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 打造体现热带风情的精品小镇课题研究
字号

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体现热带风情的精品小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海南在建设“三区一中心”战略背景下高标准高质量全面推进百镇千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乡村振兴作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创新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海南特色乡村度假目的地作为海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工作,把精品小镇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旅游境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创新构建“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精品小镇+美丽乡村度假群落”的“乡村旅游境区”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好新海南,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海南篇章。

一、创新打造“精品小镇”,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海南高标准高质量全面推进百镇千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定向导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热带地区气候优势,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进一步打响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要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体现热带风情的精品小镇”。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海南如何高标准高质量全面推进百镇千村建设、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定向导航。

(一)习总书记把“精品小镇”的命题给了海南,希望海南打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小镇的经典之作。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把握国家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历史机遇,对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国家使命,在总结国内外乡村旅游和旅游小镇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海南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体现热带风情的精品小镇——这绝不是建设房地产小镇,“精品小镇”不是房地产小镇,是海南发展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产业小镇的升级版,这样的精品小镇必将成为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一大吸引物、载体、目的地,留下当代中国特色小镇的经典之作,这样的“精品小镇”作为支撑海南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对于推进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海南乡村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具有重要作用。

(二)习总书记指示海南把创新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海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路径之一。经过三十多年努力,海南旅游以大海、阳光、沙滩为资源特色的滨海地区“蓝色旅游” 在全国打响品牌。但是,海南丰富而独特的乡村“绿色旅游”资源和具有乡土特点的文化资源在旅游方面利用得较少,开发得不深,致使海南中西部地区较少得益于旅游产业,区域旅游发展不均衡现象明显。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结合海南社会、经济和岛屿性地区以及度假旅游基础,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热带海岛乡村独特优势,围绕着“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世界知名国际旅游消费胜地”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的目标,坚持乡村旅游的改革创新试验,以海南特有的热带风情为文化基因、以乡村旅游与精品小镇统筹推进、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海南乡村区域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有效整合资源,优化配套体系,提高旅游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构建新型可持续发展的海南乡村旅游体系,打造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引领海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地将国内外旅游消费引入海南乡村、小镇,带动海南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乡村振兴。

(三)习总书记为海南广大的乡村板块创新发展全域旅游指明了方向。海南是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省份,广大的乡村板块发展全域旅游,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为原则,以把海南的乡村板块打造成为国际乡村旅游消费中心为目标,将“乡村旅游、热带风情、精品小镇”通盘谋划、统筹结合,注重挖掘、提炼、活化利用乡土文化、乡风乡情,做好精品小镇+、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的融合发展,将海南的乡村板块打造成为风情浓郁的、以“精品小镇”支撑的新型乡村旅游境区,成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丰富海南旅游产品和业态,带动海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海南旅游经济和农村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海南通过乡村旅游的改革创新试验,走出一条能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吸引岛外消费、促进城乡一体化、致富广大农民的乡村度假发展路径,在乡村度假方面为我国旅游改革创新探索新模式,引领我国乡村度假的新潮流。

二、以精品小镇建设为重要的载体和突破口,构建“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精品小镇美丽乡村度假群落”的“乡村旅游境区”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打造海南特色乡村度假目的地。

(一)海南以乡村度假为主创新发展乡村旅游有很大的潜力。多方面优势显现海南乡村旅游资源的稀缺性,结合海南的资源特点和市场特点,创新发展乡村旅游新模式,走出一条以乡村度假为主的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新路。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生态省,空气、水体、植被、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指标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温和宜人的热带海岛气候条件,不仅使海南成为宜居宜游的度假胜地,还有利于生产丰富的物产;海南旅游产业的良好基础和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可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有力支持;海南经济特区和“三区一中心”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创新发展以乡村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铺平了道路。

乡村度假同一般的乡村旅游相比,更需要所在乡镇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善和各方面设施的配套,在创造乡村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要求参加经营服务的农民有更好的服务技能,乡村形成和谐的旅游社区要求乡村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发展乡村度假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城镇旅游化、精品化改造,促进乡村发展,改变乡村落后面貌,有利于海南农民分享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成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海南在建设“三区一中心”战略背景下创新发展乡村度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精品小镇建设成为重要的载体和突破口。精品小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既可让当地农村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最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又可吸引城市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各种资源,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本链的紧密耦合,构筑多元化产业发展平台。通过精品小镇建设,引入现代要素,充分挖掘乡村存量资源的市场价值,激发乡村现代化建设活力。精品小镇建设在发展乡村度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发挥辐射功能和示范功能,小镇的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在城市、小镇、乡村之间形成产供销互补、一二三产业融合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三)能够实现海南乡村度假发展综合目标的特色方式是:打造热带风情的“乡村旅游境区”,开发“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精品小镇——美丽乡村度假群落”。

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旅游进入文旅融合、优质旅游发展新时代和国家赋予海南建设“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深入推进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等等的大背景,针对海南省域全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从乡村振兴、乡村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的角度,在借鉴国内外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紧扣海南作为离大城市客源市场相对较远的海岛型度假目的地的特点,客观地研判海南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滞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家对海南旅游业的新定位、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费时尚变化和海南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创新提出海南以乡村度假为主攻方向、以“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精品小镇、美丽乡村度假群落”为开发模式、以海南特有的热带风情为文化基因、以乡村度假群落与精品小镇构成“众星捧月”的海南乡村区域“旅游目的地化”——打造“乡村旅游境区”。

“乡村旅游境区”是指旅游资源脉络具有相对完整性,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具有统一而鲜明的地域文化或主题文化,提供景区观光、小镇休闲、乡村度假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环境协调、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区域。“乡村旅游境区”范围较广,要素较多,包括整个乡村区域的外观环境,更包涵具有统一文化基础的吃住行游购娱乃至更多乡村休闲和度假要素。其中,体现热带风情的优雅文化环境是“乡村旅游境区”的灵魂,体现其个性和品牌。如果海南的乡村度假得以在如此的“旅游境区”中展开,就具备了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整体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综合性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乡村全域旅游目的地——精品小镇——美丽乡村度假群落”,作为“乡村旅游境区”的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它由“特色景区观光+精品小镇休闲+美丽乡村度假”构成综合性的海南乡村全域旅游产品链,是结合海南特点、以乡村度假为主的新型乡村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成为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一大吸引物、载体、目的地。

三、坚持“五优”“四精”的原则,将精品小镇建设成为“乡村旅游境区”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一)“乡村旅游境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拥有让游客流连忘返、乐不思蜀的“五优”环境,即:优越的生态环境、优美的景观环境、优雅的文化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和优良的营商环境。

首先是优越的生态环境,这是人们高质量生活的基础环境,其核心竞争力是“以健康吸引人”。第二是优美的景观环境,其景观之优美,在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天然山水和人为环境,与地方文化或主题文化相协调的特色建筑,与社区生活相协调的景观化旅游设施、公共设施以及各类标识,其核心竞争力是“以处处美景愉悦人”。第三是优雅的文化环境,其主要构成是个性鲜明的文化理念,主题突出的文化形象,脉络清晰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其核心竞争力是“以文化折服人”。第四是优质的服务环境,区域内全社会形成诚信的经营理念,服务业坚持规范的操作程序,从业人员具有熟练的技能,并在真诚微笑中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其核心竞争力是“以真情感动人”。第五是优良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进入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旅游境区”,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以主动服务、优质服务让群众舒心、企业顺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乡村创新创业,建设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其核心竞争力是“以安居乐业留住人”。

(二)精品小镇建设的“四精”原则。精品小镇建设是“乡村旅游境区”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首先需要对小镇进行“精准”地定位,包括战略定位、主题定位、市场定位、文化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产品定位;其次,要“精确”地分析小镇的“三脉”资源:地脉资源、文脉资源和业脉资源;第三,要“精致”地开发小镇的特色产品,开发设计小镇特色原真体验的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化、品质化的旅游产品体系;第四,要“精心”设计小镇特色产业体系,发挥小镇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精心”设计小镇特色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配套,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在小镇产业链中找到相应角色,并能够产业链中获取收益。实施 “小镇+产业”,将各类产业项目内容融入旅游产业体系,作为旅游产业业务的支撑,比如,“小镇+农业”: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农”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选准特色农产品,推进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打响海南乡村小镇休闲度假品牌,将海南乡镇打造成为精品小镇、田园综合体、特色农业庄园、共享农庄、乡村民宿休闲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复合体。

 

 

 

 

 

 

 

 

第一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高质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内涵综述

(一)乡村振兴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1.高质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战略决断。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部署安排,明确提出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2.乡村振兴提出的具体要求

高质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1“产业兴旺”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要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创新业态类型,完善体验功能,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形成产业兴旺的新型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2“生态宜居”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建设美丽乡村。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保护乡村优美生态环境、美化山水林田湖草,构建天人共美、相生共荣的生态共同体,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打造老少咸宜、主客共享、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3“乡风文明” 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乡村振兴不仅不能丢了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这个魂,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在讲好乡村故事、推动乡风文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在传承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中植好乡村文化的根,在利用创新现代文明中理好乡村文化的脉,通过休闲养生、农耕体验等活动,挖掘当地的民俗乡土文化、农耕饮食文化、图腾文化和民间工艺,将其激活、保护、传承和弘扬,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推动乡村文化的复兴和乡风文明的繁荣。      

4“治理有效”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治理有效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基层组织的治理水平,事关乡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事关农民利益的保护、事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场所,既有小农户和基层组织的自主经营,又有工商资本的参与带动,在发展过程中与乡村群众、基层组织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过程中,要将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源源不断引入农村,潜移默化影响基层组织管理方式的同时,按照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依法签订土地租赁、劳务聘用、庭院出租等事宜,与乡村基层组织一起民主决策,激发基层组织自我组织、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创新的活力,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5“生活富裕”要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让农民的钱袋子进一步鼓起来,日子过得更加体面,这就需要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就业质量,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农民衣食住行无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极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大就业容量,有效提升农村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让农业“有干头、有赚头、有奔头、有念头”。我们要始终以增加农民就业收入为目标,鼓励农民创业或入股经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要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机制,让农民利益最大化。

(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新思路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体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中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发展模式功能单一,经营项目同质化严重、管理服务规范性不足,硬件设施建设滞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文化深入挖掘和传承开发不够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求真务实、奋力开拓,以“五个五”的新思路,努力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1. 牢牢把握“五个坚持”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放在首位,让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把农业培育成令人向往的产业;要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保留住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路径,加大创意设计,创作一批充满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创意精品;要坚持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特色,展现农耕文明魅力,塑造乡村文化特色,构建乡村文化民族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2. 全力推动“五养”

目标要求上,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推动“五养”,即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致力于打造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好去处,让城乡居民欣赏美好田园风光、品尝乡村绿色美食、呼吸清新洁净空气、休闲康养放松身心、体验学习农业知识。要注重保护原汁原味原生态,开发土生土长土特产,传承老锅老灶老味道,打造主客咸怡好空间,开发出既符合乡村独有特色,又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高质量产品,着力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人们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休闲娱乐、陶冶情操,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生态等全面多元的美好生活需要。

3. 倾力推进“五变”

在方法路径上,要着力推动五变。要推动农区变景区,在保证农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完善设施、净化美化、创意布局,促进农业资源景区化,让农民生活在景区,在景区里致富;要推动田园变公园,充分挖掘田园风光,将田园景致按照园林艺术原理组织起来,突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供游人休闲、观赏、娱乐,让农民实现没有收获就有收益的格局;要推动民房变客房,让农民自主创业,或以入股的形式创办“农家乐”,让闲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来,挖掘乡间尘封的遗存,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让闲置废弃资源迸发新活力;要推动劳动变运动,不断开发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和游客消费需求的体验式农业,让枯燥的农业劳动变成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的新方式;要推动产品变商品,通过分级、包装和文化挖掘,开发地域和文化特色鲜明的伴手礼,让披头散发、没名没姓、土里土气的农产品脱胎换骨,注入新内涵、产生新价值。

4. 合力坚持“五以”

在基础支撑上,要坚持“五以”,即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崇尚文化、爱护文化、发展文化,匠心创意、化人易物,在保护完善中开发利用,推动乡村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本加快增值,让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让闲暇的农民充实起来,让富裕的劳动力流动起来,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生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和生活富裕的有机统一。

5.通力推进“五化”

在发展趋向上,坚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五化”。要推进业态功能多样化,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拓展功能、满足需求入手,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草原游、森林康养等多样化模式;要推进产业发展集聚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构筑产业特色,打造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要推进经营主体多元化,在坚持以农为本、农民主体的原则下,鼓励工商企业和其它社会主体参与发展,引导更多的现代要素流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更快更好发展;要推进基础服务设施现代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撬动金融资金、带动社会资金,让基础公共和配套服务设施有人投、管得好、能常用;要推进经营服务规范化,加强引导规范和教育培训,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贡献力量。

(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新措施

1.主题提升

主题是对景区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活动项目和服务的高度抽象的表述。准确恰当的主题可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景区的名片和无形资源。但是在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对乡村文化定位不准、挖掘不深。如大多数景区将主题定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除了少数景点在“吃农家饭”方面经营成功外,绝大多数演变为实质性的“在农家吃饭”、“在乡下打牌、打麻将”,经营模式单一.导致游客误以为乡村旅游就是去乡下吃吃饭,打打牌,去过两次便觉得索然无味,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后劲。

休闲度假游憩景区的主题应体现以下三方面内容:(1)环境方面以绿色乡村、生态乡村、宁静乡村、美丽乡村等为主要内容;(2)功能方面以休闲乡村、度假乡村、娱乐乡村、疗养乡村等为内容;(3)服务方面以欢乐乡村、和谐乡村、舒适乡村、好客乡村、文化乡村等为主要内容。当前,部分景区已经开始提升自己的主题,如江西婺源将其乡村旅游主题定位为“中国最美的乡村”:重庆万盛区将其乡村旅游定位为“休闲秘境康体山乡”:四川省在“5•12”地震后,将其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为“震后乡村依然美丽”;南昌将其乡村旅游主题定为“生态休闲”。正在建设中的中法合作安徽徽州乡村旅游合作黟县项目,主题定位为“改变黟县原有的单一文化观光模式,促进旅游产品及产业转型升级,把黟县建设成为以世外桃源为意境、以徽文化为底蕴、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亮点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

2.硬件提升

景区的硬件可分为基础设施、活动设施和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中最主要的是便利的交通。度假游憩目的地要求有便利的交通网络.很强的可进入性,特别是要能满足逐渐兴起的自驾群体对道路交通、停车场地的需求。此外,水、电、移动通信网络、邮政服务、医疗、互联网、调频广播、卫星电视等在城市普及的基本生活条件也应该覆盖到景区。来自城市的游客尤其对住宿、饮食、饮水的卫生条件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他们选择度假游憩地的一个重要标准。

活动设施主要包括户外活动设施和室内活动设施。户外活动设施为网球场、小型高尔夫球场、日光浴场、跑马场、游泳场、远足场地等。室内活动设施为健身房、棋牌室、游戏室、小型影院、乡村酒吧、氧吧、音乐厅、满足商务度假和会议度假的小型会议室等。活动设施直接决定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度,是景区赢得游客认同的重要因素。商务旅游、公务旅游和会议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端市场,对景区的硬件设施如会议室、音响设施的要求更高,其接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景区的发展前景。

服务设施主要是指开展旅游服务的基本设施,如游客服务中心、无障碍旅游设施、自主导游系统、景区引导、指示系统、急救系统、消防系统等,这些设施是景区软实力的象征。也能提高游客休闲度假游憩的舒适度。

3.空间、景观提升

乡村空间开阔,绿地面积大,植物草木葱郁,植被覆盖率高,空气中负离子含量高,开展旅游休闲活动,舒适感比较强。空间和景观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卖点。游客到乡村来的目的是体验回归自然、身心放松的感觉,因此对乡村景区的空间和景观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在空间方面,景区应拥有较大的占地面积,使度假休憩活动能在比较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开展。游客能体验到空旷感和舒适感。

在景观方面,景区的各种景观要素组合高度协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民居、景区功能用房和指示牌、垃圾桶等在选材用料、色彩、造型、设置位置等方面应与自然景观高度协调,对与乡村氛围不协调的景观要素,要进行调整和改造,景观从整体上营造出闲适、恬静的乡村意境。景区各功能区分布科学合理,既能很好的满足游客在饮食、居住、娱乐、购物、游览、求知等方面需求同时,同时又不会让游客感觉到浓郁的商业气息。此外,景区的植被、花卉的种类应该统一规划,使景区四季有花、四季有绿,满足游客亲绿、亲水的心理需求。

4.活动项目提升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家乐”长期低层次低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便是旅游产品季节性强、过于单一。度假游憩旅游产品既要体现乡土特色,又要注重游客体验需求。游客要求乡村旅游产品在设计上要注重提高活动项目的文化含量和娱乐性,既可以满足游客寓求知于娱乐的需要,又可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事实证明,来源于乡村生活和乡土文化,融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旅游产品深受欢迎。

此外.项目设计上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群体开发出不同的活动项目,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度假游憩的乐趣。除了观赏、采摘、游览、垂钓、远足、越野、郊游等常规活动外,还可以在以下领域进行开发:(1)在传统节日如春节、除夕、端午、中秋期间举办节庆活动,乡村的节俗、礼俗等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节日气氛浓厚,可以吸引大量小长假近距离休闲度假的游客;(2)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关的活动,如挑水、施肥、收割、养殖等活动,经改编和包装后,可以开发出趣味横生的参与性活动;(3)与民间艺术、民俗活动有关的雕塑、泥塑、制陶、木雕、草编、剪纸、皮影、曲目等事项,经过系统整理和挖掘,可以开发出游客参与性的旅游项目。(4)满足游客健身需求的运动性项目,如骑马、自行车、射箭、慢跑等活动。

5.服务提升

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居民是当地民风和文化的载体,与游客的交流也是其服务的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服务提升的关键是要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对参与到乡村旅游工作中的居民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树立良好服务意识,掌握服务技能,开展规范化、标准化服务。(2)注重细节。厨房、卫生间、卧室卫生要做到干净整洁。卧室的光线、噪音、温度和湿度要控制到最适宜人居的效果。(3)开展个性化服务。满足游客在饮食、运动、娱乐、疗养、出行等方面一些合理的个人要求,这是吸引回头客,提高重游率的重要措施。(4)建立健全游客投诉受理机制和对服务人员的约束机制、奖励机制和惩戒机制,促进景区服务提升。

6.管理提升

乡村旅游景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分别表现为空间的开放性、区域的开放性和参与群体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是指景区通道的开放性和区域的开放性:进村的道路不止一条,路口、岔道较多,地形的变化比较大。区域的开放性表现为社区居民居住区域和游客活动区域是联通的空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参与群体的开放性表现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的社区居民、外来经营户和游客人数众多,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和经营水平呈现多样性特征。

空间开放的景区,大量原住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在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氛围和生活气息,展现真实而又多彩的乡村生活面貌的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同时也给景区的治安管理、环境管理、卫生检验检疫、消防、游客权益保护、服务质量监督等方面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社区居民都想从旅游发展中获利,而因个人自身条件和在旅游活动中的分工不同势必引起收入的差别,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产生.轻则造成经营者之间关系紧张,重则围门堵路,攻击游客:此外,部分闲散人员利用景区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对游客实施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威胁到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也破坏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因此,景区要在强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营造一个平安、温馨、和谐的景区。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主要载体

(一)建设共享农庄

建设各具特色的“共享农庄”。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消费群体,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各种“共享农庄”。

1.产品订制型

以个人订制和团购订制等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认养、直供等订制服务。对消费者认养的农作物建立档案,佩戴标识,严格按照约定标准进行生产,并确保消费者可现场或以视频等方式实时查看生长情况。产品成熟后,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进行个性化包装、处置,既可以配送到指定地点,也可以进行代销,将销售收入返还消费者。鼓励省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菜篮子集团、酒店、企业、学校等机构在我省市县直接投资“共享农庄”,建立海南产地与内地消费者之间稳定的直销关系,推动解决海南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滞销等问题。

2.休闲养生型

鼓励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和宅基地,发展特色民宿客栈,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候鸟”前往农庄休闲养生度假,为美丽乡村提供产业支撑,使农庄和美丽乡村成为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田园综合体。打造“民宿+农地”休闲养生产品,将农庄农地按一定面积或农作物按一定数量分块,把经营权租赁给“候鸟”人群、城市居民,用于农业生产或农事体验。

3.投资回报型

消费者及投资主体通过众筹等方式募集资金用于发展“共享农庄”,农庄为消费者及投资者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托管代种代养、产品销售等配套服务,消费者及投资者按约定获得实物或投资收益回报。

4.扶贫济困型

引导消费者及投资主体与贫困村或贫困户直接对接,消费者认养贫困户的农作物或者承租贫困户的农地、农房,贫困户通过出租土地、房产或以土地、房产入股获得财产性收入以及通过打理农庄获得务工收入,打造贫困户和消费者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5.文化创意型

立足特色资源,树立文创理念,吸引各类艺术家、创客利用品牌设计、故事挖掘、艺术再造、农业科普等文创艺术方式,打造集人文要素、生态要素、科技要素、创意要素于一体的特色农庄。

(二)发展乡村民宿

乡村民宿是经营者利用农村房屋和院落,结合地域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风情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以慢节奏生活、家庭服务、乡野体验、亲近自然为特色,为游客提供乡野生活、休闲度假的居住空间。

1.特色要求

依托我省独特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生态、人本、特色的乡村民宿,打造休闲度假、康复疗养、避寒过冬的“鸟巢”,让农民更多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中,助力全域旅游,实现美丽乡村健康持续发展。

重点在城市近郊、景区周边、文化遗存地、滨海避暑点等地,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旅游景观名村、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示范村等区域优先发展。

2.市场导向

优先在沿海、沿江、沿路、沿景区域以及传统村落布局乡村民宿,引导乡村民宿连点串线成片规模发展。重点针对为休闲度假康养服务的乡村休闲度假型民宿、为城市居民节假日旅游度假体验服务的农家乐型民宿、为来海南过冬人群服务的候鸟型民宿、为学生课外实习服务的基地型民宿等四类民宿,分类指导、规划与建设。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塑造乡村民宿特色品牌。

3.注重文化特色

结合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产业和市场需求,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力度。将海南黎苗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各类本土文化融入乡村民宿开发和建设。在民宿建筑风格设计、房间装饰装修和风味乡村食品开发上深度策划,打造极具创意和景观美学概念的乡村特色民宿产品。乡村民宿应符合市县“多规合一”和村庄规划要求,建筑风格自然美观,体现农本和生态,建筑高度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道路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和谐相融,单体建筑内的经营房间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4个;室内摆设、用品和室外饰品布置体现乡土情调,注重淳朴民风的保持和发扬,做到人居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打造“一村一特”“一村一品”“一户一景”不同类型的民宿,凸显民宿地域特色文化,提高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加强体验

引导民宿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共享农庄建设,在趣味性、参与性、体验性上下功夫,推进深度体验休闲、乡村景点观光、农村运动休闲、传统民俗文化体验等农村新型业态的发展,延长民宿产业链,提升民宿价值,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我省独特的民宿魅力。


v 海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一、起草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组织或协调有关方面起草、修改省政府..
联系电话:0898-65343502
传真:0898-65343502
0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