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岩:疫情下的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新机遇
字号

3月12日下午,由中国建设报、数字建筑智库共同主办的“对话思想者系列线上沙龙第一期·变与不变——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建筑业”活动在线上成功举办。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朱岩院长受邀参加此次活动并围绕“疫情下的数字经济与产业转型新机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朱岩院长发言的主要内容:

01、疫情是如何促进了中国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

疫情的快速蔓延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危中有机。从数字经济的角度来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存在三个加快和三个机遇。

第一个是加快出清落后的产能。此次疫情中,很多中小微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挑战,但是那些具备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已经难以继续经营,这其实是整个社会因为疫情所产生的一种正常反应。缺乏核心技术的传统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从而加快了对落后产能的淘汰,这一速度因为疫情比以前的预期快了很多。

第二个是加快了消费模式的转变。17年前的非典疫情对整个消费市场的最大改变就是加速了消费向线上转移。电商行业从2003年开始迅速在中国崛起,直到今天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也是中国经济走向数字化、走向互联网时代的典型标志。这一次的疫情同样也会带来消费模式上的转变,但是它不同于2003年非典疫情带来的网络零售及其供应链的变化,而是更深入地改变了大多数人的工作方式,加速了数字空间的成熟和完善,从而推动政府、企业、个人全方位进入数字空间,并基于此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行模式。这次疫情使得全国人民都几乎采用了线上工作的模式,从而培养了足够大的人群来支撑数字空间的发展,产生了数字空间中遍布于各个产业的新消费模式,我们可以把它称作产业互联网的消费模式。如果说2003年开启了消费互联网时代,那么2020年将会开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第三个是加快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疫情的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向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可信社会迈进,全国上下都意识到没有可信作为基础,所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有多么可怕。因此,疫情一定会加速中国可信社会的建设、提高科学治理的能力。这次疫情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在控制重大疫情时的组织能力,尤其是当数字手段与疫情防控融合在一起后,充分展示了中国疫情防控的先进性。这样一种基于数字化、可信化的治理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社会治理中加以借鉴。所以,疫情加快了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数字化、科学化步伐,这将为中国经济发展、企业转型打下很好的制度基础。

以上三个“加快”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速让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附加值的数字经济时代迈进。为了迎接这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在加快做一些基础性的准备工作,从而为中国产业界提供了大量的新机遇。

第一个机遇,新基建将为数字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新基建和老基建相比,其附加值更高,而且新基建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数字经济的长远影响。新基建的战略布局是为了能够支撑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5G、数据中心、可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基础。国家在这方面的巨大投入,短期来看是中国最近几年发展的强心剂、让大家在疫情期对中国经济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长期来看,各个产业要基于这些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发展、布局全球的产业新生态。

第二个机遇,数字化生产关系开始在中国确立,并领先全球。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已经难以适应“大智移云区”等一系列新生产力的发展,这些新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匹配,但是传统工业社会更多的是层级化、职能化的生产关系,而数字时代需要的是扁平化、网络化的生产关系。经过这次疫情,我们看到新生产关系是建立在中国的制度优势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已经逐渐显现并被社会广为接受。在特定的产业领域,产业互联网初露端倪,一体化、透明化、可信化的产业生态重构方向不可阻挡。这样的新生产关系将会极大释放新生产力的巨大创造力,从而能够让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在先进生产力创造方面引领全球。

第三个机遇,数字化人才在加速成熟。疫情期间,每个人在家里都要学习和工作、在网上展现每个人多方位的才能,这使得人们开始充分意识到未来社会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每个人多方面的才能得以展现并被社会承认,每个人在未来社会都将要成为数字化人才。通过网络化的生产关系,每个人的价值在数字时代得到全面释放,从而在有生之年能够为社会贡献更加巨大的财富,我们把每个人这样的财富创造潜力称作智慧人口红利。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劳动力人口红利已经告一段落,但智慧人口红利时代却刚刚开始,这对于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上三个加快和三个机遇表明,在疫情过后,数字经济在中国一定会得到加速发展,并且能够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新推动力。

02、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建筑产业转型有什么机会?

对建筑产业来说,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听到最多的就是新基建了。国家提出新基建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能够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虽然新基建没有直接提到建筑产业,但很多方面都是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相关的。我们围绕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筑行业在当前数字化浪潮和中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机会,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数字基建、数字建筑会成为建筑产业转型的机会和动力。传统基建曾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传统基建对GDP的转化率相对还是比较低的。而数字基建所带来的产业生态的提升,其投入对GDP的转化率将会更高。所以,建筑产业要认真落实国家对新基建的战略布局,从中挖掘自己发展的动力和机会。

(1)公共卫生领域。公共卫生类的建筑是社会基础设施之一,它对一个国家在面对重大疫情灾难时有巨大意义。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卫生设施严重不足。这种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不同于一般的建筑,而应当是在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能够满足防控重大疫情需求的建筑体,这种建筑体不论是通风、还是供电等设施都和普通民用建筑不同。所以,疫情后大量公共卫生类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可能会给建筑业很多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公共卫生类建筑设施,我们也同样需要保证它的数字化,从而让这类建筑能够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并能够基于此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2)基于5G、大数据等技术的数字地产领域。以前的产业地产更多的是指写字楼或厂房,而现在是要让写字楼或厂房能够符合物理网、智能时代的需要,赋予这些产业地产建筑数字化的内涵。所以,建筑企业需要具备建设数字产业地产的能力。比如,怎样让一间厂房在建造过程中就已经具备数字化的配套设施,从而让厂房变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造数字产业地产的施工方式又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3)建筑业自身的产业生态重构。现在的建筑产业生态是基于传统房地产、传统施工等业务内容而建立的,这一模式在过去二十多年已经成为了行业标准,形成了稳定的产业生态。这一工业时代的产业生态已经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整个建筑产业生态即将向数字化方向进行重构,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机会。比如要让建筑产业生态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具备可信的基因,要能够降低生态中的交易成本,要能够保证生态合作伙伴的协同性,等等。这些特性的发挥都需要重构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产业生态。所以如何重构数字时代的建筑产业生态将是近两年整个建筑业尤其是建筑龙头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大家必须要有全局意识、承担起建设数字建筑产业生态的责任。

第二,要充分重视建筑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当产业生态发生重构之后,该生态里的每一个成员的角色定位将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施工企业可能不再只靠工程款来实现盈利,房地产企业也不是原来的先买地后售卖的方式来实现盈利。我们要去找寻新生态里的每一个参与者能够获得收益的新方式,这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建筑产业的商业模式过于传统,需要结合区块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重新思考一个建筑企业是否能够做到它所建造的建筑终生为其创造价值,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建筑物就将一定要具备物联网特性和数据运维的能力,通过建筑环境数据的运维与服务,就有可能让建筑企业的获利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近几年,建筑行业大力推行的BIM对于商业模式的转变有着基础性作用,所以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行BIM,有了BIM的数据基础,就有了基于建筑大数据来重新思考建筑企业盈利模式的机会。

在新的商业模式当中,除了改变盈利方式,还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因素,比如建筑企业的投融资方式,我们是否可以利用互联网金融来改变房地产企业现在的资金状况。我认为这都是新商业模式领域中可能存在的新机遇。

第三,大力研发支撑数字建筑的新技术。建筑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开始向模块化、组装式的装配建筑发展。但在数字时代,建筑需要具备智能性和数字化特性,药让建筑会“说话”、能“表达”,这就必须要发展新兴的数字建筑、数字建材技术。比如,人生活在一个建筑空间里,我们想要知道这个空间里的光照强度、噪音情况、空气质量等信息,还希望这些因素能够和自身健康连接在一起,那么就需要我们在最初设计这个建筑的时候就加以考虑,也就是在建筑的底层技术上进行数字化改造。将来的世界一定是一个物理数字空间(Physical Cyber Space)或数字物理空间,人所生活的这个空间将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还应该是一个数字空间,建筑商也不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构造者,还应该是一个数字空间的构造者。如果我们每一个建筑企业都能够把自己在物理空间构造的优势和数字时代的数字空间融合,那我们就具备了迎接数字时代挑战的能力。

来源:微信号: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https://mp.weixin.qq.com/s/1wXGeZe6u9t5gNVB5fa7MQ 发表时间:2020年3月1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