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平西村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协同推动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字号

一、以企业为主导实施“产业精准”致富工程

一是精准选择产业为群众“拔穷根”。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驻村工作队、贵州颐光山林生态产业开发公司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贵州颐光山林生态产业开发公司帮扶平西村产业发展方案》,根据平西村的土壤、气候、产业基础,通过种养殖专家论证后,把养猪,种植油茶、天麻、头花蓼,栽培食用菌等作为村民致富产业。二是建机制以长养短为群众“改穷业”。建立由贵州颐光山林生态产业开发公司投资建设油茶种植基地,企业、合作社组织群众进行生产,再由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并按保护价格收购的“三方产业链接机制”,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平西村种养殖产业规模扩大。上半年,种植油茶2970亩,同比增加2470亩;养殖小香猪500头,同比增加390头。同时针对油茶产业周期较长的问题,采取“以短养长”方式,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油茶林里套种植紫山药100亩、头花蓼1000亩、天麻200亩、黄豆200亩,培育菌子3万棒,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6.5%,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平西村整合扶贫资金为产业基地“夯基础”。平西村围绕贵州颐光山林生态产业开发公司产业基地建设,制定了《平西村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办法》,整合一事一议奖补、道路建设、安全人饮等扶贫资金,加快推进产业基地路网、电网、水网“三网”建设,夯实产业基地发展基础。上半年,建成产业路3.5公里,架设电线3100多米,安装水管1500多米。

二、打造致富“产业链”,把“产业链”变成“增值链”

一是打造五大致富产业链为群众“添富业”。贵州颐光山林生态产业开发公司秉承“协作就是财富,帮扶必须精准”的理念,围绕种植-养殖-收购-加工-交易-配送产业链,采取控股、参股等形式,以养殖基地、油茶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经果林种植基地和食用菌栽培基地为平台,着力打造香猪养殖-屠宰-猪肉-销售、油茶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蔬菜种植-精品蔬菜-养猪-销售、经果林种植-包装-销售、食用菌栽培-加工-包装-销售五大致富产业文明链,通过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了农特产品增值率。上半年,村民在产业基地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养猪、种植头花蓼、黄豆,通过企业加工销售,猪肉价格增值0.9倍、头花蓼价格增值0.5倍、紫山药价格增值0.3倍,279户村民因农特产品价格增值收入增加。二是产业链成为百姓就近务工的“收入链”。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远在浙江、广东、海南等地务工的村民无法外出务工,要生活就要有收入来源。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驻村工作队帮助平西村建立劳务输出合作社,合作社为不能外出的村民搭建务工平台,组织村民到基地务工1300多人次。平西村铜鼓寨村民陈贵英感慨地说,疫情期间不能外出,我们足不出户在家门前务工每天就有100元左右的收入。三是应用农村电商为群众“换穷貌”。贵州颐光山林生态产业开发公司在省扶贫云的基础上,与贵州生物科学研究院共同建成“智慧产业当家平台”,从农特产品质量检测、质量认证、标准化体系和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入手,建立群众会用、市场认可、管理方便的农特产品线上交易分类标准,引导群众对售前农特产品进行清理筛选、质量分级、保鲜包装等处理。并通过“智慧产业当家平台”把群众的农特产品销售到广西、四川、贵阳等城市,增加群众收入。

三、“三链”并举,做好产业基地配套服务

一是党建引领,打造产业基地组织文明链。年初,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驻村工作队帮助平西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村民选举,打造村党总支+村委会+企业的合作社组织文明链,村党总支书记兼任理事长,党总支委员、企业负责人、致富带头人为理事会成员。把党总支下设的西联党支部建在产业基地,通过支部“定政策、建机制、聚合力”为产业基地做好服务。二是文明实践,打造产业基地服务文明链。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与村社合一紧密结合起来,组建产业基地志愿服务队,打造“驻村党员+村组干部+农技专家+田秀才+土专家志愿服务文明链,以产业基地志愿服务为支撑,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开展“点单式”农业志愿技术服务行动,确保产业基地技术服务全覆盖。三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打造产业基地外部配套文明链。制定《平西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搭建农村经营土地流转平台,全面铺开平西村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促进了村经营性土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村组服务、乡镇交易、县监管”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提供合同签订、合同鉴证、政策咨询、价格指导等服务。同时,明确规定:“山林土地按每亩50元的价格流转给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到基地做工,年底按10%的比例进行分红”。产业基地开工建设以来,平西村帮助村民流转土地900多亩,协调项目审批5项。

四、多元一体,打造专业合作社利益文明链,帮助群众“换穷颜”

一是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在种养殖产业发展上,建立企业引领、产业裂变、群众致富的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利益共联机制”,即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基地种养殖合同,在合作社生产区,企业每收购一单农特产品,向合作社提供收购金额5%的集体经济收入,再由企业、合作社、村民签订农特产品保护价格购销合同;在油茶产业发展上,由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育苗、合作社组织种植、贵州颐光山林生态产业开发公司保底收购的“三方共赢机制”。即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为村民种植油茶提供技术支撑、村民用自己的土地种植油茶入股合作社、贵州颐光山林生态产业开发公司按保护价格收购的三方共赢机制。二是精准实施产业结对帮扶。采取“驻村干部+能人+农户”的方式,实施林业专家帮3户、养殖专家帮2户、种植专家帮1户的“321”产业结对帮扶工程,对产业发展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如针对平西村上西边25户村民缺技术的实际,种植专家深入地头指导村民种植油茶70亩。三是围绕产业基地帮助群众“换穷颜”。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石龙沟打造早熟蔬菜、精品水果产业带,在上西边打造油茶、菊花产业带,在铜鼓寨打造有机茶叶、头花蓼产业带,帮助村民种植天麻、油茶、头花蓼、菊花等特色产业,与村民签订农特产品收购订单。在上西边建菊花加工厂,在铜鼓寨建油茶加工厂,解除群众担心农特产品卖不出去的顾虑,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如贵州康吉药业公司投资54.5万元在上西边建菊花烤房,帮助群众种植菊花100亩,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群众菊花加工销售,帮助群众“换穷颜”。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