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文: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乡贤文化价值
字号
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具有独特的角色定位,是乡风文明的涵育者、乡村秩序的维护者和乡村振兴的推动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村秩序的根基不断削弱,文化习俗、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乡村治理效率有待提升。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实施,更需要借助乡贤这一优势资源弘扬乡贤文化价值。

作为乡间邻里的贤达之士,乡贤是新时代的道德模范和经济能人,包括乡村企业家、道德模范、退休干部、业界精英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士等。他们为乡村治理履行职责、献计献策、贡献智慧,注入了宝贵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因此,充分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以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治理、破解乡村治理困局,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成效、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乡风文明的涵育者。乡贤厚植乡愁沃土,弘扬善行义举,有知识、有能力、有声望,以特有的乡土情怀和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获得较高威望,成为乡村精神文化的引导者、弘扬者和守护者。无论普通农民还是村干部,都对反哺桑梓的乡贤有着深刻的认同,由此形成的乡贤文化影响和感染村民,有助于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和道德情操,培育健康向上的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文化健康发展。尤其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今天,乡贤文化着眼于乡村社会人心和人性的改造与建设,以满足村民的心理需求为目标,其倡导的同舟共济、造福桑梓的思想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实践化有着重要影响。

乡村秩序的维护者。目前乡村治理出现了不少问题,影响乡村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如由于部分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地方调解的组织工作力度不够,致使民事纠纷时有发生,甚至演变为刑事案件。同时,乡村传统伦理道德力量衰微,封建迷信有了生长的空间。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乡村治安问题日益严峻,农民安全感和满意度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乡贤把乡土情结和故乡情谊牢牢拴住,规范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能有效维护村规民约,减少双方利益冲突,重建失范的现代乡村社会秩序,从而在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上起到引领作用,是调解乡村纠纷、维护乡村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的推动者。今天的新乡贤中,不少是拥有智慧、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的能人。这部分人包括企业家、技术能手、文化精英等。作为本土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士,他们反哺桑梓,救灾纾困,为家乡带来了人才、教育、管理、项目、技术、信息等资源,能发挥智力驱动效应,形成“自主造血式”帮扶,形成家乡经济发展的内生优势,带动群众致富,改变了家乡的落后状态。立足美丽乡村建设,乡贤积极参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同时,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将扶贫同扶智相结合,解决内源性发展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出的一剂治理乡村贫困的良药。

当前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价值观多元、文化产品不足、人才流失等挑战

“重利轻义”风气滋生,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乡村传统伦理道德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滋生,讲礼仪、孝父母、尚节俭、慎言行、厚风俗,重义轻利、守望相助等传统美德受到侵蚀,农村中赌博、拜金等道德失范现象开始出现,修庙宇、请财神等迷信活动仍然存在,一些地方的治安状况堪忧。同时,当村民的要求不符合或背离法律规定时,“闹一闹得好处”、以“闹”取胜的方式,也在一些农村地区流行,这严重违背了契约和法治精神,也是导致乡村契约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

“重经济、轻文化”现象依然存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为满足农民基本文化生活权利,提升农民基本文化素质,开发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十分必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主要指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提供,满足农村公共服务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广播、电视、图书馆、文化馆、民俗艺术等都属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载体,而技能、文化等培训活动则是推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形式。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仍然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作用发挥不明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不健全,导致产品供给类型单一、创新性不强,与农民的文化需求相脱节,不符合农民的文化口味;等等。

“重商轻农”思想弱化了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农村人才流失严重。乡村治理涉及人、财、物、文化等多种因素,其中人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如一些农村青壮年“重商轻农”思想严重,不满足于家乡“猪羊满圈”的生活方式,他们希望通过经商、打工等方式到城市安家落户,成为城市市民。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得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大,精英资源流失,进一步导致农民乡村认同感缺乏,农村凝聚力逐渐下降。而农村留守人口多为儿童、妇女和老人,其对乡村治理的参与性不高、能力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乡村治理的成效,减缓了乡村的发展速度。

弘扬乡贤文化价值,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

保护乡贤资源,完善乡贤文化传承机制。乡贤文化根植于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有引领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容易得到村民的认同。为此,治村用“贤”,要不断完善乡贤文化传承机制。推动乡贤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与时代主流一致,深入挖掘、保护历代乡贤资源,修缮乡贤故居、书院,开展优良家规、家风学习活动;加强乡贤文化研究,推动成立地方乡贤文化研究会,组织编写通俗读物和人物传记,宣传乡贤事迹,激励村民见贤思齐;举办国学知识讲座等活动,表彰那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乡贤,利用其社会威望和影响力,在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开展乡村治理中发挥其示范作用。

调动乡贤力量,健全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机制。引导优秀人士,如本地区有学识、有眼光的知识分子、企业家加入新乡贤队伍,调动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并为推进村民自治、化解社会矛盾贡献力量。建立乡贤工作站,设立乡贤理事会,举办乡贤代表大会、乡贤联谊会,成立乡贤论坛、乡贤乡风评议队伍,通过组织开展活动,形成协同合作、互动共享的机制,提升乡贤对家乡的认同感。促进乡贤进家庭、进学校、进图书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乡贤精神和乡贤魅力,形成乡贤品牌效应,引领最美乡村发展。

弘扬乡贤文化,建立乡村治理激励保障机制。政府应采取激励保障措施,提升乡贤地位,鼓励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实践,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乡贤文化。制定切实可行的乡贤培育计划,形成人才资源信息库,既重视外来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又注重扩充本地区乡贤后备队伍,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队伍体系和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出台鼓励离土乡贤回乡的优惠政策,搭建平台吸引乡贤返乡,为其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理念,提高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开展集中培训,提高乡贤运用科技的水平和素养。提升乡贤身份认同感,积极推选乡贤典型。如开展“新时代乡贤”评选活动以及向道德模范、优秀基层干部、身边好人等新乡贤学习的宣讲活动,尤其注重对技能、才识、德行等突出的乡贤予以表彰和奖励,激发其回馈乡里的自豪感、荣誉感,形成“人人皆可为乡贤”的氛围,最终使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互相促进、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①赵川林:《乡贤文化融入当前乡村治理实践的现代转化探究》,《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来源:人民论坛网,http://www.rmlt.com.cn/2020/0609/583075.shtml 发表时间:2020年7月6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