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新华等:调优产业结构是湖北走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前列的关键
字号

调结构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湖北也不例外。湖北要真正成为中部崛起的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走在前列,与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样,切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关键。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才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聚集资源、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城镇才能形成和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唱“空城计”、不可持续。只有形成合理、高效、可持续的产业结构,才能有效实现新型城镇化,在中部崛起中发挥支点作用、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湖北应该怎样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呢?我们认为,必须把握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的大趋势,全面深入调查分析湖北产业结构的现状、优势、劣势、问题和差距,明确新阶段调整优化的目标任务,对症下药,采取有效对策。

一、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大趋势

中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攻坚的决定性阶段,已经开始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变,产业结构演进呈现出以下大趋势。

1.经济服务化的新动向

经济服务化是指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变动过程,是产业结构演进和城镇化推进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大幅度提高,产值由1978872.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31406亿元,增长了约264倍,是三大产业中增长倍数最多的产业,增长速度也较快,最高达到1984年的19.3%35年中有34年高于第一产业,有17年高于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不到30%提高到40%以上。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服务业目前出现新的发展势头。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增长速度,达到8.3%,比第二产业的7.8%0.5个百分点;中国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多数是最快的,大城市第三产业的比重有的已经超过50%2012年北京是76.4%,上海是60%,广州是63.6%。这表明,全国服务业的比重和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制造业,东部已经开始以服务业为主导,要不了几年全国服务业的比重将达到50%,经济服务化已经成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新动向、发展的新引擎。

2.压缩产能过剩、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趋势

中国现在一般加工制造业过剩,突出表现在煤化工、多晶硅、风电制造、平板玻璃、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却相当落后。中国连续10多年粗钢产量保持世界第一,2013年高达7亿多吨,但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约2千万吨特种钢材;中国是世界上的造船大国,但发动机需要进口;中国已是“世界工厂”,但许多关键零部件、机械设备依赖进口,多数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结果不仅产业结构不优,而且经济效益也不高。因此,现在必须坚决缩减、淘汰过剩产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

当今世界正在兴起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化、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可再生化、高效化成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社会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其发展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新趋势。中国现在虽然在太阳能、风能发电等领域初步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但总体上发展不足、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信息化、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可再生化程度不高。中国政府已经制定《“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发展和竞争的先机和制高点,防止在新的产业革命中再次落后。

4.农业现代化的趋势

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劳动力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收入差距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农业机械化率在90%左右、农业劳动力比重不到10%,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基本消失。2011年中国的综合农业机械化率则是54.8%,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依然高达34.8%左右。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0%,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18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6977元,前者是后者的3倍。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农业仍然落后。突出的“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状况,严重制约着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5.产业价值链提升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挥了后发优势和劳动力充足价廉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贸易,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技术和管理落后,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加工度不高、附加值不大、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出口面临严重困难,所以必须改变在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价值链中的不利地位,坚持自主创新,努力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产业价值链。由于地区差别较大,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和任务也不一样。东部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期,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过渡,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业为主导,转移一般制造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则依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期,主要任务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制造业,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适当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湖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明确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的大趋势,需要进一步弄清湖北产业结构的现状如何、存在什么突出的问题。

1.湖北省第一产业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第一产业与全国一样,都有一定的发展,1999年以前的增长起伏相当大,但是全国只有1980年出现过负增长,而湖北省增长起伏的幅度要比全国大、次数也比全国多。湖北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最高为1979年的18.9%,最低为1980年的负13%,先后出现5次负增长。1999年以后至今,湖北省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基本与全国持平,实现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增长速度在5%左右。

湖北第一产业GDP占比也与全国第一产业GDP占比基本一样,都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全国由最高的198233%下降到2013年的10%,湖北省则由最高的197945%下降到2013年的12.5%,而且下降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但是湖北农业的比重始终都高于全国农业的比重,说明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水平比全国低。

2.湖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的第二产业与全国一样,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且起伏波动比较大,尤其是2000年以前更是几次出现大起大落。湖北省大多数年份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快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起伏波动的幅度更大,1978年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高达28%1990年低到负1%

湖北省第二产业GDP占比与全国第二产业GDP占比都有变化,但变动的幅度都不大,都在36%50%之间起伏波动。不同的是,湖北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动的幅度比全国要大。全国的最低点是1990年的41.3%,最高点是2006年的48.6%;而湖北省的最低点是1996年的36.9%,最高点是2012年的50.3%。而且,全国的比重绝大多数年份高于湖北省,都在41%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湖北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始终都较大地高于全国第一产业的比重,但是从2009年开始湖北省第二产业比重超过全国比重,这主要是由于湖北省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使得比重提高。

3.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第三产业与全国一样,都实现了快速增长,而且起伏波动比较大,尤其是1998年以前几次出现大起大落。湖北省大多数年份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特别是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快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起伏波动的幅度更大,1984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达25.2%1981年低到4.9%

湖北省第三产业GDP占比与全国第三产业GDP占比基本差不多,都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全国由1980年的最低21.6%上升到2013年的最高46%,湖北省则由1979年的最低16%上升到2002年的最高42.6%,而且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较大的起伏波动。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年全国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较大幅度上升的时候,湖北省的比重却有所下降。之所以在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还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湖北省农业的比重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比重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对策

通过对湖北省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和问题及其与全国大趋势的比较分析,对于新阶段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看法。

总的来说,湖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还是推进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同时尽可能跟上全国信息化和服务化的步伐,为进入工业化后期并且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创造条件。

有效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湖北需要采取以下主要战略措施:

1.加快农业发展步伐,力争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湖北省地处江汉平原、水资源特别丰富,是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是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现代化水平也不高,所以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现行农地制度和经营方式,实行合理的多样化、兼业化、分工协作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的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湖北省更需要下大力气加大三农投入,加快农业发展,眼睛不能老是主要盯着工商业和城市,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应该以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改造升级方面走在前面,农业增长速度也应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

2.中小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制造业

依据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结构阶段性演进的原理,全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地区布局态势是,东部将由主要依靠人口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资本,发展一般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将利用中国经济发展主要由出口拉动转向内需推动的契机,由制造业落后、农业更落后,主要向东部输出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转向主要振兴制造业、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缩小与东部的差距,跟上全国现代化的步伐。这种态势必然形成产业地区梯度转移的格局,也就是一般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向。国内制造业转移的趋势,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而且中西部不抓住这种机遇,就有可能被越南、缅甸、印度抢走。作为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支点、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湖北省,当然更要抓住机遇,更好更多更有效地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

承接什么产业、怎样承接,是承接产业转移首先必须正确解决的重要问题。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不能什么产业都接收,必须有选择地承接转移产业,最好接纳更适合本地特点、更容易发展的产业,特别是要坚决拒绝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应该说这种主张是有道理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化绝对化理解。任何制造业都不可能完全不消耗资源、一点都不排放“三废”。不能说只要是有资源消耗、“三废”排放的产业就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就不能承接。实际上只有资源消耗过多、低效利用甚至浪费、排放过多、污染严重的产业才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应该说一般制造业大多数都是可以承接的,关键在于怎么承接、采用什么方式承接。传统制造业或者一般制造业并不是天生、永远都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即使原来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用现代技术、设备、管理、工艺方法等改造武装后,就不是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甚至能够把原来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产业改造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制造业。比如,采用循环经济方式的蔗糖产业,就可以做到把原材料——甘蔗榨干吃净,高效利用、做到零排放,成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环境保护改善型产业。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原样复制照搬,必须是在更新改造基础上的承接,应该尽可能应用现代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等改造武装原产业、采用科学先进的制度和管理方法发展原产业。

是不是湖北全省所有地区都要注重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呢?我们认为,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也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承接,但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应该是中小城市。因为,中小城市一般缺乏条件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适合发展普通制造业。

3.大城市尽量跟上经济服务化的大趋势,武汉等有条件的地区努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阶段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任务虽然是发展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但是也要适当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否则会拉大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差距,不可能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走在前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部崛起的支点,因为主要靠普通制造业和农业发展是无法发挥地区引领、带动、支撑作用的。而湖北省的大城市普通制造业一般都已经有相当发展,更有条件也更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城市特别是武汉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不应与湖北省的其它地区去争抢东部转移的普通制造业,甚至需要把自身已经不适合的普通制造业也向周围其它中小城市转移,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武汉市古田工业区的改造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地处中心城区的古田工业区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武汉市老工业基地,扎堆集聚着几十家化工、制药、机械、冶金、汽车、建材、印刷等产业的企业,现在大部分都搬迁到更适合各自发展的郊区和武汉市以外的市县。通过转移一般传统制造业,腾出空间发展文化、商贸、物流、旅游、服务等新型产业,结果不仅使得武汉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趋向合理,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城市环境,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成效。

来源:《政策》,2014年8月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