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科技创新服务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
字号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工作的技术支撑和动力源泉,更是自然资源管理现代化和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推动力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精神,也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准确把握加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形势

新一轮机构改革以后,自然资源部门作为新组建的部门,要履行好“两统一”核心职责。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怎么看、怎么干,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实践。过去,更多强调的是对耕地、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这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切实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以更高的站位和视野推进自然资源保护,从地球生态系统的高度,以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站位,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红线意识,增强制度刚性,把保护的职能发挥好。

作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以占全国约1%土地,贡献了占全国10%的经济总量,但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也一直是江苏省面临的问题,经济大省与资源小省的矛盾长期存在。新时期,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是自然资源部门的首要任务,这需要更加有力有效的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全面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战略,支撑引领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中的作用。新时期,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统筹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的作用,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自然资源工作实践中去。近年来,江苏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能感知等最新信息技术,在汇集了全省10.72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要素信息的“一张图”系统平台上,建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慧眼守土”综合监管体系,并已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应用。该体系结合了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建设,实现“天上看、地上查、视频探、网上管”,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全方位监管。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自然资源管理提升方面的作用。自然资源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新时代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中的作用,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用地、用矿、用海保障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因此全面深化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应用研究,系统提升管理水平,是自然资源工作的必由之路。如: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形成了一系列专报,并上报江苏省委省政府。此外,江苏省境外矿产勘查开发信息服务平台也为“一带一路”战略、江苏省矿产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服务。

让科技创新在保障民生方面实现更大作为。新时期自然资源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在不动产登记、地质灾害防治和海洋预报减灾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如:推行“二三维一体化”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加强地灾和海洋防灾远程预警预报等工作,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更好地维护群众权益、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事实上,围绕新时期自然资源工作“优空间、护资源、促集约”这条主线,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已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集成应用创新成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实践。如:依托“金土工程”和“一张图”工程,集成应用信息技术,将研发成果与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推动管理流程的优化再造,整体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总结形成并全面推广“全流程优化审批、全区域便民服务、全业务网上办理、全节点效能监管”的江苏省自然资源“四全”服务模式,大幅度压缩行政审批环节和自由裁量空间,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打造自然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江苏样本”;突破以往土地规划的行政壁垒,研制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技术;系统集成了信息采集、预警监测、辅助决策、在线指挥为一体的自然资源“一张图”信息平台,实现了全时空“慧眼守土”和跨层级政务协同。“自然资源四全服务模式创新研究”获得自然资源部科技奖二等奖。

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着力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大力实施“空间优化、五量调节(控制总量、减少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升质量)、综合整治”三大战略,其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是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研究成果的集成应用来实现的。这些研究成果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产业用地指标、土地整治技术及标准、江苏省特色地类复垦开发、地球化学调查技术、重金属污染耕地生态修复及成片治理技术、土地遥感监测技术等。

积极推进应用生态地质环境监测创新成果。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借助省国土(耕地)生态地质环境监测项目,监测耕地环境质量变化,探索建立土壤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开展预测预警。积极探索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工作,在黏土矿修复、高生物量植物去除重金属污染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取得突破。江苏省华东有色地勘局海洋院在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创围垦滩涂区域快速改革技术,实现耐盐水稻当年种植当年丰收。该项工作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认可,对整个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的生态利用开发和可持续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指导意义。

江苏省科技创新支撑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始终坚持和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对自然资源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突破。江苏省在科技投入、人才培养、科技奖励、科学普及等方面都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科技攻关问题的科学决策机制,土地科学、基础地质科学、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等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成果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结合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技工作实际,先后建设了“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国土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江苏自然资源智库”以及“江苏省国土资源创新联盟”等。此外还陆续建立了“黄淮海采煤塌陷地土地利用—江苏省徐州野外基地”“苏南土地整治—江苏省金坛野外基地”“耕地质量—江苏省东海野外基地、宜兴野外基地”和“海岸带—江苏省南通野外基地”等4个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以及9个部级的科普基地。

其中,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5月经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2015年7月正式挂牌运行,系进入部管理序列的30个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开展了大量海岸带开发与保护有关的研究与项目课题,如“江苏省沿海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研究(2016~2030年)”“南通市‘陆海统筹发展’试点土地利用规划”“海岸带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技术与示范”等,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部地裂缝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5月获批建设,以差异性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裂缝为研究重点,以地裂缝成因机理、监测技术、模型模拟、防减灾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技创新平台。该实验室也是全国地调系统以地调院为依托单位创建的首个正式挂牌运行的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国土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于2018年5月获批建设,致力于推动卫星遥感技术在土地、矿产、灾害应急、农业、城市规划、海洋、水利等各领域的应用,完成东部沿海地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状况、矿产资源开发环境遥感监测等。目前,江苏已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建立部、省、市、县(乡)卫星应用技术体系试点。

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于2019年2月正式获批建设,围绕土地质量监测预警、精准溯源、风险管控、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目前已取得了若干成果。在耕地生态监测方面,针对耕地Cd、Pb、As、Ni等重金属污染,研制了水—土污染同步监测新技术;在耕地生态修复方面,研发了镉污染耕地实用钝化及植物修复技术,并成功申请相关专利,利用该技术在苏中、苏南地区已成功修复中—重度Cd污染耕地50余亩,建成江苏省首例Cd污染耕地钝化修复示范工程。

江苏自然资源智库成立以来,先后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设立研究基地,立足自身特色,在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监测等领域加强研究。为集聚融合创新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合作平台、优势互补联创共赢,省厅整合了“一厅三局”科研力量,组建了创新联盟。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自然资源科技平台建设初具成效,形成了一大批江苏特色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成果。近年来,江苏省厅先后承担完成省部级以上项目50多项,既有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有自然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还有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近年来,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2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5项。同时,还形成了一批具有江苏省地域特点的科技创新成果。如:采煤矿区环境规划利用及修复模式、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与标准、苏南平原地区地裂缝成因机制及预警研究、地面塌陷监测等,既解决了江苏的自然资源工作难点,又创新突破了若干关键技术。特别是黄淮海采煤塌陷区土地利用理念和技术的突破,创造了潘安湖土地整治模式,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称赞,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先进典型。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注重利用部、省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全省自然资源系统3人入选自然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6人入选自然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3人获得“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海岸带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科技创新团队入选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列入“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5人、三层次90余人。江苏省土地学会推进创建的6个科技服务站、9位首席专家以及32个提升能力项目得到省科协认定。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水平

进入新时代,江苏省自然资源系统将更加全面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聚焦系统中心工作,全面系统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水平,全面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有力支撑和引领全省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科学系统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以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为目标,最大限度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深化节约集约用地技术体系,推动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全面推开矿地融合探索创新。践行矿地融合资源保护和利用新理念,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和矿区可持续发展要求,统筹规划矿区资源,探索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模式。

加强地质勘查与地质环境调查技术创新。加强地质矿产深部勘查理论与多元信息技术综合方法创新。完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工作规范标准,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调查工作全流程。推动地热等清洁能源资源勘查技术应用创新,开展不同清洁能源资源勘查类型与勘查技术应用研究。

加快推进自然资源信息化体系建设。建立云架构的自然资源信息技术体系,建设统一的自然资源大数据共享和开放平台,形成基于自然资源大数据的“互联网+自然资源数据云服务模式”,构建“互联网+自然资源服务与监管”体系,开发全省统一的自然资源态势感知和决策支持系统,形成自然资源大数据体系支撑的决策格局。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土地”,https://mp.weixin.qq.com/s/bU1OL9QHuqQYhZzdKIVxVA 发表时间:2020年2月2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