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武: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实践
字号

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中心成为推进金融改革发展的核心载体。成都市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正抢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2019年,成都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GaWC)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排名上升至Beta+,位居中国内地第五。城市发展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金融中心建设为城市聚集了金融资源,增强了城市辐射力。

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背景:国家和四川省赋予的光荣使命

金融集聚论认为金融集聚是随着产业集聚形成的,金融的高流动性加速了金融集聚。金融集聚催生金融机构空间聚集和金融要素聚集,加上政府的有力推动,促进了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金融中心进一步产生金融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依据金融集聚理论,成都已具备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所需的空间地理优势、产业集聚优势、金融机构聚集基础、金融要素聚集基础和政策优势。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定位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2010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强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2017年,四川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增强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成都市委第十三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将西部金融中心纳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定位。2018年2月,成都召开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大会,提出“加快建设服务治蜀兴川战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西部金融中心”。自此,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走上由机构型中心向功能型中心转变的发展路径。

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具有多方面突出优势

成都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位居全国前列

2007年成都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2010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第一名,2011年被《财富》杂志列入15个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2010~2019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0.18%,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2019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7万亿元,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七位,增长7.8%,增速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级城市中位列第一。2019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822.7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级城市中位列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高于全国4.6个百分点,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级城市中增速位列第七。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产业基础和内生动力。

成都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涵盖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201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成都在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中排名第54位,较上期提升6位,跻身中国城市排名前十。

经济发展方面,成都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2019年,成都市签约引进重大项目442个,总投资7000亿元,增长10.5%。引进吉利集团全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都产业基地等12个百亿元以上项目,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50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301家。一大批全国性、区域性、功能性总部落户成都,发挥了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

人居环境方面,成都连续11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成都市高标准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9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营商环境方面,成都坚持把创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头号工程”。《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中,成都排名全国第四位。成都市委市政府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全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要素市场、营造优商重商亲商良好氛围。

文化底蕴方面,成都作为 “千年之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舒缓的生活节奏,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正以“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为抓手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人才基础和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领先全国

成都通过构建人才政策体系营造爱才氛围、创新人才汇聚计划重塑产业经济、打造人才发展生态。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服务人口达2183万人,较上年增加55万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人(18~34岁)13.5万人,占市外迁入人口的53.79%;来自西部的人口20.3万人,占市外迁入人口的83%。

截至2019年底,成都市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5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超过100万人,拥有各类人才529万人。2019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成都排名第93位,超过深圳、武汉,本地高校应届生留存率居全国第三。两年来累计吸引新落户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近34万人,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8名,入选国家和省市重点人才计划2695人、顶尖团队158个。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靠前。成都成为新一线城市中最受年轻人喜欢和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获评“2019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奖。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协会2019年发布的《中国西部金融人才发展白皮书》显示,成都的金融人才和金融从业人员的空间聚集度均在全国排名第七位。

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和举措

成都将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金融细分领域全国或西部“单打冠军”为重点,以金融城和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以金融科技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不断增强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争取2025年在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进入60名内、金融业增加值达2900亿元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以上。具体举措如下。

构建具有动态竞争优势的政策体系

加强规划引领和制度创新,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若干意见》和8个专项政策,以及《上市公司纾困帮扶若干措施》《科创板上市扶持政策》和《金融产业精准支持行动计划(2019-2021年)》,形成“1+X”金融政策体系业。

财政金融互动方面,通过财政奖补措施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国有控股融资担保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加快设立市级再担保公司,发挥再担保机构的增信、分险、稳定功能。构建多层次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发挥财政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设立成都发展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

加大力度打造特色金融聚集区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集群发展,形成了错位协同、特色凸显的新金融产业格局。打造特色金融聚集区,在中心城区布局一批金融产业集聚区,形成“一区一主业”“一区一特色”金融产业布局。加速建设以新金融发展为重点的产业功能区,统筹推动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等多个特色鲜明、竞合有序的金融功能区,突出发展科技金融、消费金融、农村金融、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等新金融业态。

千方百计做大做强金融市场主体

多点发力,全力推动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加大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引入和培育。截至2020年3月末,天府国际基金小镇已入驻基金类公司393家,管理规模4120亿元。加强功能性总部机构引进和建设,凭借沪深交易所西部基地等功能性总部的资源和渠道优势建立优质金融资源供给平台。培育金融科技平台与企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成都基地等智库平台相继落户,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投运,区域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成都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累计入驻各类金融及配套机构超过2100家,交子金融科技中心入驻包括迅鳐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在内的金融科技公司超过200家。

着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多层次、多维度为三农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构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绿色化改造,构建起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地方绿色金融标准。搭建“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企业纳入绿色企业或绿色项目库进行融资对接。

积极落实国家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出台《关于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依托自贸试验区创新开展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推动跨境贸易鉴证和跨境结算。中俄国际铁路联运“一单制”金融结算融资规则被纳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与日本合作创新国际消费应用场景,培育多元消费金融主体,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中日资本市场合作。

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培育力度

积极吸引相关金融细分领域人才集聚发展。出台《成都市引进培育交子金融人才实施办法》,全方位打造鼓励金融人才聚集的生态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政策支撑。

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企业上市和金融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加强对金融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动态优化政策供给。2017年至今,成都市已召开40次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联席会议,议定议题180项,细化到具体责任单位共计393项事项。

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已取得的成效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幅增强

一是金融业总体实力明显增强。2016年至今,全市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从1800余家上升至2700余家,增幅达50%,金融机构数量和种类居中西部首位。2019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89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13%。二是存贷款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98万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22%;贷款余额3.65万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42%。三是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增长迅速。截至2019年末,全市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08家,比2016年增加30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82家,较2016年增加16家;直接融资总额2298.1亿元,较2016年增长48%,三年平均增长23.29%。四是保险与担保分散风险能力明显提升。2019年,全市保费收入1037.4亿元,较2016年增长17.8%;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061.6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19.6%。

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

一是深化农村金融领域改革成效明显。截至2019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6056.9亿元,比2016年增长11.48%;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214.1亿元,比2016年增长47.66%。不断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农贷通平台投放涉农贷款163.38亿元,是2016年(18.5亿元)的近八倍。二是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深入推动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先后推出自贸试验区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和高管准入改革举措,推动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落地,金融结算功能大幅跃升。截至2019年末,成都市开展外汇资金池运营管理业务的企业17家,开设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企业14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银行机构36家,全市跨境人民币全年结算额1227.9亿元,较2016年增长32.5%。三是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持续推动交子金融“5+2”平台发展,提供针对性专业投融资服务。截至目前,交子金融“5+2”平台已累计为7万余家企业提供超1200亿元融资,服务模式已推广至13个市州。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积极成效

2019年整合成立“成都市防范金融风险领导小组”,建立了“1+8”的组织构架(1个办公室、8个工作组),形成了“26+2”的(26个市级单位、2个驻蓉监管机构)省、市、区协调联动的风险防范格局,全面统筹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非法集资案件自2016年以来逐年递减,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逐步出清,将86家网贷机构纳入整治,截至2019年已压降至9家。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成效明显,截至2019年已清理至4家。

在国内外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位次明显提升

2017年以来成都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从国内金融中心指数来看,第11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CDI CFCI)》评价结果显示,成都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较2016年提升1位,名列第五,排在国家金融中心城市的前列。

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来看,英国智库Z/Yen集团2019年发布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从金融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五大类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成都跃升全球第73位,较上期提升14位。

未来,成都将把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放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大格局之下,因势利导、统筹谋划,推动形成西部金融中心资本和人才集聚、机构和市场互联、产业和业务协同、金融安全稳定的良好发展态势,着力提升西部金融中心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能级水平。

来源:微信号:中国金融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l9N2_tyFvgSwu5D2PCJy9Q 发表时间:2020年6月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