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群、杨帅:我国中小企业疫后负重突围需破“三难”
字号

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往往作为单源或孤源供应商存在,在依靠产业链生存的同时也影响着供应链的运行,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盘。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经济大循环承压失速,尤其使中小企业的经营和信心备受打击。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认为,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必须直面“三难”问题——化解库存难、维持现金流难、负重发展难。如何探索和找到破除“三难”的有效办法,将直接决定我国能否安全渡过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经的阵痛期。

一、疫情下中小企业突围面临“三难”

需求侧骤然按下暂停键,化解库存难。一是市场订单量大幅减少。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月份的调查统计,在被调查企业中,有30.5%和27.09%的企业反映市场订单减少,同时存在客户流失现象;受国内供应商供货不足和全球疫情防控影响,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断货,叠加中美经贸关系不确定性的影响,同期发货量仅为去年的25%,出口订单同比下降70%。二是产品的区域同质化现象严重,靠价格竞争难以为继。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行业准入门槛不高,某一产业链环节往往集中了多家中小制造企业,主营业务重合、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致使相关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压力和价格战激烈程度加剧。

业务冲击叠加,有效融资缺乏,维持现金流难。一是库存挤压和市场需求暴减,导致企业现金流受到严重冲击。据中小企业协会调查,在被调查企业中,有近67.69%的企业营业收入减少,有21.61%的企业很可能出现债务违约,86.22%的企业账上资金无法支撑3个月以上,有33.73%的企业资金支撑不到1个月,仅有9.89%的企业表示可以支撑半年以上。同时,疫情期间企业的人工、折旧、利息等成本及各项费用支出未减,防疫成本增加,资金链断裂风险难以控制。二是中小企业有效融资额度无法满足经营所需。虽然国家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紧急救助政策和资金支持,但考虑到政策资金有限且行业上有所侧重,支持门槛较高;加之中小企业抵押物少、信贷额度低,银行为追求盈利和控制不良资产率而不予审批或条件苛刻。另外,民间投资出于逐利避险考虑,也在加速从中小企业流出,制造领域尤为明显。这些因素导致当下中小企业有效融资缺乏,亟待下大气力解决。

克服阻力有效应对疫情影响,负重发展难。一是中小企业无力应对疫情。在很大程度上,中小企业受经营者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管理方式的直接影响,大多缺乏完备的治理结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比如,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抗疫物资和专业人员,高度依赖社区公共管理。二是中小企业无力转型升级。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中小企业缺设备、缺渠道、缺物资、缺资金、缺人员,而行业发展瞬息万变,商业机会稍纵即逝,疫情中很多中小企业被“淘汰”,比如2020年一季度倒闭的46万家企业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加持的转型升级,在疫情中成为检验中小企业能否经得住考验的试金石,过度依赖传统生产方式不能及时转型“云业务”的中小企业,经营都受到显著影响。

二、几点思考

信心为要,多措并举帮助中小企业恢复信心,激活其发展动力。维护中小企业主预期和信心是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的当务之急。为此,一是各级政府可通过信息平台发布供求对接信息,线上举办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展会等,稳定经营信心和预期。二是政府可组织相关智库力量发挥专长,开展行业问题研究和趋势分析,对中小企业经营战略和商业模式调整等具体问题,及时提供建设性意见。三是及时开展分行业典型案例推广,选取疫情期间经营业绩优秀的中小企业,总结推广其经验。四是鼓励中小企业坚持“专精特新”发展路径,并通过变革壮大向“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发展。

长短期措施配合,探索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新机制,引导中小企业业务改造提升。既要有效应对疫情的负面影响,又要负重维持经营持续,让中小企业在疫情中活下来是第一要务,也要帮助其未来有更好发展。建议利用疫情契机推动中小企业广泛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业务流程。一是综合利用已有减税降费、信贷支持、资助企业研发创新中心建设,以及产业链应急救援等惠企援企政策,短期内缓解疫情造成的剧烈动荡。二是鼓励企业研发网络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技术,建立互联、智能、数据驱动的云支撑企业业务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创新相关服务和线上业务。三是打造中国质量品牌标杆,加强企业“专精特新”、“独角兽”、“中小企业名牌产品”认定方面的政策培训和宣贯。

刺激消费,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加快完善出口转内销体制机制。一方面,商务部门和对外商会组织可帮扶出口依赖型企业,使其充分运用多种途径拓展国际市场。比如,各类跨境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和自媒体、新媒体渠道,以及有丰富外贸会展经验的公司等,要力促其开展线上展销和线上洽谈交易。同时,可由银保监部门协调相关机构扩展疫情期间出运前保险责任,对受疫情影响的重点外贸企业,要加强出运前的风险保障。另一方面,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通过激活国内市场,推动出口转内销,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外向型企业的困境。但出口转内销会面临生产标准、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一些企业需转变产品设计、调整生产线,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成本。为此,一是尽早出台必要的支持政策,包括国内国际标准转换衔接、减税降费、信贷支持等。二是加快搭建出口转内销供需对接平台,梳理整合产品信息,推动相关产品的销售。

来源:微信号: 赛迪智库,https://mp.weixin.qq.com/s/IJmLf6ySjFrNqjTOEScc0A 发表时间:2020年9月7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