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华:重塑经济地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绘就“新蓝图”
字号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今天重点提倡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反映了我们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对地区经济生产力要素布局不断深入的认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中心综合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日前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道出对于成渝“双城记”的思考。

成都与重庆,两座千年相依的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开启了新的篇章。2020年新年第三天,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六次会议,宣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启幕”,并提出“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不出三个月,随着两地工作方案、工作机制和2020年重点任务的出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按下“启动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决策背后

中心城市的崛起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布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长期关注成渝地区发展的学者,张国华认为,2019年8月26日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已经指明了方向,“人口经济的要素,向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群地区聚集的趋势日益凸显。要围绕这样的地区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支持这些地区承接更多的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来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成渝地区的崛起,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官方统计显示,2019年,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12.65亿元,重庆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05.77亿元,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中欧班列从欧洲出发,12天左右即可横贯亚欧大陆抵达成渝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东南亚国家出发,15天左右即可纵贯中南半岛抵达成渝地区。截至2019年底,成渝地区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40%。

2020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3月17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提出,两地将围绕提升内联外通水平、打造西部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等七个方面落实多项重点任务,并将建立涵盖党政联席会议、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的“四级合作机制”。

张国华认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未来成渝是‘第四极’”,他表示,“成渝城市群的崛起发展,对均衡国土空间开发开放,对内构建强大国内市场,对外应对风险挑战,具有全局性重要意义。”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重塑经济地理

“成渝双城经济区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关键看成都和重庆这两个中心城市。”张国华指出,在区域协同发展上,“我们经常批评有‘一亩三分地’思想。” 他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蓝图”上,政府内部的协同、协作是很大的挑战。“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为主导,周边还有很多中小城市,要实现协同发展,更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目前,重庆、成都均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基地。两地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约600家,稳居西部地区前列。成渝地区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已融入全球产业格局,从内陆腹地崛起为“开放前沿”。2020年,川渝两地交通部门已形成《关于进一步深化川渝交通运输合作有关事宜会议纪要》,双方将共同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立体网规划》 。今年年内,成渝中线高铁将开工建设,双城“一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

2020年4月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重点任务》),提出28项工作。其中明确,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承载能力,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根据《重点任务》,2020年将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促进重庆市、四川省通力协作,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

张国华指出,围绕着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重塑经济地理。“这种经济地理一定是围绕着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共同打造,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之路。”

封面新闻: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您如何看待这一发展历程?

张国华:事实上,这反映了我们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对于地区经济生产力要素布局不断深入的认识。

我们曾经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看一个经济区就行了,这对经济地理、对产业和城镇布局的关系认识是比较粗浅的。后来我们注意到,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就提出来,城市群要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协同。但其实在这个阶段,认识上还是有差异的,到底是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还是以小城镇为主导?事实上是没有明确的。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布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什么样的变化?就是人口经济的要素,向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都市圈、城市群地区聚集的趋势日益凸显。所以我们要围绕着这样的地区去构建发展动力系统,支持这些地区承接更多的人口产业等经济要素。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委员会是第五次会议的深化,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单独拿出来。在最近国家发改委出台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其中第8项工作就是要围绕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互动,支持这个地区的发展。

封面新闻:应该如何理解地区经济生产力要素布局的变化?

张国华:从世界的经济地理的版图中可以发现,城市化的进程大概经历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向城市集聚,伴随着大城市的兴起。

第2个阶段是随着这些传统的制造业在大城市里的发展,劳动力、环境、用地等方面成本上涨,制造业转移到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去了,大城市逐渐“衰落”,周边中小城市的兴起,这就是所谓的逆城镇化现象,实际上这是一个阶段化的现象。

第3个阶段,今天以纽约、伦敦为代表的中心城区“复兴”了,随着产业的发展,金融科技研发、律师咨询、保险等服务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集聚在大城市的中心区,随着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完善,进入了高效轨道网络支撑下的大中小城市的协同,也就是城市群。成渝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为主导的经济区,也属于这个新的范畴。

封面新闻:在当下经济生产力要素布局的变化中,成渝地区区位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张国华:成渝地区的根基是非常深厚的。农业文明时期,成都是“天府之国”,代表了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在我国逐步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重庆的交通枢纽和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出来了,因为它东接荆楚,南连潇湘、北接中原,西边是整个西南地区。回头看,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每个发展阶段都是跟当时那个阶段的产业文明、区域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紧密结合的,这是我想讲的历史。

成渝是对中西部带动作用最明显的一个城市群,大的格局也已经打开了。我国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是靠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全球要求变,我们国家更要变,要从单向开放走向双向开放,双向开放以长江经济带和成渝为东西向主轴。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没有任何一个横向的轴带,这么具有战略价值,也证明了成渝的重要性。

封面新闻:强化成都、重庆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的新高地和高品质的生活宜居地。要实现这些目标,成渝两个城市有哪些优势?

张国华:关键看成都和重庆这两个中心城市的产业,能不能有更高质量的发展。

今天成都和重庆,在产业上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比如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城市轨道,以及以纺织、食品为代表的可再生产业,两个城市都有非常好的基础。

要看到,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有没有更高性价比的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以金融、资本、研发、科技、创新等等为代表的,与发展制造业相比,需要不同的条件。

回到地理环境来看,成都、重庆,巴山蜀水,重庆是码头文化背景,成都具有绵延的文化背景,恰恰是这种差异性,更值得我们关注创新发展。因为人往往更容易关注这种差异化的地方。传统的发展模式,人跟着产业和资本走,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厂房、流水线建好,工人就跟着集聚过来。今天是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我们看到在去年的“城市抢人大战”中,成都和重庆的成绩都很好,为什么?成都是一个来了不想走的地方,而在网络兴起之后,重庆是网红打卡的一个城市,实际上这两个城市与丰富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有很好的结合。我想这些无疑对于成渝双城经济区发展,已经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封面新闻:与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潜力何在?

张国华:我认为,未来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超级版图是体现为四大要素的:

第一,建立在国家之上的供应链。在疫情影响下,更认识到供应链对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乃至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第二,将来全球的竞争和合作更多地由国家主导转变为由城市主导。在“十三五”规划里提出要支持10个左右的国家中心城市更高质量的发展,更好地参与全球的合作。所以成渝地区有两个国家级的中心城市,反映了国家的重视。

第三,线上线下、实体虚拟,融合无界的社区,也就是创新的功能区。比如说京津冀有中关村软件园,长三角有阿里巴巴所在的未来科技城,珠三角深圳粤海街道,有华为、中兴、腾讯等等这些创新的企业。将来成渝地区,特别是成都和重庆,也会诞生出这样的创新空间来。

第四,要产生拥有影响力超过政府的企业。我们经常说,阿里巴巴虽然不是国企,但是它是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其实华为、腾讯也都是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封面新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应如何理解中央的要求?

张国华:过去在区域协同发展上,我经常批评说,有“一亩三分地”思维。现在这两个地方(成都、重庆)按照国家大战略已经在积极互动,有很好的态势。政府内部,不同的部门之间的协同、协作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成渝地区,以成都和重庆两个国家中心城市为主导,周边还有很多大中小城市,要实现这些地区协同发展,更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巴巴、腾讯、华为都不是政府规划、政府主导,而是市场主导诞生的。对于重庆政府、成都政府来讲,要充分恪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支持市场创新创业。需要反思这些年出台了哪些文件,得到市场的积极回应的,就进一步去强化,市场对于哪些文件有不太好的回应的,应该抓紧修改。

政府可以主导的是教育和医疗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业,可以通过主导大型交通枢纽构建来引导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业在产业空间布局上的重构,其他的都应交给有为的市场,无论在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方面还是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突破方面,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携手发挥好作用。

封面新闻:在本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会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机会?

张国华:其实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不是完全割裂的。传统的基础设施是以“铁、公、基”为代表的,跟着工业文明走的。“新基建”是跟今天的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结合的。我们提到成渝,会想到“蜀道难”,其实进入了新的、以服务业主导的发展阶段,山水的资源就不再是地区发展的障碍,会成为发展的资源,无论是旅游业还是创新产业的发展,人都喜欢到环境好的地方去,这些和新型基础设施更好的结合,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封面新闻:根据规划,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内陆开放战略高地。您如何看待这一战略目标?

张国华:实际上,这是国际、国内怎么协同发展的问题。当下,我们特别关注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来讲,都有它的资源禀赋。比如说,成渝地区有世界级的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但汽车的产业链条是很长的,比如说车身设计,最强的、服务水平最高的在意大利。这就告诉我们,产业要和全球高端要素更好的对接。另一方面,未来随着无人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相信成渝地区也会诞生出新一次的汽车产业“革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重塑经济地理,这种经济地理一定是围绕着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去共同打造,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之路。

来源:微信号“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柳青,https://mp.weixin.qq.com/s/RH0ryKqqosIlClj99dU-lQ 发表时间:2020年5月27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