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成文、吕培亮: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升“造血”能力是关键!
字号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到来,中国贫困治理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进入到由大规模、大面积的扶贫转向针对个别深度贫困区、深度贫困人口和“查缺补漏”、巩固脱贫成效的新阶段。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拐点和重要转折,既面临着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任务,也要迎接“相对贫困发生”挑战。因此,要彻底打赢中国这场不能输的脱贫攻坚战,实现强基、固本、提效和预防“四部曲”的大合唱成为了当务之急。

01、强基:发展经济做大“蛋糕”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本质上是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以及贫困人口通过自身能力难以获得满足这些“需要”的条件和资源,从而造成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现状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中国扶贫减贫长期实践来看,要有效治理贫困和根治贫困问题,前提和基础是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尽可能减少贫困人口和提高扶贫减贫实力,同时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来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要看到巨变后的“不变”,一方面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相比,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呈现出“大而不强”的阶段性特征,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后脱贫攻坚时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为重要,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深化改革,实行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步伐,实现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关系,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分好“蛋糕”,让人民群众有更大的积极性来做大“蛋糕”等等。概言之,只有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大,才是根治中国贫困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02、固本: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 增强“造血”能力

当前中国进入后脱贫攻坚时代,归根到底,要推动农村反贫困和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对此国家帮扶和社会参与不可或缺,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进而不断提升贫困主体的自我“造血”能力,才是治贫脱困的关键所在。

首先,消除宿命论和贫困文化的影响,提振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具体而言:其一,通过正向性的思想引导以及结对帮扶、农企合作、能人带动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重树脱贫信心;其二,转变传统简单式给钱给物和大包大揽的方式方法,注重精神层面帮扶和致富能力培育,并对贫困群众的依赖心理、等靠要思想和坐享其成思维等给予必要惩戒和批评,让贫困主体“动起来”;其三,推动贫困治理领域的责任分担机制建设,在界定政府及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要强调个体责任,使贫困群众承担起反贫困的责任及义务,从一个被动的帮扶对象转变为一个能动的实践者,进而成为治理场域中最积极的行动主体。

其次,坚持志智双扶,夯实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和“造血能力”的内在基础。志和智就是内力、内因。没有内在动力,外部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扶志来说,通过组织培训、榜样树立和物质奖励等形式,激发贫困主体内生动力和提升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靠自己劳动脱贫的“精气神”,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树立“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志向;就扶智来说,立足教育公平助推社会公平正义,发挥教育的脱贫功效,加大对贫困群体智力支持和相关培训投入,使其有“一技之能”和“致富本领”的同时,也注重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拔掉穷根。

最后,政府要扶一把,送一程。其一,除了直接帮扶和投入,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示范作用,帮助贫困户谋划产业发展,拓宽致富思路,给予其技术、金融和信息方面的服务,尤其在启动阶段给优惠,在面向市场时给指导,在自我发展时给鼓励,使其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其二,对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和奖励,让贫困户从身边榜样的身上认识到“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从而汲取自我发展的精神力量,诸如开展文明户的评选活动,把扶贫政策与文明户评选挂钩,让懒汉心动和让等靠要者没有机会,形成“脱贫致富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其三,在充分尊重贫困主体意愿和情感基础上,立足思想解放和提高致富能力,综合施策,多元对接,协同发力。

概言之,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在继续加大外力帮扶和“输血”同时,唯有做好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及培训组织工作,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提升“造血”能力,才能真正拔掉穷根。

03、提效:立足精准扶贫 社会协同发力

中国扶贫减贫实践说明,贫困治理并非政府、市场等单一主体能够完成的,特别是中国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贫困人口的实际问题不同,贫困呈现出多样化、多因性和多层次的特点,要求必须从社会治理的整体视角去思考问题,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格局。

立足精准扶贫方略,关键是把握其准确内涵。其一,突出精准,即改变以往扶贫中出现的大水漫灌粗放式的扶贫模式,要求深入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中去,了解贫困主体的所思所需,根据区域情况、产业布局、气候条件和人文特点等,制订具体的对策和针对性方案,即做到“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二,落脚扶贫,虽强调“精准”,但与传统意义上扶贫目标一致,即制定符合我国扶贫需要的政策、手段与方法,来实现一定时期的脱贫目标。其三,继承了一般意义上扶贫的基本内容,但也有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即有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内容要求,不仅要解决物质的贫困,更要解决精神上的贫困,在强调二者有机统一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以精准扶贫方略为指引,中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围绕社会协同发力的大扶贫格局,其核心内容包括:发挥政治优势,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不断增加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尊重贫困群众扶贫脱贫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贫困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等。其目的就是调动各方力量,强化社会合力,共同向贫困宣战,打赢脱贫攻坚战。

04、预防:发挥国家优势 健全相关制度机制

多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和标志性指标,确立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

从宏观视阈来看,要发挥社会主义中国国家优势,预防和把控后脱贫攻坚时代的贫困反复。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系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及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动员全党全社会成员,集合政府主导地位、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和社会力量辅助功能,遵循贫困治理规律,组织开展目标明确的大规模脱贫行动,以实际行动、具体项目和持续保障来扶持“可以扶持”的贫困群体,以中国特色多样救助和帮扶措施来救助实际上“难以扶持”的贫困群体,完全可以防控贫困。需要指出,当前主要任务就是针对历史教训和现实需要,深入分析可能出现的跃进式脱贫的风险,进而提出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方法途径。

就微观视角来讲,后脱贫攻坚时代,中国贫困人口所面临的各类社会风险不断增多,健全相关制度机制来预防贫困反复极为必要。

具体来说:一方面以脱贫攻坚为契机,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贫困人口在基本生活、养老问题、医疗保险、教育救助等领域保障制度完善,尤其对各种易陷入贫困的弱势群体提供养老、医疗、教育等政策保护,降低其陷入贫困的风险;另一方面在完善相应扶贫帮扶和脱贫救助机制基础上,建构针对农村贫困问题的贫困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农村贫困人口定期联系走访机制,落实领导、监管、兑现等责任人,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对受助对象的致贫原因、家庭状况、困难程度、劳动能力等进行科学分类,并基于贫困人口的资源禀赋与能力状况,分类设计救助扶持政策,针对性地给予不同程度的保障和不同方式的管理,追踪反馈受助对象生活变化情况,确保受助对象及时获得针对性的帮扶。

概言之,依靠完整的制度与机制建构,确保后脱贫攻坚时代及时发现贫困、及时治理贫困和及时高效脱贫。

来源:《社会科学报》 发表时间:2020年5月2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