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忠、胡新艳:疫情防控下的农业发展思考
字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期,疫情防控阻击战也到了关键时期,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做好生活必需品生产供应工作,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抓好主副食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为此,必须把握疫情给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带来的负面影响,精准施策,突显农业“压舱石”作用。

充分认清疫情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带来的负面影响

农业稳,则百业稳,社会稳。为了了解疫情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广东省决策咨询重点基地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发展影响及其应对策略”课题组,于2月中旬对165位农业从业者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被调查者的行业类型分布情况是:67.88%从事果蔬、茶叶等种植业,21.21%从事鸡、猪等养殖业,4.24%从事肥料、农药等农资生产及销售工作,6.67%从事农业其他相关行业。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8%的被调查者认为此次疫情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的负面影响“明显”,甚至是造成“重大损失”;89.70%的被调查者对“如果疫情防控要到2月底甚至3月份才能告一段落,对您的农业经营是否有影响”的回答为“是”。

受疫情影响,一方面,相当部分农产品滞销,特别是规模种养户因农产品积压而受损;另一方面,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又存在“保供”压力。具体表现如下:

交通受阻,供销难。

疫情发生后,各地实施严格的交通管控和防控隔离措施,导致很多行业物流停顿,造成了“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农业生产所需的农资调运难度加大,农业生产难维持;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供需对接渠道受阻,产品积压滞销,比如一些花卉种植户只能将花卉低价处理甚至销毁,而大中城市的农产品供给紧平衡,价格有所上涨。

渠道单一,卖出难。

面对疫情,全民战“疫”推动“宅经济”迅速增长,无接触的线上生鲜销售成为主流消费模式。但农业经营主体对消费者终端需求缺乏足够了解,产品线上销售技术支持相对不足,导致产品卖出难。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疫情发生后,仅32%的被调查者采用了线上销售方式销售农产品,其中9.70%的被调查者是受疫情影响而临时采用线上销售,缺乏有效的技术平台支持。同时,高达41.21%的被调查者的应对之“策”是“在家等待、听从政府安排以及无应对措施”。这表明,在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面前,许多农业经营主体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人工短缺,开工难。

疫情期间,受交通管制、隔离防控措施影响,农业企业工人返工受阻。此外,由于防疫物资短缺,即使是有可上岗的员工,企业也不敢将他们安排到生产一线复工生产。人工短缺导致不少农业经营主体处于停业状态。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有20%的被调查者因人工短缺造成开工难,主要为农业企业和种养大户。

经营受损,复产难。

由于农资供应紧张、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产业链受阻等原因,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亏损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些经营主体面临着“存活”危机,尤其是季节性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处于创业初期的经营主体。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就有5个刚刚起步的创业者,因疫情影响,经营受阻,宣告创业失败。

前景不明,重振难。

尽管全国疫情蔓延势头基本得到遏制,但未来疫情持续的时间并未完全明确。如果疫情发展趋势仍不明朗,将影响农业经营主体对未来农业发展的预期,导致农业经营重振难。在被调查者中,只有6.67%认为“疫情影响只是一时”,3.03%认为“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未来仍具前景”,2.42%表示“对政府有信心”。而多达67%认为疫情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影响其对农业前景的判断,尤其是一些特种动物养殖者,对未来很不乐观。其中,13.33%担忧“经济下行,消费疲软”,5.45%担忧“资金链断裂”,还有4.85%担忧“产品价格不稳定”。

支农政策,落实难。

特别时期,特别对策。为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各级政府重拳出击,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逆转预期,确保经济稳定。但是,政策如何更贴合农业行业,如何切实落实执行,依然有待研究。调查中,仅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支持政策对其农业经营有帮扶效果。

综合施策,确保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农业生产是头等大事,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根据疫情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制定明确的疫情分区分级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和农业企业在不导致疫情蔓延的前提下复工复产,畅通供需对接渠道,确保实现当前“稳产保供”的目标,为农业生产恢复和持续稳定发展打好基础。

畅通渠道,恢复农业生产

在当前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不仅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是要畅通全程,实现信息畅通、物流运输畅通和用工畅通。

畅通信息渠道。发挥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作用,推动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相关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对接,使信息发布更及时、更全面,最大限度化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可借鉴“南方优品”、广东“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以及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平台的成功经验,发挥大数据平台的功能,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相关信息发送至产供销全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主体,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实现产销对接。

畅通交通渠道。符合条件的地区,可开辟农资供应和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特别是打通道路运输通道,提升农产品运输效率,确保生鲜农产品能按时按质按量出村进城,农资供应能及时保质保量供应。

畅通用工渠道。可为符合上岗条件的员工落实通行和上岗手续;鼓励农业企业和种养殖大户雇请本地员工,实行错峰、错时、分距安全就业,让无法外出务工的人员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鼓励暂时还没有复工的企业与农业经营主体合作,采用共享员工的临时用工方式,做到防疫与生产两不误,让缺工企业、待工企业和员工实现共赢;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和种养户适当采用机器替代人工工作。

创新方式,促进供销对接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在当前防疫关键时期,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尤其是农产品的稳产保供工作,更需要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功能。疫情时期正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需要政府发挥资源组织调配功能,调配农用物资,确保农业生产正常开展;要发挥政府的财政金融税收等帮扶功能,重点帮扶非常时期遇到非常困难的农业经营主体恢复生产经营能力。

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要充分发挥新型流通业态和“互联网+”优势,健全农产品现代市场流通体系。事实证明,线上供销网络运用得好的农业企业和种养户,受此次疫情的影响相对更小,也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的农产品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仍然处于疫情严控时期,可借鉴广东“我为广东农产品代言”“农产品保供网红直播”活动,组织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通过网络及时把农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鼓励“线上下单、线下无接触送货”,既有利于消费者居家防疫,又确保农产品保供稳价。

建立联盟,实现“抱团取暖”

面对疫情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带来的负面影响,“抱团”既是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也是稳产保供、社会稳定的需要。

建立产销联盟。促进商贸流通企业、加工销售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单个农业经营主体与相关协会、企业对接,组建联盟,将分散的中小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通过联盟集中加工、运输和销售,既降低成本,又增加产品供给,让因疫情滞销积压的农产品销得了,城镇农产品价格稳得住。

建立批零联盟。推进大型采购商、批发商与社区零售商的联盟与合作,畅通农产品采购渠道,降低流通成本,确保农产品稳价足量,及时供应。

建立社区联盟。俗话说“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疫情防控情势下,很多社区封闭管理,临近社区之间更需要紧密合作,携手共进,既要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要携手确保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农产品供应。临近社区可建立联盟,互通有无,通过“社区通”等网络平台,搜集临近社区居民的农产品和日常消费品需求,与供货商、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建立联系,采取代购集配、定点直供等方式,集中采购、运输,到社区后再分散送货,有效满足居民的需求。

提振信心,谋划长远发展

疫情终将过去,但农业发展是长远的。因此,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既满足当前抗击疫情“稳产保供”的需要,又促进农业长远发展。

用好帮扶政策,扶持“三农”发展。疫情发生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为应对此次疫情对您农业经营的负面影响,您期望政府在现有支持政策与措施基础上再提供哪些支持?(自由填写)”一问,35.15%的被调查者希望“政府给予农业补贴”,11.52%的被调查者希望“扩充销售渠道”,还有9.09%的被调查者希望“放宽银行贷款条件”。这些也正是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但是,农时不等人,必须加快落实政府出台的帮扶政策,最大限度缩短政策实施的时滞,严格督促基层不折不扣及时执行支农帮扶政策,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尽快恢复生产,提振信心,夯实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基础。

科学预判形势,确保稳产稳收稳供。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正遭受疫情影响的同时,巴基斯坦、印度等邻国爆发蝗虫灾害,加上2019年进入中国的草地贪夜蛾,农业生产面临着双重挑战。如果疫情持续或者病虫害爆发,将严重影响春耕和夏粮生产。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农业生产顺利开展,把当前的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还要未雨绸缪,科学预判,做好疫情结束后可能出现的农产品消费恢复性增长应对预案,确保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

补齐“三农”短板,促进乡村振兴。这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三农”的短板,特别是农产品贸易和流通方式的短板。经历此次疫情的检验,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更显智慧和远见。疫情期间及之后,都要毫不放松地持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三农”短板,特别要加大农村路网、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既实现“稳产保供”的短期目标,也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打好基础。

来源:微信号乡村发现,https://mp.weixin.qq.com/s/4z-Co5cT1JBGTOQYRzlqLw 发表时间:2020年3月25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