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中国的大城市还不够“大” 未来的发展红利在大城市
字号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是这次发言专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应该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供给,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资,增强土地和住房管理的灵活性。他提出,如果城乡区域发展方面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得以解决,将产生巨大的“制度红利”。

央视网《深解》栏目记者专访陆铭,他认为中国的大城市还不够“大”,未来的发展红利在大城市。

央视网记者: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从数据上看,与世界上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率偏低约10个百分点;我国排名前30位的都市圈发展规模与人口大国并不匹配;城市中有大约30%的常住人口是外来人口,尤其是个别超大城市,非本地户籍外来人口中的一半居住时间超过5年,约20%居住超过10年。尽管有“积分落户”之类的政策,但每年得以过门槛者人数寥寥,大批长期居住者市民身份有待尽快解决。

央视网记者:基于以上问题,“十四五”期间,在城市发展方面有哪些改进的空间?您有何政策建议?

首先,人口集聚可以加强。当前人口的空间集聚滞后于经济的集聚,地区之间的人均GDP差距仍然巨大。建议加快实施以中心城市为带动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强化其增长极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第二,土地和住房空间错配需要校正。由于大量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曾被配置到了人口流出地,导致当地土地和住房闲置,投资回报低,地方政府负债率高企;而在人口流入地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出现由于短缺造成的高房价。建议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房价高企的城市增加建设用地供应,适度放松容积率管制,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对城中村等低成本居住形态的包容度。在人口流出地区做减量规划,公共服务适度地向中心城区集中。

第三,低密度的城市建设模式和户籍制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待改善。由于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我国的城市人口密度在过去10多年间迅速下降了一半,而由于服务业发展依赖于人口密度,使得服务业受到了制约。同时,在城市里,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缺乏长期定居的预期,需要为未来储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来人口的消费比本地城镇户籍人口平均低16%-20%。建议进一步深化户籍改革,加快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人群的落户进程,推进城乡和地区间的人口流动。

央视网记者: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这和您提到的都市圈是否一致?

首先澄清一个概念,什么叫城市群,什么叫都市圈。

城市群是指一组经济上相对比较有紧密联系的城市群体,比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都市圈是指以核心大城市为中心,紧密连接周边中小城市的通行圈,半径通常在30-80公里,外围城市到中心城市通勤人口占比要超过15%。

超大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建设都市圈,中国几个一线城市将建成几个容纳几千万人口的都市圈。未来,广州和深圳很可能构成一个都市圈,上海则可能跟周边的昆山、太仓连片发展。中国现在排名前30位的都市圈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央视网记者: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已经对户籍改革有了部署,您认为如果进一步改革,还需要怎么改?

我的建议是重点推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长期稳定居住和就业人群的落户进程。

城乡间和地区间更为自由的人口流动,可对冲人口红利总量下降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城市(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大城市)的劳动力短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占比将持续提高,可以创造大量就业,特别是有利于低技能劳动力充分就业和缓解贫困。

央视网记者:在当前大力发展“内循环”的大背景下,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有什么战略意义?会释放哪些制度红利?

如果城乡和区域间发展的一些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能够解决,能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人口的自由流动有助于缩小城乡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从而能够促进消费。

当前,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与发达国家历史同期相比低大约10个百分点,这与城市低密度的建设模式有关,也与户籍制度制约了外来人口消费有关。通过城市集约化紧凑化发展,并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可促进消费,由此,服务业占比可提升3-5个百分点。

加强人口和土地的空间匹配,可以降成本。如果人口能够更为自由地在城乡间和地区间流动,就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缓解发达地区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有利于降低人口流入地的劳动力成本。

由此可见,发展基于核心大城市的都市圈,可促进消费,降低成本,还能够拉动投资。都市圈的建设,包括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等都能带动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有效的,适应人口流动的需求,这样的发展也是高质量的,内循环的质量也会更高了。

来源:微信号“区域经济”,央视网《深解》栏目记者,https://mp.weixin.qq.com/s/6MDct54aLWqPDy7QVBgpSQ 发表时间:2020年9月9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