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戏剧,还是要回到剧场去看
字号

传染性疾病是世界性难题,对人类的攻击也不是第一次。攻击程度深浅不同,记忆和改变世界的能量也千差万别。就我们所经历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看,已是够猛烈了。需要聚集人群观看的戏剧行业深受影响。当没有观众的时候,戏剧就同飞机、轮船、火车、餐饮、宾馆、旅游业一样,在经受着孤独与“失血”的多重折磨煎熬。世界各种戏剧节纷纷停摆。聚集性演出也全部落幕。各种戏剧团队,于左顾右盼中,都在渴望着大幕重启。中国作为戏剧大国,受损样态与世同波,渴望开锣的心境也与世界同频共振。

在疫情暴发时,中国戏剧人也发出了抗疫的声音,虽然停止演出,居家隔离,但都以不同形式,努力发挥着戏剧的能量。那些向一线白衣战士致敬、问候、朗诵、演唱的节目质感,也许从艺术上并未臻于完善。包括一些抗疫作品,甚至还显得草创。但戏剧人关注时代、关注生命的热血和激情,依然呈现出这门艺术与社会水乳交融的深度切合。这也是戏剧应该具有的历史秉承和担当。无论何时,戏剧从历史到当下,都从来没有缺席过洞幽烛微的发声。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也必然成为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环节,戏剧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但随着疫情常态化趋势的呈现,戏剧也需要进行常态化的思考和应对。

戏剧从来都是以舞台和剧场演出的形式而存在的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戏剧跟许多行业一样,面临着生存困境,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局面。世界皆同,全球大剧院无一幸免。有些行业已有复工转机,而戏剧这种人群高度聚集场所,作为负责任的态度,也不能盲目呼吁重启。面临困境,需要共同承担,这也是戏剧的精神本质所在。相信我们的文化建设也一定会在经济社会的全面重启中,得到更进一步加强和重视。尤其是民营和新的戏剧群体,需要给他们以更多的纾困和帮扶。

在互联网背景下,戏剧人于疫情困局中,也进行了诸多网络戏剧传播方式的探索和突围。“云朗读”“云演出”,以及“抖音”等新型业态在戏剧行业风生水起。一方面充分体现戏剧人的创新意识,同时也证明戏剧艺术与时代传播手段有机结合的可能与前景。这是疫情催生的一种生存观念转变,其意义还需假以时日才能看出端倪。

但戏剧又从来都是以舞台和剧场演出形式存在于世的,与观众心心相系,有效互动,是其本质特征。一旦“同呼吸、共命运”的观众不存在,戏剧就有可能成为其他像电影电视一样的呈现模式。而电影电视等视频影像艺术,正是在人类发明了电以后对戏剧的一种制作和再创造。因此戏剧在疫情困境中,尽可以继续做没有观众情况下的传播探索,但其立足点,似乎还应该放在期待剧场重启后的舞台上。

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任何疫情都会成为过去式,而戏剧永在。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样式,也是一种仪式感极强的社交机会和手段。相信人类不会放弃观剧这个独特的艺术“体验厂”。戏剧在努力探索新的传播途径时,仍然有必要加强“根性”维护,让她永葆现场观赏的“青春”。

戏剧是内容与舞台呈现共荣的艺术。再精彩的内容,得不到精湛的舞台表现,也会味同嚼蜡。同样,任如何精湛的表演技巧、完美的舞台呈现,如果内容苍白缺血、立足难稳,舞台发挥越过度,越会使其显得虚浮肿胀、壳厚内空。因此,对于更多戏剧院团来讲,抓好第一度创作,扣好舞台艺术的第一颗纽扣,依然是保持戏剧生命力的前提。

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双管齐下”

戏剧必须关注现实,这是戏剧融入时代、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一部戏剧史也反复证明,戏剧人在重要历史关头都有很好的发声,而这些声音不仅形成了戏剧的创造传统,也让戏剧始终旋转在历史艺术舞台的中心。面对当下疫情,戏剧人全部在场,相信能够思考出有价值意义、可以照亮人前行的作品。但这一定是深入研究思考的结果,而不要呈现“扎堆挤地铁”的效应。当我们的思考还没有普通观众深刻,再现也没有现实丰富多彩时,发声的意义效果就不大。

今天从疫情中走出的英雄,给我们留下诸多启示:他们就是我们当中的一员,突然历史选择他们站了出来。当他们走向不可知命运时,他们没有准备好,但已然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了。这恰恰是创作者最重要的切入点。他们的鲜活、生动、平实、真切,正是创造英雄最扎实的基础材料。一味拼命拔高,甚至“绝缘体式”的英雄塑造法,反让英雄难“出列”。

决胜脱贫攻坚,是当下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深刻反映这场伟大实践,戏剧应进行更精彩的回答。这是现实题材创作的巨大魅力与巨大困惑。现实题材创作很难,尤其是“不扎堆”“不窄化”,写出独特的“这一个”很难。只有深入研究,才可触摸到既个性化又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本质脉动。

戏剧在重视现实题材的同时,也要重视历史题材的发掘。中华文化是一条长长的河流,包括“红色经典”,今天抗疫中的大批英雄涌现与脱贫攻坚中的生动故事演进,都与历史源流有关。如果我们的文化缺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价值理念,现实话题就无以附着。历史题材创作摆在亟待融入现实的戏剧人面前。戏剧是传承历史、提供丰富人类生存经验,尤其是让历史故事变得鲜活可触的讲述能手。

还有什么形式能比中国戏曲更好地去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将相和”与杨家将、包公的故事呢?戏剧在不断完成着历史再创造的任务,从西方的莎士比亚,到中国的关汉卿、汤显祖、孔尚任,无不是在经典故事中提升再造经典。重视对传统优秀戏剧故事的再创造,也是现实戏剧推进的文化奠基工程,不可一日偏废。

永葆现场观赏的“青春”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戏剧人,能干的事很多。探索网络传播手段,是戏剧人在疫情时期的一个生存亮点,也是与全媒体融合的一次漂亮出击,值得盛赞。但越是希望获得广泛传播,越是需要做好“内容为王”的“硬核”。否则,只会给疫情中的戏剧,带来广而告之后的雪上加霜并铩羽而归。

无论如何,戏剧最终还是要回到剧场去看的。离开观众的舞台艺术,可能会让戏剧人放弃很多与受众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和精神互动的在场实验:一句台词、一个情节、细节,都能反馈到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质地,从而不断获取再创造的灵感。剧场永远是一个难得的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艺术“实验厂”。现场观剧与传播所需要的镜头选择角度是不一样的。哪怕你不推拉摇移,其本质已是声画再现,必然带来戏剧审美特性与意味的偏转。我们期待着疫情过去,让更多人走进社交场合,进行有仪式感、社交感、互动感和独特审美意趣的观剧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戏剧,我们最需要守望的,还是戏剧的生命本质和精神。作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尤其需要一种定力。浮躁没有用,抓瞎没有用,着急没有用,乱投医也没用。有用的就是用心用功地去把握戏剧运动规律,抓住“内容”这个关键环节,使其在疫情过后,焕发出不屈不挠、不疾不戾的生命光芒。面对疫情过后可能扑面而来的焦渴观众,我们为他们准备好这顿久违的精神盛宴了吗?

疫情必将过去,大幕定会重启。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时间:2020年7月27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