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对策建议
字号

一、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产业基础和产业链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种状态。产业基础高级化实质是产业基础能力的高级化,即产业基础具有关键基础产业体系完备、质量性能稳定,基础技术工艺先进、安全、自主可控,重点基础平台功能完善且对产业经济创新驱动作用显著,产业基础环境优良等特点。

产业链现代化实质是产业链水平的现代化,即价值链高端跃升、企业链融通发展、供需链高效匹配和空间链合理集聚,形成绿色、共享、协调、高附加值、低可替代性的产业链,具备较高竞争力、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性和融通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等特征。

二、宁波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一)产业基础高级化基础

1.基础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产业链还不够完整。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是工业“四基”重点产业,也是宁波重点优势产业。2018年,宁波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72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379.1亿元,产值超百亿元企业8家。其中,注塑模具、高强度紧固件、微小型轴承、分瓣式大型伺服电机等多项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作为全国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宁波形成了较为齐全的新材料产业门类,在稀土永磁材料、高端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但是基础产业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基础产业产业链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延伸。

2.基础技术工艺创新成果丰硕,基础软件同步发展滞后。宁波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领域研制出100余个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成果已在华龙号核电机组、蛟龙号深潜器、航空航天等重大科技工程中得以应用。甬企攻克的金属冷成型、高速冲压、激光加工、稀有金属提纯、大尺寸电子级硅片制造、石墨烯表面改性与强化、集成电路制造、光学膜等多项基础工艺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基础技术工艺相匹配的基础软件制约依然明显。

3.基础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资源整合有待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市工业强基领域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60余家。引进建设或合作共建了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等各类大院大所60余家。建设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石墨烯表征检测服务平台等一批产业技术基础服务平台。成功建成众车联、众模联、模具云等一批制造业行业云平台。基础平台内外创新资源整合有待进一步强化,研究成果产业化效率还不够高。

4.产业基础环境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有待升级。近年来,宁波通过实施精准政策“组合拳”、“最多跑一次”改革和“三服务”“亲清政商关系”等方式,全面升级“3315计划”“泛3315计划”“3315资本引才”等三大计划等,获评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城市,美国机构将宁波纳入《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百强名单,在全国工商联最新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中,宁波营商环境满意度处于全国各大城市第一方阵的领先位置,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但是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及文化氛围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升级完善。

(二)产业链现代化基础

1.从价值链维度看,宁波基础产业具有一定竞争力,但产品附加值不高。一是国内竞争优势明显,但整体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尽管已培育形成了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且数量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但整体“高”“精”“尖”产品相对较少,名牌效应有待提高。二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基础研究能力相对不足。多项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励,并在全国重大科技工程中应用,然而宁波制造企业长期以来“三重三轻”(重主机,轻配套;重产品,轻工艺;重引进,轻吸收)现象十分突出,工业基础技术总体上处于中低端水平。

2.从企业链维度看,宁波产业链协作体系基本建成,但企业链整体协同效应不足。宁波初步建成石墨烯材料、集成电路、精密轴承和伺服电机等领域产业链协作体系,科技投入不断增加,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R&D投入强度达2.6%,全市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率达到32.9万元/人,同比增长5.8%。但在企业链整体协同方面,基础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及配套服务滞后,不少上下游企业间的链接不顺,有些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产研合作”和“产学合作”两个割裂面。

3.从供需链维度看,宁波产业配套能力相对较好,但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一般。宁波已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制造体系,并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和“机器换人”技改等活动,企业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目前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如高端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关键材料、关键检测设备等对外依存度高,产业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较弱。

4.从空间链维度看,宁波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但产业发展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宁波已形成一批专业特色明显、品牌形象突出、服务体系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如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大榭万华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宁海高端模具产业园等,以及江北膜幻动力特色小镇等。然而,与北上广深及杭州等城市相比,宁波产业发展生态还有较大差距,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高端技术人才和基础技术人才仍然偏少。此外,高校教育资源与经济地位也不匹配。

三、宁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点任务

(一)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一是坚持应用牵引和问题导向,聚焦宁波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环节和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未来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大装备需求,继续实施“科技创新2025”政策,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二是适应全球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变革趋势,加大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工业软件、检验检测平台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增强源头技术供给。三是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需求,培育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四是加快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水平高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五是有序推进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产业竞争力提升工程

一是鼓励生产型制造向创新型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加快从价值链低端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二是全面升级绿色制造。大力推进制造业的绿色化改造和全产业流程的绿色发展,重点加强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三是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筑数字化智能化产业链,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信息交叉和智能协作。四是整合研发设计、概念验证、生产制造、营销物流等产业价值链各环节,按照价值创造全流程需求配置产业服务,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融合发展。五是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坚持走质量为先、以质取胜的“精工制造”发展道路,支持企业参与制修订团体(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三)产业链控制力增强工程

一是积极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其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增强全产业链、关键环节、标准和核心技术的控制力。二是依托关键核心技术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重点打造伺服电机、减速器等十条产业链,实施“四基”产业链培育发展计划。三是构建适应新技术经济范式的产业组织体系,重点培育一批供应链服务、智能制造云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大型平台企业和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资源整合能力达到或接近世界级水平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四是围绕产业链打造重点领域和“缺链、补链、强链”重点环节,编制产业链招商指南和投资标准,联动招商部门和各区县(市)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

(四)产业链协同促进工程

一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实施重点产品一条龙计划,推动基础材料企业、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产业链组织新模式,加快形成有效协作的产业链。二是促进供需联动发展。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建设,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引导和支持大型下游企业,通过分散采购方式为国产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等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发展空间。三是促进国内外联动发展。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促进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衔接,在更高层次的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五)产业生态优化工程

一是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全面启动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工作。二是夯实人才支撑。发挥“3315系列计划”和人才生态建设“1+X”系列举措等政策作用,加强与全球顶尖研究机构和企业合作互动,多途径、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总体水平。三是促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财政资金对工业强基、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产业链韧性增强等的支持力度,探索设立宁波产业基础再造投资基金,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如把基础领域创新技术和产品纳入保险补偿目录,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产业基础领域。四是加强制度供给。研究出台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相关政策,加大对基础领域补短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常态化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安全评估审查机制。

四、宁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工作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

全市要高度重视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形成对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在市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建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工作联络机制,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根据国内外产业及科技革命最新形势和工业强基发展进程,及时研究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指导“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建设。加大宁波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建立评估机制

尽快建立常态化的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安全评估审查机制,每年定期开展对全市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基础调研,对工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安全进行动态评估,并及时提出预警,以确保我市供应链有战略调整的弹性与韧性。

(三)加大政策支持

深入实施《宁波市“四基”重点领域单项冠军产品产业链培育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法规,推动建立支持宁波工业强基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基础领域补短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支持范围,把基础领域创新技术和产品纳入保险补偿目录。研究出台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保护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集成电路基金等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工业基础能力的建设。


v 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是全市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机构,市委、市政府..
联系电话:0574-89185726
传真:0574-89185731
0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