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如碧:放弃朋友圈,你失去的不仅是“发圈力”
字号

放弃朋友圈,就等于放弃一块扩展影响力的重要阵地,就等于错过一个敏锐捕捉瞬间和精准表达的训练机会,就等于失去一个自我修炼的场所。朋友圈里,最关键的是你对生活的热情,一城一池的得失不会决定未来;但是砌一砖一瓦的能力,却能决定你的一生。

最近,总能看到许多人关闭朋友圈。其实,“开”与“关”都是个人的自由,也许是为了让自己静静,腾出时间和精力干自己喜欢的事;也许是迫不得已关闭了朋友圈,总之关都有关的理由,而我只想探讨一下:那些关闭朋友圈的人,会失去什么?

关闭朋友圈,你会失去哪些“力”

失去一个扩展影响力的渠道。离开现有的企业、平台、组织的你,是否仍具有影响力?个体崛起时代,作为普通人,即便没打算做微商,拥有流量聚集能力,则意味着拥有更多话语权,有机会促成更多有意义的链接,达成更伟大的目标。

如果你有过硬的本事,若能加上影响力这个赋能系数,效果就会几何式翻倍扩大。普通人可用的渠道本就不多,放弃朋友圈,就等于放弃了一块重要阵地。

失去一个表达力的训练营。“发圈力”是需要长期锻炼和反复打磨才能具备的。你以为迅速用9张图或140字来传达思想、体现观点,还要在人群中刷出独特的存在感,是件很简单的事吗?

你有过这种体验吗?朋友圈编辑后,修修改改,总觉得词不达意,一气之下不发了……久而久之,表达欲越来越弱,到后来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了,对周围事物和事件的判断、感知、变化,越来越麻木与无感。别人看不见我,我也懒得看别人,最后一别两宽。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发圈力”。它也并不是发几张照片、说几句话这么简单,而是用寥寥图文,能准确表述出当事人的观察所得和内心思考,进而获得广泛影响的能力。你放弃发圈,就错过了一个敏锐捕捉瞬间和精准表达的训练机会。

失去一个反脆弱的修习场。面对同一条信息,因角度和立场不同,每个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那些相关的点评和留言,正面的、负面的,都记录在此。这个不完美的自己,你要不要展示、接受和拥抱?

我特别佩服我身边的一位“发圈高手”,她每天很忙却几乎每天都坚持发圈。而且,不管是倒霉事,还是烦心事,她总能看到积极有趣的一面。即便是特别糟心的过程,她也总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并能将这段经历变成案例或故事,作为精神滋养肥料,分享给更多人,让别人获得感悟和启发。

这不就是反脆弱的能力吗?对当下不利的情况,用稳定的情绪应对,并从中获得成长,甚至将逆境化为顺境。所以,放弃发圈,等于失去了一个自我修炼的场所。

分组管理,打造朋友圈的丰实肌理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会根据重要程度、沟通频率给朋友圈分组管理。

第一类:很重要,且频率高。比如家人、好友、老板、同事等。发圈原则:不用非得打造完美人设,偶尔“自黑”也许更受欢迎。

第二类:很重要,但频率不高。比如行业精英、孩子老师等。原则:线上多关注,在朋友圈里主动点评,或者私信互动。

因为第二类朋友在圈里发过的书籍、电影、链接、资料等,都可作为学习资料去深度思考,并在看完后给出反馈。不要只会“搬砖”转发,还要训练自己在朋友圈里用140字以内的文字,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和情绪。总之,第二类朋友在圈里发出的动态,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最好是能参与并互动。有可能的话创造线下见面沟通的机会,看可否转化成第一类型。

第三类:不重要,但频率高。比如,快递小哥、美发师傅……这类服务于你的生活小助手。原则:分组设置,屏蔽私人信息。

第四类:不重要,且频率低。比如某次饭局上加的朋友……原则:发一条礼貌公告,断舍离,有缘下次再约。

作为社交平台,朋友圈最关键的是——你对生活的热情。也就是说,即便是塑料社交,互动还是要有的;即使是完不成的Flag,目标还是要设的;即使是不完美的人设,IP还是要造的。能把每一个普通小日子过的烟气与仙气并存的,那才是真本事。

微信朋友圈里,一城一池的得失不会决定未来;但是砌一砖一瓦的能力,却能决定你的一生。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表时间:2020年7月27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