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等: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合作的思路(下)
字号

四、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合作发展的区域分工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城镇化和中心城市规模、未来发展方向,把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区域,中部突破、两翼支撑、东西联动、错位发展,共同打造“一体两翼”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

(一)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包括长治、晋城两市,面积2.34万平方千米,占四省交界区域的29.2%。2018年常住人口581.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997.5亿元,分别占交界区域的12.5%和15.9%。这一区域海拔较高,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均比较丰富,能源原材料工业基础较好,地处沁河、漳河中上游地区,环境压力较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四省交界区域平均水平。未来,西部地区要保护好水资源,与中部地区共同建设太行山生态屏障,打通东西向快速交通干线,加强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产业协作与联系,构筑一体化的产业分工格局。

长治要以四省交界区域合作发展为契机,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立体联网、内外联通、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太(原)焦(作)客运专线建设;提升长治机场客运能力;做好聊(城)邯(郸)长(治)客运专线、国道208线改造、长治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轨道交通、壶关—陵川—云台山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立足“一城四区”大城市格局,充分发挥主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改造,布局建设现代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加快培育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唱响“山西长治·壮美太行”品牌,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努力把长治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和制造业基地、山西向东开放的枢纽型门户区域。

晋城要按照“提升、保护、延续、注新”的理念,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功能。通过打造新外环、新框架,形成“六区联动、组团发展”城市建设新格局,同步推进城市功能提升和管理升级,使中心城区成为集聚人口和产业的重要承载地,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坚持把工业作为驱动全市产业转型的主引擎,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抢抓国家支持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的战略机遇,积极打造国家煤层气产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全国煤层气开采技术研发推广基地、京津冀和中部地区应急调峰保障基地和全国煤层气交易中心。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不断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挖掘、整合、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面展现太行旅游名城新魅力,建成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

(二)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包括邢台、邯郸、安阳三市,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占四省交界区域的39.3%。2018年常住人口2207.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998.6亿元,分别占交界区域的47.6%和42.4%。这一地区地处京广发展轴,农业基础厚实,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交通四通八达、制造业基础较好、城市规模较大、具有集聚人口和产业的良好条件,但中心城市规模不大、工业化进程不快、县域经济薄弱、环境污染严重。未来,要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和周边省会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依托城市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制造业的集聚,打造四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以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邯郸要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组团发展,扩大城市规模,完善高质量城市功能,促进人口集聚,打造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龙头城市。加快高端商务区、高科技园区、区域性总部基地和高教区等高端功能区建设,推动高端智力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加快协同创新,充分利用京津创新资源,引进京津科技成果、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冀南新区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把转型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任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做强做优钢铁、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安防应急、电子信息两大潜力产业,大力发展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及物流、金融、保险、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农业。

邢台要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一城五星”城市发展格局,提高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建设现代化城市。大力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按照集聚、集约、生态、循环发展的思路,推进钢铁、煤化工、水泥、玻璃、电力等重化工业实现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依托雄厚的重化工业基础,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将邢台建设成为生态环境宜居、产业结构合理、城乡融合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中心。

安阳要继续实施组团式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增强中心城区经济实力、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城市组团和卫星城人口吸纳能力和产城融合水平。依托区位优势,着力构建集铁路、公路、航空港、陆路港于一体的现代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商贸业新载体、新业态,建成四省交界区域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以提升科技创新为手段,以高端技术人才为支撑,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城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建设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曹操高陵保护展示工程、大运河文化带展示提升工程建设,完善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重点旅游景区配套服务功能,加强景区互动,打造特色品牌,不断提升旅游竞争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城市。

(三)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聊城、菏泽、濮阳三市,面积2.52万平方千米,占四省交界区域的31.5%。2018年常住人口1844.9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7885.5亿元,分别占交界区域的39.9%和41.7%。这一区域是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好,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棉油主产区,远离周边省会城市,交通条件在逐步改善,工业也有一定基础,但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城镇化水平偏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未来要以工业化为主导,提升城市产业功能,促进人口向聊城、菏泽、濮阳、临清等城市聚集;按照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以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创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模式,实现大运河沿线区域的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聊城要通过“中疏、东进、北拓、南展、西优”的思路,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力争用10年时间,中心城区人口突破200万人,建成区面积突破200平方千米,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北方高品质示范城市。推进聊(城)茌(平)东(阿)一体化发展,实现茌平撤县设区,适时启动东阿撤县设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新能源客车、氢燃料电池为重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培育世界一流的铝铜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快全国特种光电线缆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鲁风运河”“水浒故里”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大运河(聊城段)文化带建设,推进京杭运河旅游产业综合开发,打造国家健康旅游、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菏泽的主城区和定陶城区要相向发展,聚焦聚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积极推进曹县、单县、郓城撤县设市,通过营造宜人的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田园城市;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提升和凸显城市特色,统筹协调重大交通设施布局,把菏泽建设成为四省交界区域副中心城市、中国牡丹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城市、城乡统筹示范城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促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化工、牡丹产业的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依托菏泽经济开发区、菏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菏泽牡丹农业科技园区等载体,打造全国医养健康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和全国高端化工产业基地。

濮阳要综合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促进中心城区、濮阳县城、清丰县城组团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借助区位优势,坚持交通对接先行,加快推进与山东、河北的铁路、高速公路的对接;积极与日照港、黄骅港合作,建设濮阳无水港,打造集交通枢纽、物流节点、商贸中心、开放前沿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汇聚人流、物流与资金流,加快完善错位发展、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现代家居、新能源等产业,依托中原油田等龙头企业,建设千万吨石油化工基地,推动石油、煤、盐、天然气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装备制造基地、能源化工基地、中部地区家具产业基地。

五、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合作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界区域发展支撑能力

1.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依托国家铁路网、国家公路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客运专线、航空等现代的运输方式,加快建设交界区域与周边省会城市之间、交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之间的复合型快速通道,推动交界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层级明晰、分工明确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积极发展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完善长治机场配套功能,推进邯郸机场三期扩建,增开新航线,提升空运能力,把邯郸机场打造为区域性门户机场和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加快晋城机场、邢台军民合用机场扩建、菏泽机场建设步伐。加快交界区域连接性干线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等建设,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连接,构建交界区域纵贯南北、东出西联的铁路网络结构,提升铁路运输保障能力。全力推进济(南)郑(州)客运专线、太(原)焦(作)客运专线、(北)京九(龙)客运专线(雄安新区—商丘段)、聊(城)邯(郸)长(治)客运专线、邯(郸)邢(台)石(家庄)城际铁路、长(治)安(阳)城际铁路、邢台—和顺铁路等项目的实施。规划研究安(阳)濮(阳)、安(阳)邯(郸)城际铁路。促进河北太行山高速公路向南延伸至河南安阳和焦作,加快晋城—鹤壁高速公路建设,推动公路网与区域交通干线相连接,提升干线公路技术等级。

2.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强化水利支撑系统,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以跨流域调水工程、供水体系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实施引漳入牤工程,研究论证引沁(河)入卫(河)工程。完善综合减灾体系,加强沁河、漳河、卫河、滏阳河等蓄滞洪区工程建设、行洪排沥河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堤围达标加固,提升汛期泄洪能力,建立防洪抗旱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

3.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以实现区域互联、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为目标,推进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适度超前布局。联合共建四省交界区域数据汇聚交互基地,建设统一的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和开放平台,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实施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工程、大数据发展工程、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工程、信息安全保障工程,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整合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智慧化、精细化水平。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健全交界区域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体系衔接机制。

(二)完善产业协同机制,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完善产业协同机制。

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鼓励按照市场化原则和方式开展“飞地经济”合作。加强晋冀鲁豫四省区交界区域产业政策对接,建立健全投资、产业承接、园区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等促进产业转移推进机制和利益协同机制,逐步统一土地、环保等政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集聚区(园区),搭建交界区域产业合作平台,探索建立园区合作联盟,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要素集聚高地。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和合作模式,积极推行园区整体开发集群引进模式。建立完善的承接产业转移和科技产业化配套政策,合理确定税收分享范围、比例和方式。健全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同举办招商推介活动。

2.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1)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大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改造。以提高制造业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企业进行改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智能电气、轨道交通、金属冶炼、机械装备、能源化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实现由零部件加工配套为主向成套整机带动、设备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规模扩张向创新发展转型。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

(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邯郸、长治、菏泽的创新优势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引领带动作用,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强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工业锅炉和工业窑炉节能改造,鼓励余温余压利用技术、节电技术、能量系统优化技术、自动控制节能技术应用;开发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污染物预防、可吸入和细颗粒物治理等技术和设备,扩大空气净化和环保监测设备的生产,打造国内知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3)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水平,合作建设一批现代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综合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专业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现代供应链、中高端消费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具有较强融资能力的交界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通用航空与制造、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通用航空产业新型综合体。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现代商贸、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服务体系,挖掘特色生态文化景区,联手开发漳河、沁河、太行山、大运河等跨省旅游资源,加大联合旅游营销力度,推动形成区域性旅游联合体。

(4)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合作创建农业区域品牌,积极争创“三品一标”,培育区域特色品牌,加强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积极开拓高端市场。合作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完善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以农业科技园区等为代表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共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批全链条、高循环、高效益、低碳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共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标准化特色优质产品,建立全流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全过程质量安全监控和最终产品可追溯。

(三)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

1.完善城市体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聚产业和人口,壮大经济实力,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辐射带动交界区域整体发展。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市场潜力等因素,推动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格局。

2.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把邯郸打造成为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邯郸要加快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冀南新区建设。提高邯郸在交界区域的首位度,提高城市融合高端功能、集聚高端产业、汇集高端要素的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成为交界区域最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心城市。

长治、聊城、安阳、菏泽要发挥交通区位、产业基础、人口规模等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培育形成支撑交界区域发展的副中心城市。长治要在潞城、长治县、屯留撤县(市)设区扩大城市规模的基础上,以创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城市扩容体质,带动晋东南地区发展,打造成为交界区域西部的中心城市。聊城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城市,要大力集聚人口和产业,加快向大城市迈进的步伐,积极建设四省交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区、北方高品质示范城市,塑造“江北水城”新形象。安阳要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钢铁加工、食品医药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城市。菏泽地处晋冀鲁豫和苏鲁豫皖两大交界区域的枢纽位置,腹地很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产业将加快聚集,城市规模将迅速扩大。要加快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依托机场、港口、内河航运、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物流园等,建设区域性现代制造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旅游服务中心,在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

3.提升中等城市功能。

中等城市是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突破发展的重点,要将中心城区周边符合条件的县城、县级市市区通过撤县(市)设区的方式纳入城市组团,优化人居环境,增强服务功能,提升节点支撑作用。吸纳足够多的、高质量的就业人口,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梯度转移的过程,积极引导大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等城市适度转移,加强承接周边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科学规划、相对集中、功能有别、错位发展,以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在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物流产业等领域发展的有效载体,通过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推动区域内相关产业转移升级。与此同时,要不断完善促进产业转移的税收、信贷、投资、土地供应、人才等政策,确保交界区域产业协作平台的高效运转。中等城市要立足自身发展特点,避免产业趋同化竞争,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既要注重数量,又要注重质量,着眼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防止淘汰的、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转移到中等城市。积极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富民产业”发展,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支持和鼓励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

晋城要加快培育接续产业,实现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邢台要加快邢东新区建设,推进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金融、科技服务业,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濮阳要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现代家居、新能源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

4.加快发展一批小城市。

坚持错位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公共资源向小城市倾斜配置,增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规划设计水平,突出自然与人文特色,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专业化分工,推动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完善综合交通、供热供气、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人口集聚,着力打造一批20万~50万人的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环境优美的小城市。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创生态宜居区域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1.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加快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加快生态林建设,加快植被修复,建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果木经济林,构建太行山生态屏障。构筑以沁河水系、漳河水系为主体的网络化生态廊道,增强生态系统功能。完善东部平原地区生态林网,推进林果基地建设,实施平原地区黄河故道沙化防控,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加强铁路、公路、河流等沿线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干渠和生态水网防护林建设。

2.推进环境共治。

建立健全区域内大气、水、土壤污染等方面的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建立区域应急预警机制。统筹推进工业企业、清洁采暖、城市扬尘、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农业面源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钢铁、火电、建材、焦化、锅炉等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提标改造,有机化工、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水库水污染防治,严格入河排污管理,开展海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做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

(五)创新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省际交界区域合作示范区

促进流域上下游合作发展。建立健全沁河、漳河、卫河等上下游毗邻省际规划对接机制,协调解决地区间合作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流域内相关省市级政府协商合作机制,构建流域基础设施体系,严格流域环境准入标准,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推动流域上下游地区协调发展。

完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区际公平、权责对等、分步推进的原则,不断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支持在具备重要饮用水功能及生态服务价值、受益主体明确、上下游补偿意愿强烈的跨省流域开展省际横向生态补偿。

作者:

肖金成,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经济51人论坛成员

安树伟,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课题组成员

申现杰,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课题组成员

马燕坤

刘保奎

陈梦筱

李博雅

洪晗,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课题组成员

来源:微信号“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https://mp.weixin.qq.com/s/QJ55LRqswYGG3jLQHvPW7Q 发表时间:2020年6月21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