足、发展不协调是西藏最大的问题。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藏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心系西藏人民,制定了西藏发展和稳定的大政方针,提出了惠及西藏各族人民的一系列特殊政策,不断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西藏发展正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西藏人民在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得到改善的同时,他们感恩党的好政策,各族儿女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聪明才智,满怀豪情建设美好家园,雪域高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安宁。

一、救星就是共产党,翻身农奴把歌唱

西藏的和平与安宁可谓来之不易。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个世纪中叶,西藏发生了三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第一次是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第二次是1959年,平息了达赖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西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残酷、最野蛮、最落后的农奴制度,开创了西藏人民掌握自己命运、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第三次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在西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次社会变革深刻改变了西藏的前途命运,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西藏人民从此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封建农奴制下的旧西藏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经济发展水平极其落后。民主改革解放了生产力,沐浴着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阳光,西藏大地焕发生机,翻身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牛羊,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也得到空前的发展,第一条马路、第一座工厂、第一所学校、第一座医院、第一个邮局等相继拔地而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一个个建设西藏的美好蓝图渐渐变为现实。

和平解放以来,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跨越。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就没有新生的人民政权和西藏的日新月异。

西藏人民感恩共产党的恩情,森林变成笔,大海变成墨,也写不完百万翻身农奴对共产党的深情,创作于1961年的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表现的就是藏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和平解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再现了西藏人民的新生活和新风雅。歌中唱到“救星就是共产党,翻身农奴把歌唱”,那种由衷的感恩之情,让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二、社会主义铸就幸福路,脱贫致富奔小康

如果说,新西藏让百万农奴深情地感恩共产党变成雪域高原的主人,那么新时期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让超过七成贫困县摘帽,八成贫困人口脱贫,连续三年被中央确定为脱贫攻坚考核“综合评价好”等次。藏族同胞通过致富平台劳动实现脱贫增收,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贫困群众在脱贫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他们在感恩党的好政策同时,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着社会。

(一)吃穿不愁有事干,双手铸就幸福路

从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翻天覆地的跨越。

民主改革以前,与“政教合一”政治制度相伴随的经济制度是农区的庄园经济和牧区的部落经济,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广大劳动者失去了生产的兴趣和动力,遏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处于衰退与停滞状态。整个西藏经济基本上是农业“一统天下”,其生产方式相当落后,工具简陋,耕作方式粗放,浅耕粗作,刀耕火种等广为流行。1951年,西藏粮食平均每亩只有80公斤;畜牧业生产极为落后,逐水草而居,仍停留在原始的自然游牧方式。更没有任何现代意义的工业企业,仅有的民族手工业设施极其简陋,生产规模极小,产品产量十分有限。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西藏的生产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注重在产业扶贫和转移就业上求突破,建立长效增收机制,正确处理能干会干、就近就便、不离土不离乡的关系,以养殖业、种植业、家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艺、旅游业和资产受益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经济主体,全区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5家,农牧民专合组织8364家,累计产业脱贫已达22.09万人,形成了以拉萨净土健康产业、日喀则白朗蔬菜、昌都阿旺绵羊、林芝林果业、那曲牦牛、阿里绒山羊等为重点的优势产业,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稳定脱贫的基础日趋巩固。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将土地、草场、牲畜、劳动力入股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针对高寒牧区、偏远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市场发育度低、产业发展难的实际,大力发展一乡一社、一村一合,实行集体经营、入股分红、联合放牧,让贫困群众通过流转生产资料经营权获得租金,通过输出劳务获得薪金,通过销售家畜产品获得现金,通过折资入股获得股金。

这种稳定的劳动收入,激发了藏族同胞的内生动力,大力破除了“等靠要”思想和简单靠给钱给物扶贫的落后观念,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淡化宗教消极影响,过好今生幸福生活,贫困群众知党恩、感党恩的意识明显增强。

(二)生活条件改善,美丽藏乡呈现雪域高原

民主改革前,社会贫富悬殊,西藏的全部土地、草场、山林和牲畜几乎由不足总人口5%的三大领主占有。而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却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依附于三大领主。据民主改革前的老人讲,旧西藏农奴和奴隶居住的破烂不堪的低棚小屋,有的奴隶不得不世世代代住在牛棚、马圈或领主的屋檐下,住在野狗群集的臭水坑旁,每天还要起早贪黑地为农奴主干活。农奴家庭虽然努力耕种,但还是还不起农奴主利滚利的债,经常是刚收割了粮食就没吃的了。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发生了历史巨变,创造了旷世未有的人间奇迹。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深入贯彻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西藏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

精准推进基础设施进村入户,把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作为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聚集群众饮水难、出行难、用电难、商品流通难等突出问题,全面实施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全年安排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248个,续建1163个,新改建里程1.35万公里,基本消除无电村、无电户,持续消除通信网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切实改善。

西藏的景色与民俗之美,更多地孕育在乡村之中——脚步越是深入到乡村细部,对藏地的印象解码就越是丰富。当你走进西藏村庄,整洁的村道两侧,分布着规整而不失个性的藏式民居,座座民宅窗明几净,有不少都是崭新的二层小楼,楼梯间、房前屋后花草簇拥,村落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的是静谧祥和,映入眼帘的美似画卷。风马旗与国旗迎风舞动,守护西藏这古老而又神奇的区域,也敞开了胸怀迎接八方来客,使神秘的西藏变得可以接近,古老的雪域高原不再遥远。

风马旗亦称为“风马经幡”,或音译为隆达、龙达,是指在藏传佛教地区的祈祷石或寺院顶上、敖包顶上、普通藏民房顶上竖立著以各色布条写上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的旗子。“风马”的确切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藏民族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但风马旗的中间竖立的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象征着西藏人民永远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家庭的成员,是西藏人民新时代的守护神

西藏一位老人的话代表了西藏人了的共同心声:现在的生活都是共产党给的,从内心感恩党,一定要跟着党走。

(三)上学有学校脱贫有能力,心有智路必宽

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旧西藏三大领主为了使封建特权神圣化从精神上奴役人民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文化的发展遏制了社会的进步。境内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广大农奴和奴隶没有接受现代教育的权利曾经创造过灿烂古代文化的藏民族文盲率居然高达90%以上。

新西藏人民普遍享受到以“免费”教育为基础的民生关怀使人民群众从愚昧落后的封建制度中走向了文明。民主改革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发展西藏各项社会事业使西藏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可谓沧海桑田,今昔迥同,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援藏工作实践中,新创建在内地创办西藏班( 校)在西藏兴建“希望学校”率先在西藏实行教育“三包”投资建成西藏远程教育体系开展西藏与内地中小学生“书信手拉手”德育互动教育建立对西藏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支教体系把教育援藏纳入援藏总体布局中谋划等十项教育援藏实践举措。西藏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西藏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把教育扶贫作为实现西藏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增强了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梳理教育扶贫产生的社会效益,在四个方面显著:一是教育扶贫产生出促进西藏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提高的社会效益。截至2017年底,西藏全区51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60%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4% ,初中入学率达到99.3% 。农牧民子女大学入学率超过70%,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6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二是教育扶贫产生出促进西藏科技发展水平提高的社会效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科技具有水乳交融般的内在联系,西藏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西藏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截至2012年西藏拥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29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自治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5家。西藏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6264人,其中少数民族43552人,占总数的77.41%;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70人,2012年西藏科学技术普及率达到85%,科技对西藏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科技对西藏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42%。三是教育扶贫产生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社会效益。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则为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直接提供科技素质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人力资源。西藏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西藏科技水平提高;西藏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西藏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8.6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477.63亿元,增长170倍。1994年以来西藏生产总值连续2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四是教育扶贫产生出促进西藏民生改善的社会效益。西藏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必然会促进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西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565元增加到2018年的33797元,增长近60倍;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民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134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50元,增长85倍。

教育扶贫是摆脱贫困和脱贫致富的主要举措不仅是彻底摆脱贫困的助推器更是消除“贫困根源”完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路径也是改善贫困群众和贫困人口由“输血能力”转为“造血能力”的关键因素。西藏教育扶贫可谓典范。

(四)有病有地治看病政府管,身无疾病心无忧

旧西藏在“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下,境内仅有三所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主要为贵族、官员服务,广大群众有病根本得不到治疗,只能听天由命,人均寿命只有35.5岁,人口增长长期处于停止状态。

新西藏,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大大改善,西藏人民的寿命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精准解决贫困群众医疗保障问题以来,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全面落实。农牧区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555元,完成包虫病患者免费手术和药物治疗1.45万例,大病集中救治3537人,慢病签约服务1.38万人,重病兜底保障961人,贫困群众看病难正成为历史。目前,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由和平解放前的35.5岁提高到70.6岁,比和平解放前提高了31岁。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343.82万人,增长2.8倍。

35.5岁提高到70.6岁,单从数字看,仅仅多了35.1,但却是寿命增加了一倍。古人言,三十而立,也就是说,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一句话,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旧西藏,在人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的时候,多数人就已经进入天国,也可以说,旧西藏几乎没有最具创造力社会群体。毛泽东主席也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即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了现在的新西藏,才有了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结果,才有了和平安宁的雪域高原。

西藏的脱贫攻坚是在全国人民各方援助下进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先后六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不断加大援藏力度,援助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受援藏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援助与合作有力促进了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谐藏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这种扶贫模式和扶贫结果是西藏特有的,通过扶贫扶出了一颗感恩的心也是内地少见的。现在一些贫困地区,给钱给物越给想法越多,越给越想伸手要,这与我们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西藏人民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一直存有这颗感恩共产党的心,启示我们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要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增强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v 河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河北省政府研究室(河北省经济研究中心)是省政府直属事业机构,授权..
联系电话:0311-87902564
传真:0311-87902564
0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