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具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生命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出台了《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通过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疗效确切,为我国快速控制疫情蔓延提供了较大帮助。我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陆续出台《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2015-2020 年)》《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的云南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推动我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落地落实。
一、我省中医药资源发展优势
我省地形地貌复杂,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特殊的生态环境及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着无比丰富而特有的药用动、植物资源与矿物资源。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显示,云南中药资源种类有6559种,药用植物资源有6157种,中药资源种类总数和药用植物种数分别占全国的51.4%和55.4%,全省出产的药材多达1000 余种,占全国药材品种的70%,是全国中药、民族药资源最富集的地区。
(一)我省中医药资源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
在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宝库中,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500多年前兰茂先生编撰了《滇南本草》,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40年。同时,云南民族医药资源丰富,丰富多彩的民族药是“云药”的一大特色。各民族为了生存与繁育,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在民族民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医药文化与知识,有许多有效的单方和复方。“云药”以我国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和天然资源为依托,以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为纽带,融合了多民族的医药文化知识,具有多维、多相、多层次的复杂体系特征,不仅在世界医药文化遗产中独树一帜,而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傣族、彝族、藏族医药为主干,壮族、苗族、纳西族、白族、拉祜族、基诺族、佤族、德昂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医药为分支的“云药体系”。其中,傣医药和彝医药因其较为完整的理论实践发展,被列入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行列。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省中医药也拿出了“云南方案”。
(二)我省中医药资源得到较好开发利用
目前,我省已批准生产的民族药产品有100多种,“云药”的产业架构基本成型,已经具备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潜力、有代表性的优势品种与品牌。例如,云药的金字招牌“云南白药”,就是彝族药的开发典范;利用云南优势资源三七开发的“三七和血塞通”系列产品,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在云南省内乃至国内外均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已形成了“南三七、北人参”的产业格局;苗族药灯盏花系列产品已得到医药界和患者的认同,成为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首选药物;由传统中药和彝药结合开发成功的排毒养颜胶囊,开创了云药“排毒”的概念,成为云药的新品牌;天麻系列、宫血宁胶囊等亦是开发较好的云药特色品种。在云药产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过程中,以功能性保健食品、天然活性化妆品为主的云药品牌也逐渐形成。
(三)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具有较好政策机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要聚力打造“三张牌”,其中要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健康旅游产业涉及健康和旅游两大版块,涵盖云南最广泛的行业及人群,能够代表云南绿色、生态、环保的整体形象,也是云南未来较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我省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推动旅游业与养老、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强、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和一定影响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对全面助力我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我省中医药产业发掘和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省中医药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较为明显的资源优势,开发和利用也有一定基础,但还存在研发能力不足、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
(一)中医药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我省除少数品种外,大部分中药民族药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研发水平低,缺乏持续创新研发能力,有资质的创新研发平台建设不完善,创新成果与产业化体系的衔接配合较弱,产学研结合度有限,导致原料精深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创新发展后劲不足,未能形成产品的集聚效应和完整的创新研发体系。
(二)品牌培育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云南省大健康产业有好的产品但缺乏好的品牌,龙头企业和高端品牌培育不足。优势中药材品种及老字号中医药、民族医药的文化发掘、宣传及市场拓展不够,市场知名度与其具有的资源地位不相匹配,产业品牌塑造和市场竞争力依然不足。例如,我省傣医药以自己的文字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但目前针对傣医药的宣传推进还较为滞后,不但省外来西双版纳旅游的游客不认识傣医药,甚至省内、西双版纳州州内民众知晓傣医药的人数也有限,我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品牌培育仍然任重道远。
(三)中医药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不到位
目前,我省中医药产业还存在对自己持有或自主研发的中药品种创新质量不高、申请专利主动性不够、市场意识不强等问题,中药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国内还未形成优势。重点发展的8类药用植物医药中,三七、天麻、灯盏花系列专利申请与授权上具有一定优势,其他品种优势不明显;新药研发不足,新药专利不多,云药龙头企业相比国药集团、广药集团、恒瑞医药等省外知名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份额、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差距。
(四)产业配套政策不健全
目前,我省中药民族药政策法规的保护力度不够,很多特色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缺乏市场准入标准,导致资源浪费、交易滞后。以傣医药为例,傣医药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亟需完善。虽然经过努力,2016年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的43种院内制剂已列入了省级医保目录,但推广使用的覆盖面还非常狭窄,11项傣医特色诊疗项目2022年初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特色和优势的发挥还不够。
三、加大我省中医药资源发掘与保护的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抓住国家和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机遇,加大对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提升中医药研发水平,加强民族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分享机制建设,更好助力我省中医药强省建设和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我省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及保护
一是加大民族民间用药经验的发掘整理。我省丰富的人文文化、民族资源及独特的立体气候,造就了独特、多样的民族医药文化。各民族在长期适应自然、维护健康的实践中,基于自身的地域传统文化和历史延续等积累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用药经验,在治疗地方病、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等医疗和保健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用药经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特征外,其经验性、散在性强,亟须通过调查发掘予以保护传承。
二是加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药用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类直接利用植物作为预防、治疗各种疾患的药物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民间知识、实践活动和技术方法的学科。我省是多民族文化并存的省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发展历史赋予各民族药物体系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基本特征,应加大对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等药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通过研究少数民族的传统药物知识和经验,进一步认识民族文化,发现传统药物的现代利用新方法,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中医药资源调研及发掘。中医药资源调查是指对野生、栽培或养殖的药用植(动)物,以及药用矿物进行核查,通过了解、掌握被调查地区中医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贮藏和利用等现状,为药物资源的利用、保护更新和发展规划等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我省各民族在漫长的实践中,总结、传承了很多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调查掌握其药用价值、来源、分布、储量等情况,有助于发现新药源。例如,通过中医药资源的调查,发现研制肌松剂的傣族药亚乎奴,确定基原为防己科锡生藤属植物锡生藤;还发现对偏瘫具有疗效的苗族药灯盏细辛,并开发出一系列制剂,成为“云药”一张靓丽的名片。
(二)加大民族药资源的二次开发
一是加大政策法规层面的扶持力度。加快制定民族医药发展条例,力争将自成体系的民族药纳入到《中国药典》。建立少数民族药品标准,给予具体的支持和指导,解决民族药品研究、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在新药评审过程中,建议根据各民族医药发展现状,既坚持国家现有中药、西药评审标准,又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域性,对民族药审批采取扶持和倾斜政策,逐步恢复和建立地方民族药标准。
二是提升民族药研发水平。坚持以民族医药理论或用药经验为指导,紧密围绕临床需求,选择已经过临床验证,疗效确切且获得广泛市场认可和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民族药品种作为开发对象,针对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运用现代技术理论与方法,关注资源可持续性的同时,加强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深入开展安全性评价,科学阐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升民族药制药工艺品质和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水平,确保民族药产品质量稳定、可控。
(三)加强民族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分享机制建设
一是加大民族药知识产权保护宣传。针对当前民族药行业实际情况及其所面临的产业化、国际化需求,建议在民族药资源丰富而知识产权意识较薄弱的地区,提高全行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专利等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大家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和竞争武器的重要价值及其在开拓、占领国内市场,保护竞争优势和发展后劲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企业和科研机构从科研、经营策略和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二是加大对传统医药知识产权惠益共享制度的建设。建议运用好COP15大会带来的机遇,加快构建传统医药知识产权惠益分享制度。传统中医药资源应该包括基于传统知识而产生的药物;基于传统知识而产生的药物的制造方法和制造技术;独特的制造工艺,疾病的诊断方法;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方法和技能等四个方面,在商业开发者利用传统医药知识产权原有者知识时,需要提供给传统医药知识原有者公平合理的惠益分享机制,包括货币和非货币惠益、科技成果、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充分提升市场主体参与传统中医药发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