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雄、潘资兴: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的前景
字号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凯恩斯等学者都曾提到,技术更新换代将会导致更多机器替代劳动力。当前,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正在将这一趋势推进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愈发明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l of Robotics)统计,2011年至2016年五年间,中国机器人平均销售额以每年12%的增速高速增长。中国2016年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为87000台)就已接近欧洲和美洲的销量总和(97300台),2017年后增长更为迅速。工业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送货机器人、投资机器人……人工智能正在对一个个人类工作岗位攻城掠地。基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及发展势头,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渗入越来越多行业,人工智能替代诸多人类劳动是大势所趋。然而,人工智能在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忧虑,是不是越来越多的人将变得无所事事?

无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都非常关注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的替代情况,已有不少研究机构测算了不同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人工智能对人工替代的前景大体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技术性因素,二是社会性因素。

从技术性因素出发,可以从两个关键属性判断某种劳动是否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一是规则性,二是可重复性。这两个方面实际上也对应着两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同思路。第一代人工智能主要是基于规则的编程思路,由人类总结好相应的行为规则,然后通过编程使得计算机按规则例行程序。因此,一个劳动行为越规则,就意味越容易采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如某些车间工人的零配件组装行为。第二代人工智能,也是当前的主流技术,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思路,即由输入规则转变为让计算机基于大量训练样本学习出相应行为规则,一个劳动行为可重复性越强,则计算机可以得到越多的训练样本,越多的学习素材又能帮助机器学得越好。如汽车驾驶,其行为规则是十分复杂的,但可重复性很好,每一个驾驶员的驾驶行为都可以当成训练样本,因而当前自动驾驶发展十分迅速。在不规则和可重复性差的劳动方面,目前人类相对人工智能来讲仍然具有优势。参考弗雷和奥斯本(Frey&Osborne,2017)等的研究,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需要突破三个瓶颈:分别是“Perception and manipulation”(涉及人的肢体协调与感知方面)、“Creative intelligence”(创造性智能)和“Social intelligence”(社交智能)。也就是说,在需要这三方面突出能力的工作上,人类仍然有机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当然,如果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目前难以预计的重大突破,那技术性的约束因素则又另当别论。

人工智能对人工的替代同样受到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等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果说技术因素决定了其可能性,社会因素则决定了其现实性。如经济收益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项人工智能技术在市场上是否会被采用。各行各业的劳动力成本、各工作岗位的社会属性等,都是影响人工智能替代人工的重要因素,纳入社会因素的考量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技术是各国通用的,如果仅从技术层面去探究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的可能性,结果将会是一国的情况可以直接套用到其他国家。但实际上,当前机器人在各国各行业的应用有着很大差别,如阿西莫格鲁(Acemoglu,2017)经过测算,认为在美国每一个新的机器人大约替代了5、6个工人。而根据我们测算,在中国则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再如,同样是企业首席执行官,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产业结构的经济体中,其所从事的具体活动是有明显区别的,其用于财务决策、公共关系、人际互动的时间构成和所需的素质能力明显不同,因此能够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程度也不同。我们的测算同样表明,中国和美国的企业首席执行官被替代的可能性有明显区别。

具体到中国的情况,我们利用一些计量模型进行初步测算。结果表明,在职业层面,一些人类具有认知优势、劳动力成本高的职业被替代可能性相对较低,以教师、研究学者、公共服务和文娱从业者为代表;而一些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环境变动小的职业则容易被机器人替代,以机器安装、操作与维修工人为代表。在行业层面,“农林牧渔”“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采矿业”等行业受到的影响会显著高于“教育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就劳动者个人素质相关的因素来看,拥有更多专业知识、具有更高技术水平的人,更有可能从事被替代风险较低的职业。

值得一提的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劳动力红利正在消失,今后机器人上岗会大幅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顺利推进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但不会带来大规模失业,而且会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但是,如果相应的政策不到位,如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劳动力市场僵化,劳动力跨部门流动困难,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所带来的问题将会成为严峻的挑战。

来源:第一智库,http://www.1think.com.cn/ViewArticle/html/Article_4FFA4A807C07BCF4B4EF9BFBD2A90C8B_48543.html 发表时间:2020年3月20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