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仲涛:金融科技赋能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字号

疫情时期,“危”“机”并存

小微企业占据了国内经济主体的90%以上,吸纳了大量国内人口就业。此次疫情的爆发,对小微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受到直接冲击,建筑、制造、居民服务、农林牧渔等行业也普遍受到较大影响。此外,疫情严重冲击了小微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复工延迟、资金链断裂、需求不振等因素使得部分小微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亦对商业银行存量贷款质量形成一定冲击。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进一步改变了社会民众的金融生活,客户对线上化融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加速了金融业务结构和服务模式变迁,给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充分研判市场变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生物识别等科技手段,针对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创新产品与服务,落实优惠利率,实现快速放贷,提升线上金融服务效率,多措并举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数字化、线上化转型纵深发展。

金融科技为小微企业“转危为安”保驾护航

面对小微企业客户群体规模庞大、特征各异的特点,经过不断实践探索,依托丰富的场景数据资源和各类金融科技手段,推进普惠金融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共识。

近年来,工行按照“数据驱动、场景获客、智能监测、动态调整”的普惠金融发展思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逐步打造形成了涵盖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数字供应链在内的完整的数字化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力求通过金融科技不断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对小微企业的滴灌式精准扶持,为疫情期间快速响应小微企业的线上化、智能化服务需求提供了必要技术储备。

1.依托场景数据核心资源推动普惠业务发展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据作为重要资产,在客户精准营销、融资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控制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商业银行切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各类场景,获取企业交易和信用多维数据,通过数据流驱动,针对目标群体风险特征定制融资产品,实现在线批量获取客户,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工行充分挖掘行内外各类数据资源,一方面充分发挥行内数据资源的主体作用,将客户交易结算、金融资产、代发工资等行内数据作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另一方面,依托与第三方平台、龙头企业、政府部门等机构的深入合作,广泛引入海关、税务、电商平台、泛交易链等外部数据信息,并挖掘分析各类行内外数据,将客户经营信息与业主个人资产、行为、社交等数据进行关联,全方位、多角度刻画小微客户特征,为打造零售化、场景化、批量化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提供依据和支撑。疫情期间,工行透过各类数据信息密切跟踪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通过优化线上融资产品模型,快速创新服务场景,提高信贷审批与放款效率。

2.提供更快捷的企业融资服务

近年来,工行结合小微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打造了“经营快贷、e抵快贷、数字供应链”三大普惠金融产品。其中,“经营快贷”依托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已形成结算、海关、税务等200余个总分行融资场景,为各行业小微客户提供服务;“e抵快贷”依托工行自主研发的住房信息数据库,打造客户“只跑一次”即可完成业务办理的线上抵押贷款新模式,有效提升了产品客户服务水平;“e链快贷”借助区块链等技术,面向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疫情期间,工行基于上述产品快速推出“抗疫贷”“医保贷”等专属金融服务,加大对防疫抗疫企业的支持力度,主动对接生产、运输、销售疫情防控相关物资的小微企业,全面支持抗疫工作开展;上线“开工贷”“用工贷”等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资金需求,重点支持农副产品生产贸易,以及餐饮、商超、物流等民生保障类小微企业。截至一季度末,已向重点领域企业提供全口径融资支持4641亿元,其中信贷支持3334亿元。此外,工行持续加强“融e行、工银聚”等线上服务渠道建设,并将融资、支付、开户、投资理财等一揽子服务嵌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全面满足其各类交易场景下的金融服务需求。

3.助力企业风险防控

工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深化客户信用风险管理,逐步实现对信贷风险的集约化、智能化和立体化管控。率先建立全集团统一的信用风险监控中心,构建了覆盖信贷投放、资产质量及日常运营等多维度的信用风险监测体系,实现了对全行贷款的动态监测和预警,极大提高了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例如,在疫情期间,工行积极发挥银行首款风险信息服务平台——“工银融安e信”的线上服务优势,借助先进的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推出7×24小时在线查询客户风险信息,实现远程尽职调查,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同时面向全部小微客户开放“融智e信”资讯平台,为小微客户提供全面、专业的线上资讯服务,通过专家服务与资讯产品相结合,帮助小微客户科学决策,应用新技术、拓展新领域、实现新发展。

着眼未来,布局普惠金融服务新生态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为助力小微经济回暖,商业银行既要立足当前,缓解短期内疫情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冲击,又要从长远出发,快速适应市场、企业、用户的需求变化,创新产品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此,商业银行应将金融科技作为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借力应用场景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的精准度。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上,应关注以下几个着力点,打造“数字化、线上化、开放化”的全新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1.强化数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场景创新

持续加强“数据驱动”的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场景创新,围绕“衣、食、住、行、娱、学、医”等贴近终端消费的行业,优选行业影响力较强、客户潜力较大、配合度较高的龙头企业或优质第三方平台开展合作,打造垂直领域小微线上融资新场景,力求将融资服务嵌入小微客户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例如,工行加快推进银政直连、银企直连等业务落地,强化金融与司法、社保、工商、税务、海关、电力、电信等行业的融合应用,打通金融业数据融合应用通道,破除不同金融业态的信息壁垒,发挥金融大数据的集聚和增值作用,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机整合与深度利用,提升优质融资产品小微客户服务水平。

2.打造以新技术为支撑的非接触运营模式

通过新技术运用,促进线上化转型,构建以用户价值和效率最大化为宗旨的“贷款线上化运营服务体系”,实现小微客户的全线上一站式贷款服务,即客户全线上完成贷款业务办理,客户经理全线上完成客户面谈及业务尽调等信贷管理工作。例如,工行运用5G、音视频、OCR等技术,通过构建音视频客户面审面签中心,在线资料提交、电子合同签约、政府直连在线抵押登记服务等手段,实现各类小微企业信贷产品申请、在线面审、资料提交、合同签署、提还款等一揽子服务功能的线上一站式服务,升级打造数字化、线上化的非接触式产品服务模式,满足客户“足不出户”全线上非接触式贷款业务办理需求。

3.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建立动态风险防控机制

通过深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强化与政府部门、合作机构的互联,丰富业务场景,提升银行贷款线上化后的风险管控能力。前期,工行已经利用数控、智控、链控等手段实施贷前风险管控,对客户进行风险识别和筛查,后续工行将持续推进线上业务风险排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在贷后预警环节对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和评价结果进行定期重检,缩短贷后检查周期。同时,在原有贷后预警的基础上,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加入行业数据、经营数据、专利估值等定期监测,避免或缩小可能发生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4.着力打造普惠金融生态圈

通过强化开放产品服务能力、拓展产品应用场景、打造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等,多措并举推进小微产品服务模式转型升级。例如,工行输出API、SDK等形式多样的小微信贷开放产品服务,对接第三方平台、企业ERP系统、电商平台等外部行业平台,将产品服务“嵌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链条,促进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造契合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的金融产品服务,提升产品批量化、规模化获客能力。再如,工行加快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对接,拓展产品服务范围,逐步构建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新型小微金融生态体系,通过金融与产业数据的充分对接,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产业链画像,全面掌握客户需求和风险,配套提供涵盖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顾问咨询在内的一揽子金融产品服务解决方案,形成客户深度参与、共建生态、持续发展的开放银行新模式。

小微金融是个宏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而金融科技为普惠金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一条更为现实可行的路径。工商银行始终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发展,秉承“科技引领、创新赋能”的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新形势变化和新业态发展,帮助广大小微企业成功“破冰”,通过将更多“有力度、有温度”的小微产品服务送到客户身边,带动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微信号:金融电子化,https://mp.weixin.qq.com/s/aUZzPQfFAM3bVXREq_z-1g 发表时间:2020年6月2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