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建设与提升周边村民幸福感的几点思考
字号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近年来,我市23家重点园区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对生活在周边的村民等利益主体对园区发展有哪些诉求,政府如何响应等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以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为例,就园区建设和提升周边村民的幸福感进行初步探讨。

一、树立“发展为了周边老百姓”的理念。

随着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园区周边被征地村民也随之增多,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如何实现周边村民与园区“共发展同成长”?成为摆在园区逐步由单一的工业园区转变为宜居宜业的综合型园区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服务好这些被征地农民,园区可实行挂钩点联系制度,对园区周边的行政村实行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定期沟通、定向帮扶,深入农村走访,召开座谈会,并拓宽村民表达诉求的渠道,了解他们对园区发展与村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看法,征求村委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增加工作透明度,消除隔阂和疑虑,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园区管委会秉持“共识共享”的发展理念,建立以周边地区最大化共享园区发展成果为目标的责任关怀体系,深化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发展,才能使公众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培育、增厚行业发展的正能量。

二、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金融,解决周边村民的后顾之忧。

在做好园区开发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兼顾公平,努力协调好园区周边征迁村民的征迁安置及就业等系列问题,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一)以“土地入股”方式建设园区,在不失地的前提下,让村民参与其中,转变发展观念,消除村民失地的后顾之忧,提高村民积极性。村民以土地“入股”建设园区,在园区前五年建设时期,园区开发公司付给村民租金,五年后,园区产生收益,村民则参与分成,其中流转土地村民占40%,村集体占40%,剩下的20%作为公益资金,以帮扶村里的困难群众或贫困学生。此外,鼓励以扶贫项目资金直接入股的形式,让贫困村民成为股东。

(二)建议园区在规划上预留部分处于重点产业片区的地段,作为农民的回建和商业服务用地,可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预留地可按照总规布局商业和工业项目,进行规范集约使用,这样既不会影响地块的功能和完整性,又可提高村集体用地的收益。

(三)将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园区帮助周边村民抓住共享园区发展成果的机遇,积极谋划自身的转型发展,抓好产业发展先机,走出去参与市场竞争,打造“村里的众创空间”,昔日的养殖滩涂地,摆脱过去的传统农村模式,成为一片创业的热土,整体规划更高大上,而不是低端的厂房,将吸引了更多人才来安家置业。从“种房子”到“种企业”,村民切切实实感觉到园区发展带来的实惠。

(四)在园区建设推进中,对征迁农民除了安置、补偿,园区还应该“授之以渔”。 针对园区与周边地区发展互动不足的现状,同时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园区在企业和有就业意向的村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用工信息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例如可牵头园区企业,通过招聘会等形式为周边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共享园区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共享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

园区管委会,推动有关村委成立劳务服务公司,主要承包企业劳务,解决了周边剩余闲散劳动力,同时园区管委会也开放了一些保洁、后勤等公共服务岗位,承包园区的环卫保洁、园林绿化,解决大龄村民就业, 为失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园区相关部门整合培训项目和资源,加强与企业对接,定期开展园艺、厨艺、保安等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周边掌握一至两门技艺,成功找到就业岗位。

据不完全统计,六年来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已累计吸纳3000人就业,其中40后、50后人员占比达40%,间接带动各领域就业5000余人。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创造了罗源县内招工工种最多,薪资待遇最高,福利条件最好的招工历史。就业岗位不仅数量多,而且结构好。入驻企业提供了电气工程师、测试员、质检员、电工、机械制造、行政管理、综合文秘等20余大项100余小项的就业机会。此外,园区还多方协调,积极解决残疾人、特困户等特殊群体的就业,让更多群众更好地共享工业发展成果。

三、健全农村保障体系。

园区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社会保障方面,应打破户籍用工形式界限,实施村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捆绑参保政策等。例如为失地农民办理了养老保险,做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审核、申报和到龄人员保险金发放工作。按照要求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

为了确保失地村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后续生活有保障”,规划时考虑幼儿园、学校、超市等配套项目,让失地村民享受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在生活方式上,立规矩、建阵地、搞创建,加速农民变居民的进程。

合理利用集体资金库,让村民共享村集体发展成果,投资兴教,补助村内学生,对于考上大学的孩子,给予一次性奖励金,鼓励更多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将来建设家乡;支持创办“爱心食堂”,为周边地区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就餐服务。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整合服务资源,切实为周边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让村民真正感受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四、统筹园区建设和周边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更加体现设施共享和机会均等,共享一体化公共服务。

为避免村民们受房屋出租的利益驱动,违章翻建、搭建,导致整体环境欠佳,园区现代化的厂房和研发、办公楼宇及宽敞的道路与周边的传统村庄面貌及狭窄的乡间小路在文化景观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产城融合程度较低,园区应该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产业为支撑,服务为根本,三大抓手齐头并进、良性互动,按照“为周边村进行产业配套,为乡村群众提供便民生活区”的思路,初步构建起交通顺畅、景观靓丽、便民利民的总体格局,引导周边农村片区社区规范化、科学发展,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向农民提供广覆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以土地调整为契机,积极改善周边群众的居住环境,提升区域城市化水平,让村民享受到或即将享受城市化的居住条件,开启了破旧立新、脱胎换骨的“蝶变”,联合村社力量率先建设村内“交通微循环”以及引入“便民服务车”,使村民出行更为方便。

考虑到园区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和周边村庄之间可共享生活配套、公寓、产业配套和公共绿地,打造产业社区公共服务共享布局模式。例如,建设生态绿道,借绿道串联各类公园绿地,并结合场地特征赋予不同公园相应的功能属性,使其能够承载入园企业员工和周边村民日常休憩、娱乐、健身、文化等多种需求,明确功能定位,提高参与度与融入性提高,为周边村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确保让人民群众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不断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通过基础设施网络的共享、公用配套设施的集约利用统筹安排等途径,促进实现园区单体企业外部成本的最低化。

五、实施党建引领下为民服务和为产业服务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

制定党建引领下为民服务和为产业服务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实现精细化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的原则,进一步建立社区区域党建,整合园区企业多方资源,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园区建设和周边社区管理。依托现有场地资源和园区入住企业产品展示区空间设立,为周边村民及园区企事业单位提供党群联络联谊、办事服务、学习教育、展示交流等服务,努力成为党员学习教育的充电站、密切党群联系的连心桥,强化党组织、发挥党员作用,拓展了丰富多彩的为民服务,让居民感受到党的服务就在身边,优化基层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居民、企业的幸福感、获得感,从以点带面变为全面开花,让广大群众享受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v 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职责是:(一)研究福州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战略及相关问题。(..
联系电话:0591-83370105
传真:0591-83362017
0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