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字号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这从战略和体制机制建设的高度,为我国新时代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金融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不仅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时期纾困中小微企业的有力手段,更是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十四五”时期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动选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大变局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经济大循环弱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明显加大。尽管目前我国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三个方面领先全球,经济逐步向潜在增速回归,但在“十四五”这一我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动荡复杂的国际环境,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破解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各类“卡脖子”问题突出等中长期结构性矛盾,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货币政策要主动适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牢牢把握战略主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是个总量政策,无法有效调整经济结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应当看到,银行作为广义货币创造的主体,面临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叠加、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的复杂环境,银行货币创造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容易受到约束,造成银行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出现梗阻。此时,仅靠总量调节,不仅很难有效发挥作用,还容易带来加剧资产价格泡沫、扩大贫富差距等政策后遗症,最终又反馈到实体经济。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本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推出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体系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但金融机构却并不愿意加大对实体企业的支持,中央银行“放水”到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不仅明显被缩减,而且处在传导末梢的中小微企业也难以有效获得支持,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脆弱性会进一步累积,未来可能还要以更大力度的宽松去消化上轮刺激的后遗症,在“泥潭”中越陷越深,直至政策空间耗尽。实际上,只有调整好结构,才能实现更好的总量调节效果;结构调整不好,总量调节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针对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打通以往货币政策传导的中间梗阻,增强精准性、直达性,直接惠及各类市场主体,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通过构建直达机制,打通货币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确保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直达传导末梢,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引入激励相容机制,调动银行主体积极性,发挥银行成千上万个网点、上百万信贷人员挖掘掌握信息和配置信贷资源的优势,促进金融资源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中具有更高效率的企业,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韧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国际上,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都在探索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的措施。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恢复疲弱、总量政策传导不畅等问题,美联储创设了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绕开金融机构直接对工商企业实施融资支持,帮助企业发行商业票据补充营运资金;欧洲中央银行推出了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为银行提供长期优惠利率融资,同时要求银行将资金贷给欧元区的非金融企业和家庭,以带动工业活动和消费支出;英格兰银行出台了融资换贷款计划(FLS),降低银行负债端融资成本,并要求相关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和家庭部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融资环境出现收紧,各国在出台大规模宽松政策的同时,再度启用“政策直达机制”向实体经济提供支持,例如,美联储出台了一揽子直达工具,包括:一级市场公司信贷便利(PMCCF),用于购买大型公司新发行的债券和贷款;二级市场公司信贷便利(SMCCF),用于购买投资级公司债或公司债的ETF;重启定期资产支持证券借贷便利(TALF),支持消费者和企业的信贷需要;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MMLF)和商业票据融资工具的购买资产范围扩大、使用条件放宽等,用以改善美国企业和市政部门票据融资;推出大众商业借贷计划(MSLP),直达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中国实践

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再贷款、再贴现是典型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今年人民银行又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分别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这些直达工具都具有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的特点:一是市场化,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激励,但人民银行不直接给企业提供资金,也不承担信用风险;二是普惠性,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享受人民银行提供的支持;三是直达性,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直接联系,确保精准调控。

再贷款、再贴现是典型的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再贷款对资金运用有明确的要求,确保资金直达实体经济。再贷款是中央银行向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有特定用途要求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和扶贫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扶贫的信贷投放。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主要是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具备深耕区域、管理灵活的本土优势,是服务地方经济和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具有天然的普惠性。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资金运用有明确的投向和利率要求,能够将金融资源直达实体经济中涉农、小微企业等政策支持的特定领域。

再贷款创新采用“先贷后借”的报账模式,进一步增强了直达性、精准性。2018年10月,人民银行创新支小再贷款“先贷后借”报账模式,金融机构先向企业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再等额向人民银行申领再贷款资金,该模式实施后逐步推广运用到了各项再贷款工具上。2020年以来,再贷款资金投向均采取“先贷后借”的报账模式管理。与传统的“先借后贷”模式相比,“先贷后借”模式将再贷款审批关口前移,实现了对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同时,人民银行要求银行建立电子台账,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防止资金“跑冒滴漏”。

再贴现天生具有“先贷后借”属性,对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引导作用明显。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未到期已贴现的商业汇票给予贴现,支持扩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的票据选择,明确贴现支持的重点领域,同时再贴现的对象是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政策影响面更为广泛。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多次增加再贴现业务额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符合政策导向的小微、民营企业等的票据开展贴现业务,实现结构引导、精准滴灌的目标,符合再贴现要求的企业票据融资利率明显下降,有效缓解了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20年以来,人民银行结合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分阶段、有梯度地出台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根据疫情暴发初期、初步控制、防控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等不同阶段的生产生活恢复需要,三批次分别增加3000亿元、5000亿元、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已基本执行完毕,有力支持了医疗和生活物资保供任务;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已基本执行完毕,支持了近60万家市场主体复工复产。截至9月末,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落实进度已超过80%,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140万户企业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3%;支小、支农、扶贫再贷款余额分别为8008亿元、2061亿元、1723亿元,再贴现余额为4822亿元,有效支持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

创新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人民银行为具体解决普惠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而出现的资金周转困难问题,尤其是资金到期还款压力和因缺乏担保品而贷款难这两大痛点,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使货币政策工具带来的资金和实惠通过商业银行直达最需要支持的企业。

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精准缓解了小微企业到期还款压力。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还本付息压力,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2021年3月底。其中,2020年年内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只要企业提出延期申请的同时实际上可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均可以享受一次延期还本付息,要做到“应延尽延”。为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将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实惠直达普惠小微企业,人民银行创立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以利率互换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规模按延期贷款本金的1%计算。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有利于缓解小微企业因缺乏担保品所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发放贷款时,一般要求抵押担保,而小微企业又普遍缺乏抵质押担保。为缓解这一难点痛点,增强地方法人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主要面向经营状况较好的地方法人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于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新发放的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人民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信用贷款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期限1年,支持普惠小微企业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

总体而言,这两项直达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关联,确保资金高效直达实体经济。值得注意的是,直达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人民银行直接向企业提供资金,这两项直达工具提供的资金支持仍通过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传导。人民银行通过充分调动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法人银行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商业银行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同时政策工具设计也体现了市场化原则,压实了各类市场主体责任。截至2020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对4.7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了延期;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2.3万亿元,同比多发放7961亿元。

随着各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逐步显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小微企业融资“量增、价降、面扩”,融资难融资贵得到有效缓解。2020年10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3%,连续8个月创有统计以来新高;2020年1~10月,普惠小微贷款增加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9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4.92%,比上年12月下降0.96个百分点;10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45万户,同比增长21%。

稳企业、保就业成效显著。市场主体稳步发展,2020年9月末,全国共有各类注册市场主体1.34亿家,较2019年末增长9%,其中个体工商户9021.6万家,较2019年末增长9.2%。就业形势持续改善,受疫情影响,就业一度面临较大压力,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升至6%以上;第二季度以来,就业形势持续好转,10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较年内高点下降0.9个百分点,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形势趋于稳定。

下一步工作考虑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下一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以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为重要抓手,强化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是在宏观层面,搞好货币政策跨周期设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抓手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二是在微观层面,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根据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一方面,对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出台的政策要适时适度调整,做好政策接续;另一方面,对于需要长期支持的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直达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三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设计和创新具有撬动作用的直达工具。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三角良性互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金融双向开放,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增强金融普惠性。

来源:微信号:中国金融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6Y2J7-a-CtGP3d1NEXf96Q 发表时间:2020年12月11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