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区“增长极”发展战略的研究
字号

福州新区从设立至今,经济和产业都有一定发展。本文对福州新区产业增长极培育需优化的方面作了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福州新区实施“增长极”战略的建议与思考。

一、福州新区经济产业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状况

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福州新区在2014年申报时,常住人口约155.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041.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1.3亿元。自2015年8月福州新区成立以来,经济总量逐年提升,每年均保持在10%以上速度的增长,高于同期全市平均增长速度。2018年福州新区常住人口达160.4万人,城镇化率达63.7%,新注册企业达到8653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38.08亿元,同比增长10.6%,GDP总量占全市比重达23.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232.68亿元;人均GDP达到115204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167元。在新区不断拓展发展过程中,对资金流动需求的增强,201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03.03亿元,增长18.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330.73亿元,增长13.8%。

2.第二产业带动引领作用强,第三产业推动新区转型升级。2018年福州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5.8:63.1:31.2。新区尚处于开发建设中,工业产业起到引领作用。2016-2018年工业总产值年平均达到3500亿元以上;2018年新区工业增加值为988.93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0%;可见在800平方公里福州新区核心区内有望打造工业制造业集聚区,后期产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新区第三产业现阶段相对第二产业体量较小,但是其占新区GDP的比重逐年提高,从2015年的27.1%提高到2018年的31.2%。

3.投资、消费、出口状况良好。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从2015年9月成立至2018年累计预估完成7000亿元左右的投资,重点项目开工及部分开工、建成及部分建成共计700余项。2016年新区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9.3%,2017年增幅翻番达18.4%,2018年再次翻番达35.7%,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的1/4左右。可见福州新区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地区建设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吸引了大量的本土和外来资金的投入。二是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2016年-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700亿元左右波动,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主要是新区目前尚处于建设开发阶段,很多区域还仅在规划阶段,新的大型商圈、综合体并未建成投入使用,故对区域消费的带动作用尚未显现。2018年福州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5.60亿元,增长11.6%,总量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6%。三是对外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6年的693.58亿元,增长到790.85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三成,增长9.9%;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为43.0%,高于全市(29.7%)的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7亿元,占全市的23.5%。

(二)产业发展现状

1.工业贡献突出,新兴制造业快速增长。福州新区工业较为发达,以占全市约7%的土地和20%的人口,创造了全市40%的工业增加值。2018年福州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3.8%,占据半壁江山,为福州新区的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兴制造业贡献尤为突出。目前已形成以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装备、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培育了捷联电子、华映光电、金纶高纤、力恒集团、福耀玻璃等一批产值超百亿企业。

2.服务业发展迅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2018年福州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2%,增长21.2%,比工业高11.9个百分点;其中最具发展潜力行业是营利性服务业,其占GDP比重为6.2%,增幅高达36.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对新区服务业增长的贡献最大,贡献率达51.6%;紧随其后的增加值增速超过20%以上的行业有房地产业增长23.1%,批发业增长22.2%,金融业增长21.1%。

3.创新发展模式,培育特色小镇和产业园。新区拥有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台商投资区、保税物流园区、滨海工业集中区、江阴工业集中区、罗源湾经济开发区、连江经济开发区等10多个国家、省级重点园区,为新区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伴随园区建设全面提速,产业发展逐步向园区集中,集聚效应日益显现,聚集了一批大企业、大项目,也吸纳了众多配套型中小企业。

二、福州新区产业增长极培育需优化的方面

(一)综合环境问题

一是区位优势未能带来经济优势。福州新区是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区,但未能吸引众多大型总部企业、高科技企业落户,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在产业上的合作相对较少,与台湾的合作深度、广度也有待拓展,区域融合互动发展有待提高。

二是港口腹地辐射范围小。沿海城市通常得益于港口优势,形成“港口--城市--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目前福州港设施完善,是全国沿海25个主要枢纽港口之一,但港口腹地仍限于周边区域,辐射服务范围小,影响港口功能的发挥。

三是新区与市区的交通便捷性有待提升。虽然现在交通路网已四通八达,但新区往返我市市区的时间成本还是较高。

(二)创新及人才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尚显不足。科技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R&D(科技和研发)经费投入虽然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市仍存在科研投入强度相对较低的问题,2017年我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2.18%,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06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厦门。科技创新不足将严重阻碍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高端、高科技人才依然匮乏。未来城市区域发展的比拼,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人才的竞争。2017年我市全社会从业人员为561.83万人,同比增长4.77%,增幅比2015年回落1.07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速在回落。现阶段福州新区乃至我市都面临高精尖人才匮乏、人才流失等问题,我市虽是省会城市,但是在吸引人才方面没有明显优势,很多在榕高校毕业生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会选择去其他城市,比如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而外地高层次人才较少来我市发展。

(三)经济发展问题

一是实际利用外资偏低。2018年福州新区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全市的十分之一,可见福州新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度偏低。

二是新区社会消费水平三年并未有大幅提升。三年来福州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水平约为700亿元左右,2018年批零住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5.3%。这意味着福州新区现阶段商贸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对周边消费的带动辐射作用不强。

三是服务业发展规模偏小。新区原本就是我市经济发展的边缘区域,因难得的发展机遇带给新区巨大的发展机会,由于正处于建设期,服务业的优势暂不如市区,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集聚区。

(四)产业发展问题

1.工业产业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比如钢铁行业供过于求,冶金、建材等行业受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也出现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二是新兴产业培育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战略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三是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很多工业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投入进行规模扩张,对核心技术重视不够,处于产业的上游,下游高附加值的企业少,甚至没有。四是多数企业之间的互补性较差,还未形成合力的产业群落。

2.服务业产业方面:现阶段福州新区重点发展的相关服务业均未能成为全省乃至东南沿海区域的核心产业。其对大型总部企业、大型行业龙头企业、知名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吸引力依然不大,服务产业集聚区还未明显形成,集聚效应有限,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偏小。

金融业:重点依托两岸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福州的金融中心。但就现阶段情况看其规模还是有限,2018年福州新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3.36亿元。从全市范围看,由于众多银行福建总部位于鼓楼区,2018年鼓楼区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78.68亿元,占全市金融业近一半的体量;福州国际金融中心(简称福州IFC)又位于台江区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福州新区要想打造福州的金融中心难度较大。

会展业:主要依托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它是国内最大单体且为全国唯一在自贸区内的大型会展平台。但会展有时间间断性,不是时时都开,而且福州的会展企业分布较为分散。

电子商务业:主要依托海峡国际智贸城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利嘉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跨境电商产业园。但海峡国际智贸城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位于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商业广场内,利嘉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位于福州仓山自贸区,均不在长乐滨海新城范围内,不适合作为福州新区中部片区增长极的推进型产业。

现代物流业:重点规划发展港口物流、空港物流、冷链物流、物流信息服务。港口物流依托福清江阴港,冷链物流以马尾为主,空港物流依托长乐国际机场,其中航空运输业中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坐落在长乐国际机场内的福州元翔国际航空港公司。在福州新区规模最大的前30家企业,基本都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少部分是运输业。福州大型物流企业绝大多数布局在闽侯县南通镇,比如东南商贸物流园、永辉物流仓储中心、普洛斯福州南通物流仓储中心等大型物流园区、基地均坐落闽侯。因此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还相对缓慢、规模偏小。

3.特色小镇和产业园方面:一是存在同质化现象。小镇主题与其他地方同质化现象较多,如长乐东湖VR小镇与贵州贵安北斗湾VR小镇、江西南昌VR小镇、浙江嘉兴和宁波的VR产业园等VR主题小镇或产业园。如何体现个性化,彰显特色,脱颖而出是发展中亟需考虑的问题。二是特色人才缺乏。目前特色小镇建设缺乏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营销推广、高新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人才难引进、难留住等问题制约了小镇的产业升级与个性化运作。三是大数据产业面临产业发展不成熟、生态圈不完整的挑战。

三、福州新区实施“增长极”战略的建议与思考

(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新区新面貌

1.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打造“现代化新区”福州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传统的交通、供水、供电等供给外,还应考虑信息网络、清洁能源、排水排涝、紧急救护等领域建设,要更深远地考虑未来快速发展和人口集聚对基础设施需求加大,尽量规避风险,建设智慧型福州新区。一是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考虑规划5G网络基础建设,为未来5G基站建设预留空间。二是加强清洁能源的建设。应改造升级原有耗能设施,引进先进节能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对污水、垃圾处理更高效、更环保。三是加强排水排涝等防灾、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建设。

2.加强港口建设,打造“海湾新区”。全方位考量福州港现有条件和未来定位。一是将福州港,打造成差异化、专业化的新型服务港口。二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双重利好,借助“海丝”门户地位,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经贸往来。三是突出沿海近台优势。加强与台湾的经贸交流,在港口贸易往来上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和快捷审批流程,将福州港建成大陆辐射台湾、东南亚地区的重要航运枢纽。四是探索建设智慧自由贸易港,建成要素自由流通、监管安全高效、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的海上新区。

(二)改善投融资的环境,加速资本的集聚

一是尝试放宽市场准入,即放宽外资和行业准入标准。福州新区可参照福州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定福州新区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吸引更多外资参与新城建设;放宽行业准入标准,让更多民间投资助力新区发展。二是加强榕台经贸合作。鼓励台湾青年进入福州新区就业创业,把新区建成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先行区。三是推动投资便利化。简化投资企业设立、行政审批手续;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创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四是改善融资环境。加快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各类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力发展培育独角兽企业。

(三)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创新型经济

一是以创新机制做引领。抓住福州新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重大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大创新奖励力度和激励机制。二是健全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机制。赋予科技成果自主处置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三是搭建共享平台。政府主导建设科技资源统筹共享平台,引导和帮助新区企业与在榕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大力培育孵化器、加速器等新型创新载体,让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四是加大技术引进,鼓励技术再创新。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攻关项目,鼓励科研机构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核心技术。

(四)加大人才培育与引进,促进人才的集聚

一是大力吸引高端人才及基础人才的流入。二是培育本土化产业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机构的建设,实现自产自销。尝试与名牌大学合作办校,在专业设置上侧重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可与知名龙头企业合作建立虚拟大学园,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比如可考虑在福州新区网龙智能教育小镇内与网龙公司合作,建立专业技术院校,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计算机信息软件人才、大数据人才等,且培养的人才要直接输出给当地企业,并确保一定服务期限。三是完善人才公寓建设,留住人才。

(五)大力发展推进型产业,打造产业增长极

重点发展推进型产业,将推进型产业链做大做强做精。一是推进上下游企业同步发展,全方位推进产业链发展,产生产业集群效应,进而对周边区域形成辐射。二是在招商方面要给予推进型产业类企业更多优惠政策。应以福州新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理念,优秀的云计算服务中心能为大数据产业提供强大的数据存储、分析硬件支撑为招商重点,优化招商目录。三是产业链的各环节都应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梳理推进型产业链的各环节,对缺失环节加速培育和对外引进,对不成规模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各环节都至少培养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攻克一批尖端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产品。

(六)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助推新区新发展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府对新区最大力度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在重大项目建设、重要平台创建、重点产业布局等,尽可能在福州新区选点布局,支持福州新区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让新区产业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发挥最大作用,促使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新区流动聚集,爆发出“1+1>2”的效果。二是政府应积极制定大数据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推进型产业的政策规划。提高为投资主体服务的能力,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v 福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主要职责是:(一)研究福州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战略及相关问题。(..
联系电话:0591-83370105
传真:0591-83362017
0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