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飞:小康全面不全面 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字号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如何夺取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胜利,有效实现绿色发展?围绕相关问题,本期栏目对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张云飞教授进行了专访。

失去了生态环境这一环,我们的小康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小康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如何理解良好生态环境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张云飞:首先,自然界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同时,良好的生态本身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已经有过因为浪费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而导致的惨痛教训。因此,我国的现代化必须避免走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实现现代化和生态化的融合。

全面小康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介于温饱和比较富裕的具体阶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称呼。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个别地区也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所以我们党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面对西方环境公害事件,必须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他又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将生态化或绿色化作为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前提、维度和方向。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个期待和向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尺度。而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必备要素,是人民群众幸福的重要来源,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问题其实也是民生问题。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失去了生态这一环,我们的小康就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相对于增长速度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些问题更受人民群众关注。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

因此,我们的小康是绿色的小康,我们的现代化是绿色的现代化。只有保持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才能确保小康和现代化的全面性。

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增强自然资本实力,是生产和供给生态产品的基本方式

记者: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绿色发展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如何评价我国近年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的成效?

张云飞: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我们党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与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环境和生态破坏重的脱钩,实现与清洁、低碳、循环、安全等要求的挂钩。

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方式尤其是遍地开花的“散乱污”企业是加剧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近年来,我们坚决关停并转了一批“黑色”产业和“散乱污”企业,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统筹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同时,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传统分散式供暖供热方式是造成和加剧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不断提高使用清洁、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采用节约、低碳、高效的供暖供热方式,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使用方式。进而,我们力求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经过上述努力,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年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2.5%。现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什么是优质生态产品?当前应该如何供给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张云飞: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构成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产品。从自然界对人的价值来看,它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从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来看,它是满足人的生态环境需要的产品。生态环境需要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能源的需要和将排泄物废弃物排放回自然界的需要的总和。从其表现来看,它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源、清洁的土壤、宜人的气候、迷人的环境等。

生态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必须将提供生态产品作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都可以增强自然资本实力,是生产和供给生态产品的基本方式。因此,政府应该将绿色投资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加大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的投入,加大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政府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此外,我们要统筹绿色投入、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统筹生态产品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建成绿色小康保驾护航

记者: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目前,我们在污染防治方面还有哪些难点,如何应对?

张云飞:当下,造成和加剧污染的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现在又有新的因素加剧了污染防治的难度,因此,必须以创新方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个是科学应对生态环境风险。随着人类活动频率的加快,环境风险、生态风险、健康风险、社会风险会叠加在一起,加大了污染防治的难度。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反证了这一点。因此,必须从总体安全观出发,统筹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污染防治攻坚战。

另一个是切实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由于个别地区监管不到位,一些“散乱污”企业疏于工艺创新和环境管理,成为污染的重要源头。同时,受国外疫情和贸易战等因素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可能会有所抬头。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切实促进工矿企业和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再一个是系统集成环境治理方式。环境污染具有滞后性、关联性、复杂性,但是,我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分而治之的问题,影响着治理的总体成效。因此,必须统筹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按照系统工程的方式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从江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贵州省目前尚未脱贫摘帽的9个县之一。近年来当地着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美丽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越来越洁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收入逐步提高。图为当地民众在用手机直播推介家乡的梯田风光。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记者: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目前,我国为什么要健全这两项制度?应如何落实这两项制度?

张云飞: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领域中深层次问题,推进这一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为了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强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我国推出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应做好以下工作:要从单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向整个生态文明领域督察,要将对与生态文明领域相关的人、物、事都纳入到督察范围中,要将群众路线作为督察的工作方式。

为了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这就是要以实际数据为科学依据,以最严格的制度将生态环境领域的情况客观如实地反映出来,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为此,应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状况开展全天候和全方位的监测,健全覆盖所有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同时,应加强生态环境方面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应健全生态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强相关考核。

来源:国际环保在线,https://www.huanbao-world.com/a/renwu/2020/0427/167194.html 发表时间:2020年6月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