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亦纯:全球变暖形势下,能源应急管理体系亟待升级
字号

5月29日,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下属的诺里尔斯克-泰梅尔能源公司3号热电厂(HPP-3)发生柴油泄漏事故。约2.1万吨备用发电的柴油泄漏,其中约15000吨柴油流入水域,约6000吨柴油浸入土壤,河中漏油规模约为2平方公里。据俄政府环境监管机构预测,完全清理该事件中泄漏的柴油,需要5-10年时间,耗资约15亿美元。造成的影响及损失仅次于1994年发生在俄西北地区的科米漏油事件。

如此重大的漏油事故,作为能源大国,俄罗斯的应急反应却让人大跌眼镜,事故发生后的36小时内几乎毫无动作。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也许与俄罗斯的应急管理机制有关。

总统的权杖

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经济秩序的巨变,使俄罗斯社会爆发了一系列公共危机事件,在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中,俄罗斯逐渐形成了以联邦政府总统为总指挥、联邦安全会议为决策中心、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全面配合的综合性应急管理体系。

这个体系的决策核心为专职负责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机构——联邦安全会议。该机构由总统直接管辖,下设12个委员会和1个专门机构。12个委员会分别为:宪法安全、国际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工业安全、独联体安全、边防政策、居民保健、动员与动员准备和科学委员会;1个专门机构即俄罗斯5大强力部门之一的紧急情况部。因此,新世纪以来由普京主导构建的俄罗斯应急管理体系也被称为总统的权杖。

此外,俄罗斯的应急管理模式呈现出“两大一专”的特点。“两大”即大总统、大安全。”一专“即专门应急部。

所谓“大总统”,是指俄罗斯总统在应急管理体系中拥相对较为广泛的权力。在该模式中,总统既是国家立法机构决策的执行者,也是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决策核心,任何重大应急预案的出台与应急行动的实施都必须由总统作出决策。总统在制度上被赋予了应急管理的决策权和执行权。所谓“大安全”,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不同级别、专人专职、综合协同的管理职能机构,即俄联邦、联邦主体(州、直辖市、共和国、边疆区等)、城市、村镇四级垂直领导的紧急状态机构。“一专”即一个专门的应急部门:紧急情况部。

作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危机事件的主管机构,紧急情况部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落实国家在民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政策,实施预防和消除灾害的措施,对国内受灾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部内设置7个业务局和4个国家级议事协调机构。其中,7个业务局分别为:居民与领土保护局、灾难预防局、防灾部队局、国际合作局、消除放射性及其它灾难后果局、科学技术局、管理局;4个国家级议事协调机构分别为:联邦打击森林火灾跨机构委员会、联邦水灾跨机构委员会、海上和水域突发事件跨机构协调委员会、联邦救援人员证明跨机构委员会。该部除了管理本系统的防灾部队外,遇重大紧急情况可请求国防部、内务部队等予以支持,拥有调用联邦及地方两级资源的权限。一定程度上说,中国2018年启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重大改革,正是借鉴了俄罗斯应急模式的经验。

在此次处理漏油事件中,俄罗斯的应急机制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短板,除了事故上报环节出现严重贻误外,俄罗斯救援部队的规模和专业技术的不足,应急处置装备设施的不足,以及联邦各部门、联邦政府与地方在应急联动上缺少预案、缺乏磨合等,都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对我国的警示

当前,即使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碳减排计划,但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据调查,此次事故正是由于诺亚尔斯克地区异常炎热,使得永久冻土层融化,导致冻土层上方存放柴油的储油罐受到动态冲击才致使燃油泄漏。那么,当“变暖”成为常态后,我国的能源应急体系应如何调整、升级?

首先,加强地质脆弱区储罐地基监测预警和应急准备。

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处于地质脆弱区的永久冻土层因环境变暖融化导致储罐沉降变形,引发柴油泄漏。因此要加强对下列地质环境脆弱区的罐区强化监测预警,并制定可行的应急预案。例如,对青藏高原、东北等高寒地区化学品储罐的地基进行监测,防止因冻土层融化沉降导致安全事故。此外,在我国沿海地区,石油化工企业多是建在沿海滩涂或填海形成的陆地上,地基不稳定,易发生沉降,对这些区域地基的检测也要纳入到常态化的检测规范中。

其次,加强环境敏感区域化学品水体风险管控和应急技术准备。

一方面,我国化工和化学品企业多在沿海、沿江、沿河、沿湖分布,生产、安全事故易引发次生陆源水体污染事故;另一方面,海上及长江流域的原油及危化品运输体量巨大,装卸泄漏、水上交通事故造成危化品泄漏污染水体事故层出不穷。

所以,一是要加强环境敏感区域化学品水体风险预警,系统梳理油品、危化品企业厂界内外水体风险防控关键点位,利用油膜监测、污染物在线监测等实时监测手段,耦合危化品污染迁移扩散模型,实现水体风险多层级预警管理;二是加强水体环境风险管控,强化防火堤、事故池等水体风险防控及事故应急设施建设和检查,保障设施有效性,避免事故影响范围及处置难度扩大;三是加强危化品应急技术研究和储备,研究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化监控技术,开发水面溢油监测与报警技术、特征污染物快速监测技术,加大泄漏油品及化学品应急吸附材料、药剂及机械回收、快速处理装备研发推广力度。最后,进一步加强非危化品企业安全监管。本次事故企业为金属镍公司,属于非危化品企业但有大量危化品使用。近年来,我国国内一些使用液氮的冷藏企业、煤改气的企业、钢厂等非危化品企业均发生过重特大危化品事故,非危化品企业使用危化品一直是危化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各部门应理顺管理界面,明确监管职责,加强此类企业的检查指导。

来源:微信公众号“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https://mp.weixin.qq.com/s/6_B2KI4hgyXhygd_AFo1QA 发表时间:2020年6月30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