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区:重塑世界秩序中的欧亚大陆、印太和跨大西洋联盟”(The rise of mega-regions: Eurasia, the Indo-Pacific, and the transatlantic alliance in a reshaped world order),欧洲政策研究中心11月于官网发布,作者系该学会研究员Zachary Paikin、IlkeToygür、Martin Quencez及Stephen R. Nagy。报告讨论了涉及欧亚和印太两个区域的关键地缘政治问题,研究了自俄乌冲突以来这些区域的大国动态变化,并观察了这些变化正如何影响跨大西洋关系。
第一,西方各国印太愿景的分歧与趋同。日本提出了《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FOIP),美国的印太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剑指中国,澳大利亚在其2017年外交政策白皮书中强调了“稳定繁荣的印太地区”的重要性,法国则在其印太战略中强调要稳定多极秩序,等等。这些印太愿景的主要趋同之处在于6项广泛共识:(1) 全球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向印太转移,(2) 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海上交通线(SLOC)的稳定性十分重要,(3) 维护和加强基于法治的国际秩序,(4) 包容性发展很有必要,(5) 强调通过透明、环保和财政可持续的高质量基础设施来提供公共产品,(6) 强调加强东盟的向心力。
第二,欧盟面临的“三难困境”。俄乌冲突前,重新思考贸易关系和寻找合作方法以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是跨大西洋盟友的两个关键优先事项。俄乌冲突后,欧盟面临着一个“三难困境”。一是在能源方面与俄罗斯脱钩;二是在不损害与美国关系的情况下增强对常规和非常规威胁的抵御能力;三是在美国或欧洲公民的期望下与中国部分脱钩,减少对华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依赖。同时,北约最新的战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将目光瞄准了俄罗斯和中国,这可能会制约欧盟在中美关系恶化的背景下提出“第三条道路”的能力。欧洲战略自主权存在于贸易、技术、外交政策决策等问题上,但在涉及部署硬实力捍卫战略利益时则不一定能在成员国间达成一致。
第三,跨大西洋盟友间安全观念存在分歧。北约最新的战略概念将俄罗斯视为直接威胁,仅将中国视为挑战;而最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将北京归类为“唯一具有重塑国际秩序意图和力量的成熟竞争对手”,这表明跨大西洋盟友之间的安全观念存在分歧。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将决定未来跨大西洋盟友如何应对印太、中国事务。但即使俄乌冲突再次将跨大西洋盟友联合起来,贸易关系和对华总体方针仍将是跨大西洋盟友之间的分歧持续存在的两个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