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提升我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对能力的建议
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沉着应对、精准防控,全力救治患者和支援湖北抗击疫情,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建议采取有力措施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我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一、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顶层设计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安全的底线思维,把预防放在首位,切实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树立“公共卫生应急不是急在应急处置,而是急在应急准备”的理念,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将公共卫生防控和风险评估与我省“十四五”规划编制及其项目安排相结合坚持“平急结合、军民结合”原则,借鉴人防模式”,有针对性地建设地点合适的体育场馆、会展场馆、酒店和招待所、培训中心预留设置方舱医院或隔离观察点的必要场所;特别是在建设大型公共场所规划建设时,预先设计医疗应急功能,在空间安排、场地设置、通风系统、传染病分区划分等方面预留改造的接口、空间和设施

二、进一步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结合当前防控需要和长期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健全决策信息发布制度。用好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建立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完善疫情直报机制,同时保护基层单位举报危险事项的合法权益,对举报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功人员予以重奖二是修订完善两个预案。尽快修订出台《福建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相关部门的具体应急分工与职责范围等。抓紧修订《福建省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加强流感大流行的应对准备,指导和规范流感大流行的应急处置等工作。三是强化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功能。特别是要加强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卫生应急、战略决策咨询、指导地方与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等职能。

三、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短板上下功夫,尽快补齐。一是建设实体化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在现有视频会商系统的基础上,建设连接国家和各市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系统,对全省卫生应急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调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进行动态监测。二是建设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借鉴上海做法,建立省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公共卫生防疫医院),作为疾病控制中心临床基地,提高疾控人才队伍的临床诊疗水平。是建设重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引导各级CDC联合高校或科研机构建设高安全等级的实验室,由实验室实施传染病科技专项研究,组织科研人员集中开展诊疗方案、有效药物、疫苗研发、病毒溯源等协同攻关四是升级改造一批综合医院传染病科。建设一批“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房,作为疫情防控的“预备队”,确保“平时不浪费,战时用得上”。

四、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此次疫情对当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应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建立与现代化疾控体系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快疾控机构人才的工资薪酬制度及绩效评价体系改革,留住技术骨干和专业人员打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人员柔性双向流动通道,探索赋予公共卫生医师传染病预防控制、常见慢性病管理、健康体检与指导等处方权完善突出人才选拔机制,探索建立疾控“首席公共卫生官”和医院“首席感染病学专家”制度。加大力度培养既有临床技能又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医防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二是构建局部优化的核、化卫生应急救援体系。根据我省近几年核电和化工产业发展较快的实际,着眼长远,在福鼎、福清、霞浦、古雷、泉港、湄洲岛等核电站所在地或省内化工企业聚集地,加强基层核、化应急救援专业力量建设,以辐射监测、分析化验、去污洗消等专业能力为培养重点,加快基层防核辐射、化学专业分队建设。

  五、进一步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管理

这次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类舆情广泛传播,一方面表明我国的社会能见度和透明度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显示各级各部门在线上线下舆情的议程设置、话题回应、风险管控等方面都还有改进空间。一是搭建三个平台。建立权威的舆情发布平台,各级政府在主流媒体上第一时间发声,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并保证透明度。开设“辟谣”平台,转变“封、堵、防”的舆情治理理念,对涉及面较广、容易造成公众恐慌的谣言及时澄清,对发布不实新闻的社交媒体及时惩戒或关闭。设立互动平台,利用丁香医生、知乎、果壳网等第三方网络平台,对于百姓的诉求和疑问及时给予回应二是建立专家咨询制度。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医学界、科学界、政商界和一线工作人员等各界人士组成,在发布某些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时负责过滤和把关。三是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新闻素养。在公务员各级各类培训中强化宣传政策培训、新闻发言人培训、新闻写作培训和专业实践,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六、进一步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层综合应对

基层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基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至关重要。一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借鉴上海做法,做实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按要求进行实时动态更新,实现与个人电子病历信息的互通共享,为疫情防治过程中的易感人群筛查、并发症对症治疗等提供及时有效参考。鼓励在基层疫情防控中推广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建设。加强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宣传,规范做好安全疫苗的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二是强化社区应急管理水平。借鉴深圳做法,建设和完善社区灾害应急管理的平时预防机制、资源动员机制、参与机制、灾害防救能力建设机制,以及灾害后的伤害评价、安全监测和修复机制,制定社区应急预案。组建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党员、退休公职人员的带头作用,组建社区灾害防救组织和队伍。推广互联网+防疫模式,借鉴浙江做法,借助微信、钉钉、e福州等信息技术平台,开展信息填报、数据采集、统计分析、会议研讨等工作,减少直接接触,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探索社区“居家医疗监护”模式,借鉴广州做法,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远程社区医疗健康监控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远程监控体温、血压、血糖、心率等生命体征,更加高效地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开“防灾地图信息管理软件”并在全省基层推广使用,探索开展面向所有村居主任的“灾害指挥”模拟训练三是加强社区应急教育。加强对于个体、家庭、社区两委、社区(家庭)医生等对于社区灾害和重大安全事件的防控意识、公共卫生伦理意识、应急处理能力、自救互救技能等的基本教育和培训,发放指导手册,将其作为常态化社区教育的内容。建议将危机教育和应急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出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家庭防范指导意见和规范措施,实现“公救”“互救”与“自救”的结合。   

七、进一步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

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迫切需要构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生产和储备长效机制。一是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制。在巩固此次抗疫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由发改、工信、商务、交通、铁路、邮政、卫生、应急、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编制修订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保障指导目录和标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生产、采购、捐赠、运输、配送等组织协调、工作流程等法律法规,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责权利。二是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合理安排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及结构,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鼓励企事业单位、家庭参与应急物资的储备。建设省级公共卫生应急储备中心库,并按照各地人口基数,在区域节点城市建设储备分中心。在省级财政年度预算中,合理增加应急储备专款。加强应急人力资源储备,注重培训应急装备、设备使用和操作的人员三是强化应急物资的应急保障。构建基于政府、军队、社会、企业等领域整合的应急物资大数据平台,建立涵盖应急物资生产储备、捐赠分配、交通运输、邮政快递、分发配送、应急需求等各方面的信息动态监测系统。参照设立军工企业的做法,选择一批企业作为“应急物资生产后备企业”并挂牌,承担产能储备,在紧急状态下能及时转型生产应急物资,政府给予相关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用好用足社会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组织捐赠、救助弱势群体和知识科普。组织物流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用自身渠道,做好医疗救援物资和基本民生需求物资的配送和分发。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一)研究福建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战略及相关问题;(二)定期分析..
联系电话:0591-87855618
传真:0591-87824214
0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