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功:疫情下的“新基建”与产业转型升级
字号
自从 2018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已经逐步成为社会热点;尤其今年年初在疫情的影响下,新基建被视为是对冲备受疫情影响的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力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手段,广受关注。

新基建之“新”

新基建这一概念,在 2018 年第一次被提及之后,2019 年两会就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0 年以来,新基建不断的出现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等会议中,表明了国家对新基建的极度重视。同时,各省市出台的 2020 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也针对新基建做了部署。据中国拟在建项目网统计,按照目前公开发布的数据,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 2020 年重点建设项目中:22 个省总项目数量约 1.43 万项,15 个省项目总投资额约 37 万亿,16 个省 2020 年计划投资额 6.57 万亿。基建投资仍是各地投资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江苏、江西、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对城际轨道、高铁、新型信息通信等新基建方向格外重视。[1]

关于新基建的具体定义,目前较为广泛采取的说法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 3 月初的“‘新基建’七大领域涉及诸多产业链”的报道,报道中提出:新基建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见下图)。其中,5G 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正是数字经济需要的重点发展领域。

与传统的“铁公基”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新基建将关注点放在了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基建的“新”就体现在发力于科技端,充满科技创新加持。新基建就是对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如传统基建之于工业经济时代,新基建服务于数字经济时代,是适应未来数字化社会变革的设施基础。新基建不代表着对传统基建的完全替代,一方面,新基建离不开传统基建的助力,5G 通信的建设就是在已有的通信网路的基础之上做到建设;另一方面,新基建可以与传统基建进行深度融合,发挥新技术、新方法的优势,例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是传统铁路建设与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和提升。

疫情加剧了对新基建的“需求”

新基建成为我国政府对冲疫情负面影响的重要选择

推进新基建,是应对疫情冲击和确保我国经济稳定运行的现实需要。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此前中美贸易战等的不利因素,对我国经济下行带来很大压力。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此次消费和进出口备受打击,对于投资来说,选择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的投资,发挥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成为了政策的选择方向,这也使得我国多个省市在疫情前后密集发布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来提振信心,发力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在过去几十年间加强投资,在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进入 21 世纪,我国出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针对多个高新技术领域和信息化领域分别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同时,国外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诸如 5G、智能制造、AI、产业互联网等多个科技领域的建设,期望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占有有利位置,因此我国发力新基建,也是提升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时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此次疫情在全球的肆虐,给我国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新基建将会成为重要曙光。恒大研究院经济学家任泽平发文指出,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还是新基建,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长期竞争力。[2] 新基建瞄准的七大新领域,正是我国迈向数字经济时代急需建设发展的基础领域。在新基建的投资发展上,一方面做好对传统基建领域的补齐,比如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等领域,另一方面新基建领域要服务于新的发展方向,例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领域。当前我国境内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接下来重点就要放在恢复生产,开展经济建设上面,新基建等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的出台,短期对提振发展信心有积极意义。

疫情促使新基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需求

疫情使得线上业务获得发展,新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扩大了对新基建的需求。在此次疫情期间,很多线下业务转到线上,线上业务获得迅速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文娱、在线医疗等线上产业爆红,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线上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疫情对产业发展的短期负面影响。在线业务能够迅速成长得益于我国已有的较为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疫情期间,数字基础设施在产业开展线上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例如疫情期间大力发展的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等业务,面对着短时间内巨大的访问量冲击和持续的数据服务,这背后就是众多的我国企业数据中心的全面支持。另外,新技术也在防疫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众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快速应用,使得防控疫情、恢复生产等方面的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大显身手的智能配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无人机、5G 通信技术等。疫情期间线上业务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无不需要数字基础设施的巨大支撑力量,新基建会大大提升我国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满足更多业务和新技术的需求。

疫情让企业意识到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新基建提出了新的需求。疫情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契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从理念到工具的全面转型。疫情期间众多企业纷纷在数字化平台上架起企业管理和业务,将业务由线下开展到线上,探索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与运营,探索企业的线上业务开展。众多制造业企业也在疫情期间,努力采取措施降低人力依赖,提升数字化水平,努力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方向发力。疫情为企业植入了数字化产业转型升级思维,在疫情结束后,新基建将会成为众多企业关注重点,产业对于新基建的需求也会逐步升温。

新基建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新基建助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腾讯研究院的《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一书将数字基础设施定义为:不仅仅包括传统的信息基础设施,如高速宽带网络、IP 地址(互联网协议地址)、域名等网络基础设施,还包括铁路、公路、水运、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过程。[3] 新基建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的过程。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技术组成,例如: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均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就离不开数据中心的持续投资和建设。同时,新基建在投资建设过程中将发挥带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客观上促进了线上业务的发展,加速了传统产业借助新基建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工作进度,例如产业链云平台对传统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供应链的采购、物流、销售等多环节协调发展,构建起了一个基于数字化的供应链新生态。

随着新基建的逐步开展和落地应用,新业态和新业务模式将不断涌现。21 世纪初的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崛起,逐步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出现,电子游戏、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正是在这个时候逐步出现并得到完善;而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基建及“区物大智云”等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同样会给产业带来深刻影响,例如云计算与 5G 通信技术的结合,形成更高性能、更低延迟的“云电脑”、“云手机”,在电子游戏、VR 与 AR 应用、大数据处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新基建的逐步深入,将会把新数字技术和设施带入到其他领域,例如制造业的发展与新基建结合,驱动制造业产生变革,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类似于互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基建未来也会逐步形成“新基建+”的模式,在制造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形成新业态。

新基建将发挥直接和间接经济带动作用。新基建投资和建设,一方面会对新基建自身所在的领域有巨大的投资拉动,另一方面则在之后拉动与新基建七大领域相关产业上下游企业、软硬件企业等的发展,带动多个产业链的转型和提升,最终服务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壮大。以 5G 通信为例,据中国信通院预测,到 2025 年 5G 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 1.2 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累计将超过 3.5 万亿元,预计 2020-2025 年,5G 商用将带动 1.8 万亿元的移动数据流量消费、2 万亿的信息服务消费和 4.3 万亿元的终端消费。[4]

新基建在大数据中心等方向发力,为我国数据产业和数字经济总量带来红利。以大数据中心为例,其在数字经济时代备受关注,据工信部特聘专家孙会封表示:2019 年我国数据中心数量大约有 7.4 万个,约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 23%。[5] 新基建的发展,将对产业链上下游均产生拉动作用,产业链上游的软硬件供应商、基建供应商,产业链下游的各类数据产业等等,均会在数据中心的增长中收益。2019 年我国大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达到 1560.8 亿元,同比增长 27.1%,[6] 同时因疫情影响,各产业对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的需求愈发强烈,预计到 2025 年,我国大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5800 亿元,年增长率近 30%,与之紧密相关的数字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都会获得快速发展。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字经济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我国2018年数字产业化规模为 6.4 万亿元,在数字经济中占比为 20.49%。[7] 结合以上数据和分析,考虑到全球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预计 2025 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将达到 15 万亿,我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将近 80 万亿元。

疫情客观上增加了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对于新基建的需求。放眼全球,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数字鸿沟,新基建是未来我国针对数字社会的重要布局,短期来看是中国最近几年发展的强心剂、让大家在疫情期对中国经济仍然充满信心和希望;长期来看,各个产业要基于这些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发展、布局全球的产业新生态。[8]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会逐步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成为面向未来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基石。

来源:微信号: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https://mp.weixin.qq.com/s/b5UX7ie2TYI06MAhcRWFpA 发表时间:2020年3月22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