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从新冠肺炎疫情谈公共危机应对
字号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这次抗击疫情斗争既展示了良好精神状态和显著制度优势,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我们务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主动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深入研究如何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快提升公共危机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胜利。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科学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全面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

(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危机应对提供了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工作。近两个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次组织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围绕疫情防控,把准关键节点,部署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党中央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组织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投身一线践行初心使命。加强对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统筹抓好其他地区防控工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坚决遏制了疫情势头蔓延。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持续拓展。

(二)迅速果断的应急响应为危机应对提供了先决条件。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加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1月22日,党中央果断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坚决把疫情扩散势头遏制住。各省区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因地制宜实施严管严控措施,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防控体系。各级人大、政协及各人民团体等主动担责,各级卫健、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各系统各司其职,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抗击疫情斗争。国人积极配合隔离措施,6000万人自觉留守湖北,从根本上遏制了疫情向外蔓延之势。

图片1(略)

(三)精准有效的防控措施为危机应对提供了有力抓手。一是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闻令而起、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举国上下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针对疫情严重的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市,中央财政提前拨付专项资金到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建立了“一省包一市”的对口支援模式,组织各省市及人民军队调派380多支医疗团队、超过4.2万名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二是打赢国家安全保卫战。各级各地政法、公安战线将国家安全保卫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政治担当,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防止疫情风险向国家安全领域传导。三是打好维护社会稳定攻坚战。各地各部门始终坚持把对群众的正确引导和回应群众关切作为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的重点,同时毫不手软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大局。截至目前,达州市公安机关落地查证网络谣言23起,迅速查办了万源市钟某某涉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等涉疫违法犯罪案件193起,无一起因疫情引发的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的案事件。四是打准智能化手段管控战。为摸清“四类人员”底数,公安、大数据、经信、通管、卫健、电信网络运营商等部门积极作为,组成各级数据工作专班,加强多元数据研判应用,为疫情防控提供精准有力的信息支撑。以达州市为例,大数据部门和全市公安机关紧密协作,从海量信息中筛查相关人员,排查异常人员及输入性病例。五是打快复工复产推进战。各地各部门及时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迅速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要求,围绕复工复产、畅通交通等服务保障需求,科学制定并执行差异化工作措施。六是打稳队伍自身防护战。各地各部门科学调配防控力量和重要物资,加大对一线防控队伍的保护、关心、爱护,落实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和防护措施,使队伍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旺盛精力,持续健康投入抗疫斗争。

二、公共危机应对亟待完善之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多年实践,各级政府部门普遍意识到危机应对的重要性,并在公共危机应对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通过此次疫情危机,仍暴露出一些亟待完善之处。

(一)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危机应对体系。政府部门在危机应对的体系、体制、制度机制以及模式方式等方面仍需健全完善。一是体制层面,指挥决策不够顺畅。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严峻的形势要求政府进行权威、统一、高效的指挥调度,统筹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应对工作。但是,目前政府内部部门较多,缺乏统一的危机管理机制。部分地方在疫情应对初期,未能尽快建立统一有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和相应的工作机构,未能快速形成疫情防控工作合力。因此,建立权威统一高效的指挥体制对危机应对至关重要。二是体系层面,应对工作需“化零为整”。政府组织机构设置主要以功能、区域作为区分标准。分部门、分种类、分区域应对危机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性,但也忽视了各部门、各区域之间应对危机的整体性,从而形成了碎片化结构。为此,务必畅通政府各部门之间、各地方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机制,消除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三是制度机制层面,仍需查缺补漏。危机应对工作制度体系,为公共危机应对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但是,一些危机应对工作制度机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准备不充分、落实不到位,如疫情防控前期出现的口罩、防护服等疫情防控急需的战略物资储备不足。四是模式方式层面,基层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不足。基层政府是离公共危机事件最近、到达危机现场最快、确保危机造成损失最小的一级组织。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程度直接反映出危机事件的处理水平。但是,此次疫情应对中,部分地区卫健和疾控部门未能及时监测、研判疫情危害及发展态势,导致当地政府在疫情防控初期阶段处处被动。再如,应急预案是政府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总章程,然而少数地方在疫情发生前,将相关应急预案束之高阁,不研究、不更新、不推演、不演练;疫情爆发后,预案执行时才发现漏洞百出,导致匆忙应对。

(二)危机应对法治化水平有待提高。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是要坚持依法防控。”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强调“采取疫情防控措施必须主体适格、措施适度。”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并不能较好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疫情危机。一是防控主体不适格。根据法律规定,传染病防控措施只能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卫健等相关部门依法实施。但是,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却擅自采取不加甄别、普遍性地封闭小区和设卡拦截、断路、堵路、阻碍交通等措施,严重侵害公民合法权益、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二是防控措施无法律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经有权部门或政府批准,可以对特定人员和特定区域采取强制隔离措施。但是,少数地方制定的防控措施没有法律依据,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进行防控,超越法定权限。三是过度防控。政府及各采取的防控措施,应与疫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相适应。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采取的防控措施超过必要限度而引发公众不满。四是粗暴执法。少数执法人员擅自升级、层层加码防控措施,执法过程偏颇极端、简单粗暴。五是执行紧急措施违法违规。2月2日,某地以实施紧急措施为由,违规征用重庆市疫情防控紧急物资,严重缺乏法治意识,引发大批网民的一致声讨。

(三)危机应对科学化水平不高。个别地方和领导干部,不尊重科学规律,让“老办法”和“土办法”凌驾于科学之上,在危机应对中暴露出“本领不足”和“本领恐慌”问题。一是管控方式不科学。个别地方管控措施缺乏科学分类,采取一刀切、简单化管理,导致群众不满。二是舆情监测与引导能力还需强化。疫情期间,因群众对疫情认知不足,导致各种未经核实的疫情信息以及“双黄连可以治疗新冠肺炎”等虚假信息在网络传播,导致群众无所适从。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不强,麻痹大意,在舆情监测、应对等方面动作迟缓。三是重大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完善。如,2月13日湖北省按照第五版诊疗方案将临床诊断病例全部纳入确诊病例。2月19日第六版诊疗方案出台后,又对前期报告的临床病例进行了核减、修正,引起社会关注。最后又于2月20日对该做法进行叫停,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四是群防群治未能落实。部分公众缺乏危机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不强,专项调研显示,疫情发生前群众对防疫知识“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占比超过80%。同时,社会大众危机应对心理素质脆弱。五是基层干部队伍自身防护存在漏洞。少数基层工作人员防护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防护物资紧缺,基层防控队伍感染风险较高。

三、对策和建议

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必须善于运用科学思维。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主动运用系统思维、法治思维、民本思维、精准思维、辩证思维,精准指导领导危机应对工作实践,深刻汲取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经验教训,强化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应对工作,全面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图片2(略)

(一)坚持系统思维,健全完善危机应对体系。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教导我们要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内在规律,妥善处理各种关系。运用系统思维应对危机,建立环环相扣、系统完善的危机应对体制、体系、制度机制和模式方式,形成跨部门、跨体系联动的运行机制,使制度安排与应对实践融合一体。

一是健全危机应对体制。推进组织结构调整优化,解决“碎片化”问题,形成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危机管理主体框架。各地参照设置地方常设性危机应对机构,通过事先明确危机救助责任和义务来解决多头管理、协调困难的问题,提升危机决策能力、统一调配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二是理顺危机应对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倡导扁平化、网络化的治理组织结构。为此,可以按照“扁平化+网络状”的思路,整合重建危机预防、救治、保障等体系。改革完善危机预防控制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危机应对策略,将危机预防关口前移,常备不懈,避免危机失控。改革完善危机救治体系,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实施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机制,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危机救助体系,对危机发生期间特殊群体、特殊人员及时救助、保障生活,全力“托底”保障。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优化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三是完善危机应对制度机制。制度机制“管”的是如何“运转”的问题。不断完善危机的前期发现、评估、预警、响应、处置、善后等方面制度机制,及时发现整改危机应对全过程的漏洞和不足,加强责任追究和有效激励,真正做到广泛发现、科学评估、灵敏预警、高效响应、有序善后。建立分级分类的危机信息报送制度,对于一般情况的危机仍按层级逐级报送,但是对重大危机应建立直报制度。建立危机应对区域协调机制,区域间定期沟通、加强合作,危机发生时,确保周边地区能第一时间配合支援,共同应对危机。加强国际沟通协调,建立高层会议、部门领导会议、高级别专家组等多层次会议磋商机制、情报交流机制,提升全球化的危机应对能力。建立危机应对智库机制,选拔全国乃至全球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和各级各地有丰富危机应对经验的干部建立各类型专家组和智库,开展危机应对规划、应急预案评估和提供决策咨询等,并确保日常能够高效运转。四是创新危机应对模式方式。危机应对不同于一般性常规工作,必须解决好最小实战单元和最后一公分怎么做的问题。一要培养全社会的危机意识。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尽早对公民开展危机应对教育培训,促使每个公民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牢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增强对危机的洞察力和敏锐性。二要建立全社会参与的危机预警机制。鼓励参与危机预警工作,在危机可能发生时敢于及时预警报警,危机来临时敢于仗义执言。同时,政府部门应公布统一突发公共事件报告、举报电话,对举报突发公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三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危机应对模式。以市(州)为基本作战体系,建立县(市、区)为基本作战单位,乡镇(街道)为基本作战单元,村组(社区)为基本作战阵地的危机应对模式,实行科学应对、依法应对、安全应对、专业应对。实行家庭、单位、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控,切实做到网格化、全覆盖。特别是在中心城区应加强统筹协调、统一行动、统一标准开展危机应对,在农村地区加强防控和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提升防护意识,落实严管严控措施。四要提高基层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基层领导干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理论学习, 把危机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纳入到对党政干部和公共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中。注重基层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业务水平。加大危机应急管理投入,建好配齐危机应对场所、配强专业设备装备。

(二)坚持法治思维,坚决做到依法应对。运用法治思维应对危机,就是坚持以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从依法应急、依法履职、依法管控各环节发力,精准把握时机、程度、效果,切实做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三效合一。

一是强化依法治理意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强化依法治理意识,防控和应对措施的主体、权限、方式、程序都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超越权限或者违反上位法。强化人权保障意识,危机应对需要政府采取非常的防控措施,但是这些防控措施不能超出法律规定过度侵害公民的平等权、财产权、人身权和人格尊严等基本权利。把握适当性原则,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对公民权益损害最小的方式。二是完善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此次疫情,暴露出了危机应对和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明晰属地责任和属事责任。疫情发生后属地政府或主管部门第一时间将危机情况按要求上报并开展先期处置,属事政府或主管部门加快进度对危机进行分析、研判,尽快确定应对措施。特别是要明确,危机发生后,属地政府或主管部门在上报危机信息的同时,必须同步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防止事态扩大(扩散)或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引发更大危机。三是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应急状态下的执法监督,加强对紧急状态下的应对措施和政策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确保措施和政策本身合法合规;加强对基层组织和执法者执法过程、执法行为的监督,确保执行过程不走样、不层层加码,防止好的政策、措施走向反面;加大对危机应对与应急管理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用法律意识武装头脑,用问责机制规范行为。四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捣乱破坏活动,坚决防止公共卫生风险向社会稳定领域传导。加大对公共危机期间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严防发生各类影响危机应对工作的案事件,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加强危机期间各类相关法律的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形成全社会主动守法支持危机应对的良好氛围。严格执行应急处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坚决防止危机扩大。

图片3(略)

(三)坚持民本思维,切实做到社会共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运用民本思维应对危机,应坚决落实“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动员全社会力量筑牢人民防线。

一是加强社会动员。充分调动各级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及各种社会组织、媒体以及公众的积极性,形成共同应对的合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组织动员所联系群众积极投身危机应对。对社会力量参与危机应对,加强组织引导、畅通渠道、鼓励支持。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指导和帮助企业等会员单位科学应对各类危机。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权威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最能回应社会关切,消除群众疑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强化显政、坚定信心,做好危机应对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解读,坚定社会的信心;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关切,着力稳定公众情绪。把握主导,守住阵地。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在全社会激发正能量、弘扬真善美;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积极构建舆论宣传阵地;全力净化网络空间,坚决依法查处恶意攻击行为,严厉打击涉网违法犯罪。放眼国际,把握主动。主动回应国际关切,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除应用好官方媒体外,还可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危机应对知识,培育危机应对安全文化。三是加强群防群治。推动危机应对力量下沉,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下沉社区“双报到”,全面动员组织社区网格员及小区保安、志愿者、红袖标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危机应对工作,严防死守社区防线。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排查,推进风险网格化管理,防止社区小区“一封了之”的懒政。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扎实做好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工作,妥善处理各类矛盾问题,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四是规范社会救助工作。慈善组织高效运转,增强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让每一份爱心善意都及时得到落实。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

(四)坚持精准思维,切实做到科学防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精准治理,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运用精准思维应对危机,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不断提高危机应对与应急管理措施的精准化水平。

一是精准定性危机性质,做到分类清、策略明。结合公共危机事件的分类标准,把握特征、深入甄别,准确判断危机事件的性质,为后续处置提供依据、指明方向。第一次定性,分清事件类型。准确把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关于危机事件的分类分级标准,深入甄别事件诱因,将危机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如,把水旱灾害、山体滑坡等归为自然灾害事件;把重大刑事案件等归为社会安全事件。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由相关对口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公安机关协助开展现场秩序维护、交通疏导等工作,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对社会安全类事件,由公安机关主要负责开展应对工作,采取管制、隔离、封锁等法律规定的必要措施进行妥善处置。第二次定性,分清敌我矛盾。抓住社会安全事件的主要矛盾,确定事件性质,分类制定处置策略。对敌我矛盾,按照“围而捕之、聚而歼之”的处置策略,把其作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予以打击,尽快平息事态;对人民内部矛盾,按照“劝而阻之、驱而散之”的处置策略,坚持教育疏导,坚持“三个慎用”原则,讲究政策、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既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平息事态,又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努力化解矛盾。二是实施“精准治理”,做到踩准点、措施灵。精准思维既是改进工作作风的新思路,更是提升工作质量的新动能。为此,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升应对措施的精准性。精准预警预防,树立智慧的决策观,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巨大作用,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确制导”,将智慧治理理念贯穿危机应对的全过程。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强化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精准抢险救援,无论是转移受威胁群众、搜救失联人员还是开展灾情评估,都应做到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精准管控“点线面、人物网”,如,公共卫生事件中,突出分区分类管控,区分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家庭单元、企业单位、交通干道等重点部位,采取不同防控措施进行严管严控,防止危机扩散。公安等部门精准面上巡控,落实“1、3、5分钟”快速反应机制,坚守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医疗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部位,切断疫情传播途径。精准开展恢复重建,因地制宜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和群众积极性。

(五)坚持辩证思维,切实做到“两手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运用辩证思维,就是要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做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与危机应对辩证统一,化危为机。

一是坚持党建统领。要加强党对统筹推进危机应对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各级党组织认真履行责任,特别是抓落实的职责,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让党旗在危机应对第一线高高飘扬。各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面对危机时保持必胜的信心、勇当先锋、敢打头阵;强化工作作风,勇于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及时发声指导、及时掌握情况、及时采取行动,在面对应对危机的严峻斗争中经受考验;提升本领能力,提升相关知识、技能储备,确保能够在危机来临时准确判断、迅速反应、高效协调、依法应对。二是切实辩证把握。及时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是有效应对危机的坚实后盾和长远措施。同时,高效精准的危机应对措施也能使复工复产有条不紊地进行,让社会早日回到正轨。准确把握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和危机应对短期措施之间的平衡,不可有失偏颇,杜绝“一律不准”“关门大吉”的一刀切,避免“一律放行”听之任之。应在可控的范围内分级、分区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保证正常人员流动返岗,让经济社会早日恢复活力。三是加强重点扶持。危机应对与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些措施不可避免的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要在适当时机,在不影响危机应对的前提下,由政府出台金融、税费、交通等综合帮扶政策,最大限度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精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来源:人民论坛网,http://www.rmlt.com.cn/2020/0319/573258.shtml 发表时间:2020年4月9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