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睿:中俄关系中的挑战因素分析
字号
与俄罗斯关系,是中国外交体系中层次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是在中俄关系中,依然存在的一定的挑战因素。本文以时间段区分,简要分析短期内与长期内中俄关系的挑战因素。中俄之间的历史,文化,民族隔阂和冲突;俄罗斯国内权力体制的不完善;漫长的边境线带来的地缘压力;不同国家战略的利益摩擦;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落后于政治的经济合作……这些都可能是俄罗斯与中国关系中的挑战因素。中国也要保持战略定力,将挑战因素逐个破解,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防止中俄关系挑战因素的恶性膨胀,共同维护中俄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引言

与俄罗斯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体系中层次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的战略伙伴关系,无疑是中国外交的重点方向。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与俄罗斯关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政府在国际政治、地区安全、经济、贸易、能源、文化等方面开展了务实而深刻的合作。良好的中俄关系不仅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还开创了新型大国关系的一种特殊方式,为大国之间相处树立了典范,深刻的影响了当今的国际政治格局。尤其是在当前风起云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俄关系更显的珍贵和重要。

但是,正如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曾说过:“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两个国家,必然存在自己的国家利益。除此之外,中俄两国在民族性格,文化特点,历史记忆中都存在些许冲突;这些因素都会给不断发展中的中俄关系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当然,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这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对中俄关系大局的影响是有限度的。中俄关系是相互借重两国共同利益的,其中两国的共同利益也远远大于两国分歧。但是,分析其挑战因素依然有巨大的意义。虽然中俄关系已经处于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合理管控中俄之间的分歧,才能更好的维护两国间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一、俄罗斯与中国关系概述

本章将简要梳理中国与俄罗斯外交关系历史,简要概括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现状,简要分析从历史上到当今俄罗斯对华态度。

(一)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的历史演进

中国与俄罗斯最早的接触可以溯源到十二世纪,基辅罗斯与远东和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开始联系,中国的俄语Китай(契丹)也是由此得来。1689年,清军在雅克萨打败俄军,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第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在该条约中,中国主动出让了已经实际控制的尼布楚地区。随后在雍正时期,中俄两国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中俄的中段边界。

19世纪中期,俄国利用中国陷入鸦片战争泥潭之际,迫使清政府先后订立了《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勘分东界约记》《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天津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了新疆的伊犁,后经谈判,双方签订了《伊犁条约》。在辛亥革命后,沙俄强占唐努乌梁海地区,挑唆外蒙古独立。即使在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不仅没有与民国政府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反而因为中东铁路问题在东北爆发了长达三个月的武装冲突。即使到了抗战时期,苏联也是一边与中国签定《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一边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雅尔塔会议上更是直接要求承认其在东北特权和外蒙的独立,这些行为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伤害来中国人民的感情。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不过随着1958年“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问题的出现,中苏分歧越来越大。1969年,更是让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直到戈尔巴乔夫访华才使中苏关系正常化。

在俄罗斯联邦成立之初,实行了亲西方的政策;即使在后期转向奉行独立自主的“双头鹰”外交政策后,其与中国的关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直到1996年,叶利钦总统第二次访华时,提出将中俄关系上升到“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高度,至此,在相同利益和国际环境的驱使下,中俄关系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中俄相继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等文件,进一步确定了中俄之间友好的伙伴关系。

纵观中俄关系的发展史,我们其实不难发现:中俄之间既有情同手足的兄弟情怀,也有分外眼红的仇人相见。在历史上,相较于合作与结盟,中俄之间更多的是冲突与对抗;中俄历史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侵略”与“反侵略”。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真正的蜜月期也仅仅存在了不到十年,更多的时候,苏俄更是以战略对手的身份出现中国的北方。中俄历史关系的反复性,复杂性深刻地影响了两国的政治决策与民族情感。

(二)俄罗斯与中国关系现状与近期热点事件中中俄的政治抉择

在中俄建交十七年以来,中俄关系经受住了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的考验,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双方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安全、能源等领域都开展了深刻而富有成果的合作。可以说,当前的中俄关系正处于两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关系中层次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政治上:中俄两国政治互信持续加强,保持了密切的高层交往与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俄元首也保持了每年平均五次的高频率会晤。在经济上:2019年,中国已经连续九年成为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俄贸易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中俄双方也协商同意在两国贸易中持续扩大人民币卢布的结算比例;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世纪大单也开始供气。在安全上:除了中俄在S-400、苏-35之后继续签署大型军事技术合作订单与两国军队在反恐,人道主义救援等领域的合作外;中俄更是开展了“空天安全2017”,“东方2018”等战略性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世界局势并不太平。在风雨变幻的格局中,中俄两国及时深入交换意见,表达关切并开展密切合作。在乌克兰克里米亚问题上:中国一贯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自身也存在着台湾问题,但考虑到克里米亚问题的复杂性,历史的特殊性与“事出有因”,在安理会表决时没有投下反对票。在朝核问题上:以中方“双暂停”倡议和“双轨并行”思路,俄方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分步走”设想为基础,提出了双方的共同倡议。在叙利亚问题上:自从危机爆发,中国已经历史性罕见的在安理会决议中连续投下六次反对票;这一方表达中国自己的态度,一方面也为直接参与叙利亚冲突的俄方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同时,在中美贸易问题纷争上,普京也发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向着我们的战略伙伴。”;在香港和台湾问题上,俄罗斯政府也多次表态支持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行动。

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和挑战,中俄两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话语不断增多,这也不断推进中俄关系迈向新高度。

(三)俄罗斯对华外交关系总结

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升温。在独立之初对中国的不信任,不理解也在不断的消除。“西方派”“民族派”极端仇视中国的声音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务实的与华对话与合作。在政治上,俄罗斯的“中国观”逐渐转向“友邦论”;经济上,俄罗斯也逐步转变为“借中国的东风”。但无论怎么样,我们也应该冷静的认识到:即使是最最亲华的“亲华派”,其出发的根本目的也是维护俄罗斯的利益。虽然由于近年来的局势,俄与西方的关系继续恶化,其“融入欧洲”的梦想变的遥不可及,中俄关系持续升温,但俄罗斯也从未放弃过其融入“西方文明大家庭”的梦想;在历年的《俄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甚至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的2016年版中,中俄关系也仅仅是排在“独联体、欧洲与大西洋地区、美国、北极地区”后,所属于“亚太地区”的第五位。

二、短期内俄罗斯与中国关系中的挑战因素

自乌克兰危机,尤其是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极限施压”直接导致了俄美关系在一度短暂的“重启”后再次几乎不可挽回崩溃;同时,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特朗普政府的种种行动与政策让中美关系也迅速降至冰点。这直接导致了中俄关系的迅速升温,并越发稳固。在短期内,中俄关系出现波折的可能性不大;当然,我们也无法完全排除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短期内,中俄关系间不确定因素可能体现在俄内政与外交两个方面:内政方面要考虑俄罗斯社会稳定的风险,外交方面则要考虑与特朗普政府关系的缓和。

(一)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系缓和

尽管爆发了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保守与孤立主义盛行;世界笼罩在新冠肺炎阴性下的今天,俄罗斯与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系改善看起来有一点天方夜谭;但是这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先从可行性与必要性两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俄美关系的缓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可以表现在领导人个人意愿,民族性格,经济联系与政治战略决策上。众所周知,特朗普总统在竞选总统与上任之后都表达了强烈的亲俄意愿,尝试重启与俄罗斯的关系。在特朗普当选前,甚至在推特上曾经表态愿意承认克里米亚领土问题“克里米亚人民愿意和俄罗斯在一起,而不是乌克兰。”在2020年6月,美国盛情邀请俄罗斯重返G8峰会。在近期的维也纳核裁军谈判上,美国更是别有用心的在谈判桌上摆上中国旗帜。做出这些举动,是特朗普政府、民主共和两党政治家和学者都已经明锐地认识到:美国现阶段的战略重心是围堵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如果能够妥善的解决与俄罗斯关系,在热点问题上与俄罗斯达成共识,将能够极大程度的减轻在中东与中亚的战略压力,将更多国家力量用于解决与中国的“修昔底德陷阱”。除了遏制中国外,美俄关系的改善也会直接让欧洲国家更为担心,美国可以借此机会就贸易,难民与防务费用问题向欧盟与北约施压,迫使欧洲让步。

而俄罗斯方面,也迫切的希望通过缓和与美国关系,以真正的融入“西方文明大家庭”。在经济上,俄罗斯也非常希望进一步扩大与西方的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尤其是让美国撤销相关的制裁,以挽救已经濒临崩溃的卢布与持续走低的能源价格。

其实在许多国际热点问题上,俄美两国并非完全没有利益共同点。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可以采取战略退却的姿态,选择取消对俄罗斯的制裁,承认克里米亚的现实,取消对乌克兰反对派的支持,允许普京建立一个亲俄的乌克兰政府;这一方面将会缓和乌克兰的局势,修复与俄关系,一方面极大的施压欧盟与北约,巩固美对欧洲的控制。在中东问题上,俄罗斯正在以叙利亚为前哨,借助什叶派新月带国家争取一定的中东主导权,而美国则意在扶持库尔德人武装与沙特,以压制伊朗,进一步确立对中东的绝对控制。美国完全可以适当停止对叙利亚的干涉,让俄保留叙利亚这一战略中枢,莫斯科也将会适当牵制伊朗,以保持中东伊斯兰力量保持均势。

现阶段美国与俄罗斯关系长期无法正常化更多是因为:美俄关系被美国独特的政治体制所绑架了。由于特朗普政府的多变性,加之美俄双方确实存在一定的共同利益,美俄关系改善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如果美俄关系改善,肯定会改变俄罗斯方面当前的对华态度与外交政策,中俄关系肯定不可能继续像当前这么火热,进行这么多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如果更进一步,美国愿意撤销对俄罗斯经济制裁,援助俄罗斯改善关系,承认俄罗斯在中亚与中东的利益,中国也必将面临着更大的战略压力。

(二)多重原因导致的俄罗斯社会稳定风险

近年来西方一直在加强对俄罗斯的制裁,打压能源价格,这些举措让本来就脆弱的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2020年新冠疫情沉重打击,俄罗斯政府行动与政策举步维艰;加之俄罗斯畸形的权力体系与社会体制;经济与政治的因素孕育了巨大的社会稳定风险。

经济危机使得中产阶级财富缩水,收入减少,社会经济安全保障下降,甚至一部分教师、医生等从中产阶级滑落至社会底层,这打击了知识分子阶层,恶化了社会生态,导致贫富差距增大,社会分层加剧。从2014年卢布危机开始,经济状况极度恶化的中产阶级提出了利益诉求,他们开始走上街头,抗议卢布贬值,抗议工资拖欠。2017年,俄罗斯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腐游行,这意味着民众的不满已经从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化到了经济,政治双重层面,甚至包含着反政府的意味。截止2020年6月,俄罗斯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已经突破了60万,全国失业人数达到130万,新冠疫情和国际能源市场价格低迷给予了俄罗斯经济沉重的打击,今年俄罗斯GDP可能出现6%~10%的负增长。这也意味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不确定性极具增加、压力也极具增大。

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可能会导致极端宗教势力,民族主义势力,分裂势力抬头;中国一贯希望拥有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也肯定不希望自己北边的邻居,在掌握着庞大的军事力量的同时,变成无组织的散漫状态。俄罗斯的社会稳定风险,也将是不可忽视的中俄关系挑战因素。

三、长期内中俄关系中的挑战因素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从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几个角度出发,简要地讨论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与中国关系中的挑战因素。历史沉重的包袱会迥然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特征;在中亚,南亚地区可能发生的利益摩擦;俄罗斯国内政治体制的不成熟;政治关系与经济联系上极大的不平衡;都可能是关系继续发展途中的“绊脚石”。

(一)历史包袱与文化、民族隔阂

历史总是沉重而难以忘却的,即使现今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也依旧无法抹掉深深埋藏在两国人民头脑中的历史记忆。在大多数时候,俄国在中国人民群众里都是以侵略者的姿态呈现的。为了获得出海口,俄国历代沙皇,尤其彼得一世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不断向外侵略与扩张,蚕食鲸吞其周边国家的领土,最终奠定了今日俄罗斯的广袤版图。17世纪初,沙皇俄国已经武力扩张至清朝的北部边境,至此,关系走进对抗与冲突,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舞台。通过签订近十条不平等条约以及使用威胁、欺诈等手段和方式,共侵占了中国大约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固有领土,这严重的侵犯了中国的利益,更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反复无常的行径,更是让中国意识到了我们的北方邻居不可能是“共同对抗帝国主义的好同志”,俄国的一切行为出发的宗旨永远是自己的国家利益。

其次,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有着大国,强国心态与意识;无论是中国的唐朝、元朝,还是维也纳体系下的俄国和二战后的苏联,都曾经是称霸一方的超级强国。两国任何一方都不会心甘情愿地成为某一大国或集团的附属品。

在文化上,俄罗斯与中国也一直分属欧亚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和宗教信仰。

在民族特性上,由于特定的历史,经济与地缘原因,斯拉夫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发自内心的不安全感,他们必须依靠不断的扩张与侵略以维护俄罗斯的生存。从沙皇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将俄国西面和南面的边界扩展至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再到勃列日涅夫挥师南下入侵阿富汗;只要俄罗斯国家实力允许,他一定会尝试去侵略,对外扩张势力;历史证明,他们对中国也从不例外。而中华民族在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人民不会主动去侵略他人,同时也意味着中华民族是一个坚韧不屈、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民族。和软弱顺从的印度人不同,为了摆脱别国的奴役,为了反击外来的侵略,中国人一次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从雅克萨到珍宝岛,我们都坚定的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和祖国领土权益。

综上,在历史,文化,民族性格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冲突,这也将成为关系发展中极其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中俄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因素。

(二)南亚:“战略三角”还是“驱象擒龙”

在长期内的第二个中俄关系挑战因素便是中俄,印俄与中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历史上,印俄两国从来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在新中国成立后,印俄友好亲善的时间甚至比中俄更加长久,在1971年,印俄两个还签署了明显军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即使到了现在,印度也依旧是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在最新的《俄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中印并没有外交优先级的区分,而是同属于“亚太地区”。

在历次中印冲突中,苏联、俄罗斯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甚至偏向印度。在上世纪的“郎久危机”中,苏联不顾是非,只是一口咬定“打死人就是错误的”,阴阳怪气的批判中国“用武力试探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在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苏联也是向印度首次出售了包括“米格21战斗机”等极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在“洞朗危机”中,俄罗斯也仅仅是表态“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在中印边界再次爆发冲突的今天,印度国防部长拉格纳特·辛格于6月23号抵达莫斯科,参加俄罗斯胜利日阅兵。有印度国防部官员表示,此次访问将“巩固印俄两国之间的特殊战略伙伴关系”。

除此之外,在俄罗斯历次的对印度军售上,就能明显看出来其试图通过印度牵制,平衡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当中国从俄罗斯购买并引进了“苏27”“苏30MK”两型先进战斗机后,俄罗斯立刻向印度出口了更为先进的“苏30MKI”战斗机;在中国自主研发了“99式”坦克后,俄对印出口,并在印授权制造了“T90S”坦克……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直到现在也依旧没有改变。俄罗斯很明显不希望中国的综合国力,至少是军事实力对印度构成不对称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俄罗斯肯定希望印度能够一直给中国施加地缘上与战略上的压力。

印俄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到今日是因为:俄印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两国没有接壤,不存在复杂的领土争端,在地缘上的压力也大大减小。其次,俄印之间的根本民族利益相互并不抵触,反而有许多相吻合之处。即使排除牵制因素,俄罗斯也需要印度巨大的市场,希望与印度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联系。同时,俄也看重了印度这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在国际社会及相关组织中已经占有了一定的位置,在国际及地区范围内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里,印度将会是全球多极化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印度也迫切需要一个实力强大的俄罗斯去平衡来自邻国的地缘压力。

在2000年初,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再次提出“中印俄战略三角”的概念。虽然中印俄三国在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方面有许多共同语言,但是客观上的冲突,尤其是中印之间的矛盾,让这个“三角”变得极为不稳固;加之俄罗斯在中印之间玩弄平衡之术,让这个“战略三角”不仅仅是“异梦”,甚至没有“同床”。在未来,面对印度和中国两个同样重要的而又相互冲突的国家,俄罗斯会做出什么抉择,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而这也是长期内会影响中俄关系的一大挑战因素。

(三)中亚:“插手后花园”?

众所周知,在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领导人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为了应对西方世界在太平洋方向的不断“围堵”,“一带一路”已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做出的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地缘政治抉择。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将继续坚定的推行一带一路政策,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中亚地区,属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地带,中亚的国家,也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对象。而同时,中亚地区也一直是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从关税同盟到欧亚经济同盟,从集安条约的签署到建立联合快反部队,俄罗斯意在建立一个经济,安全一体化的中亚地区。在俄罗斯的外交层次中,中亚与独联体地区始终是重中之重。整合苏联遗留的资源,维护好传统势力范围,从而为争夺世界大国地位或至少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的重要一极而积极行动。可以说,中亚地区是俄罗斯的苦心经营的核心利益地区,俄罗斯对这个地区的任何变化也极其敏感。我们不会忘了,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正是因为乌签署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引起的。

一方面,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在关税协定和货物顺逆差上难以达成一致而止步不前,而一带一路则达成了一个又一个合作协议,在中亚地区攻城掠寨。巨大的反差毫无疑问的带来了极大的排斥与不信任。而且一带一路政策提出时,正值乌克兰危机高潮。在俄罗斯与西方的角力中,一带一路政策恰好给中亚地区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真金白银”的中立解决方案。。

虽然在经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后,俄方支持了一带一路,并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在今年还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但促使俄罗斯这么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乌克兰危机的大背景下,与西方关系一时难以恢复正常,俄罗斯不愿轻易再与中国在欧亚大陆东部方向发生矛盾和竞争。但是,俄方仍然担心,目前仍在处于平行地位的两个方案;在未来会完全被倡议所主导。在未来,中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现阶段的俄罗斯对华关系导向及其对华政策其实有很大的随意性。如今的俄联邦政府,不像中国或者美国一样,有独立的意识形态支撑。这也就意味着:1)其是否能够仍然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俄罗斯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会不会抬头,致使俄罗斯进入不可控的混乱。2)后继者会不会继续坚持相关的对华政策。这两问题都将是长期内关系的不确定因素。

与中俄关系不同,中美之间存在了巨量的积极贸易往来,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国。可以说,经济贸易的联系为大国关系织上了一层的安全网,即使是在美国保守和孤立主义再次盛行的今天,双方在制定政策时都会不得不考虑经贸联系的影响。然而,经贸联系却并不紧密。与双方在政治领域的频繁互动相比,冷淡经贸联系与其形成了极大的不平衡;可以说,是瘸腿的巨人。经济的互补性方面与俄自身发展战略曾在相当的矛盾,而经济贸易的竞争性又因为中国的资金甚至是技术优势而又不断增强;这直接导致两国的经贸联系增长之路充满挑战,在二十一世纪头十年里,中国与世界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额都实现近二十倍的增长,而中俄之间只有三倍。缺少了经济贸易的保障,再强的政治来往都可能脆弱不堪。不成熟的经济也是长期内关系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四、中国的策略与应对

在分析完了中俄关系中的挑战因素后,在这一章我们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简要讨论中国应该怎么应对这些挑战因素,从而合理管控中俄之间的分歧,更好的维护两国间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也要以着眼于未来、防微杜渐的眼光和心态来研究并解决这些挑战因素,争取为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提供一个更好的地区和国际环境。

(一)现阶段中国对俄外交政策

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一边倒”,再到六十年代以来的“斗私批修”后;时至今日,中国的对俄外交政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我们支持俄罗斯在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行径,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公平正义,国际格局多极化上做出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坚持“结伴不结盟”的基本外交原则,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携手努力,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加强战略协作,推进各领域、全方位合作,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更多丰硕成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为促进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安全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二)面对挑战因素的应对

1)清醒的认识中俄之间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持续增强互信“害人之心不可有”,但也要牢记“防人之心不可无”。

2)尽快有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我们还是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构建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3)要更为积极主动地争取俄罗斯民心民意。一方面,让俄罗斯民众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争取解开两国在历史和文化上的桎梏。另一方面,争取让利益集团和民众(尤其是俄罗斯青年人)认识到崛起后的中国也一定不会“称霸”,中国仍将与俄罗斯保持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4)由于客观存在的地缘压力,中国政界、学界、商界、军界等社会各界应该充分利用已经搭建的各层次制度化对话机制,同俄罗斯各界人士开诚布公地探讨双方在各领域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耐心沟通和解读中国的政策与观点,合作消除两国各界人士心中的顾虑,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

5)将中俄高水平的政治关系转化为务实的经济贸易合作。在继续开展能源合作的基础上,也要坚持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保障能源安全。除了注重快速拉动双边经贸额的大型企业间的大项目合作,也应该扶持中小微企业合作。督促俄罗斯政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中小微企业在俄当地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金融安全。

结语

作为一名俄语学子,中国与俄罗斯关系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在查阅资料中,发现大部人都只在关心关注中俄关系中“好”的一面,而中俄关系中的局限性,制约性,不稳定性因素却鲜有讨论分析;遂决定写此论文。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我不可能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我尝试以时间为分界,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五个方面入手分析问题;但文中的观点也都只是我一时的不成熟想法,不系统,不全面,也不深入,甚至有些可笑;还希望老师们海涵这些幼稚的文字,在日后给予更多的教导。(注释略)

来源: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https://mp.weixin.qq.com/s/mKDHZDjasYvY1JsZfsieog 发表时间:2020年6月30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