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军旗等:贵州遵义打造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连起农民的“钱袋子”和市民的“菜篮子”
字号

“这几天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刘正梅一边弯腰采摘,一边说,“也是挣得最多的时候。”

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观坝万亩坝区上,“茄林”长势喜人,背着竹筐、系着围裙的农户正在田间采摘,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

今年56岁的刘正梅是观坝社区的脱贫户。“家里有一亩地,以前主要是种水稻、蔬菜,产量低,也不好卖,一年收入低得很。”几年前,汇川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将周围集中连片的坝区进行整合,高标准打造万亩坝区,通过推广新品种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刘正梅把自家的一亩地流转到了合作社,她也成了基地的一名员工。

“从6月份开始到11月,一年在基地干6个月的活,每个月的收入有两千多元。”作为合作社的农户,刘正梅每年都会有集体分红。“加上每年土地租金800元,能有1.5万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刘正梅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满脸掩饰不住的笑容。

观坝坝区位于娄山关脚下,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是不多见的集中连片万亩坝区。其中3500亩种植的,就是刘正梅和乡亲们正在采摘的当地培育的茄子新品种“亮剑黑茄”。这些茄子采摘后,将直接装运到路边停放的冷链物流运输车上,送往遵义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在那里经过分拣处理包装后,送达汇川区各中小学校、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食堂。

农民得了实惠 市民吃着放心

在30公里外的遵义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数据大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配送与订单数据。各个坝区种植的蔬菜品种、面积,当天采收数量,从哪个合作社收购了哪些蔬菜、蛋禽,哪些学校、机关、企业需要什么品种的菜品和生鲜,甚至连冷链配送车的实时位置,也都一目了然。

“今天我们茄子的收购价是一块八,比市场价格高一两毛,我们是直接将农产品从田间地头送到终端市场,去掉了中间环节,这部分节省下来的费用最终让利给了合作社和农户。”遵义汇川农投公司是遵义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的实际运营方。在分拣大厅,公司董事长冉义斌拿起手机,对准一袋封装好的茄子上的二维码一扫,手机上立即显示出了这袋茄子的具体产地、送货目的地、检测报告等信息。“从客户下单到配送完成、从菜品采购到进销存,均实现了大数据管理、二维码溯源和标准化控制。”

“因脱贫攻坚而生、为脱贫攻坚而奔”。2018年8月投入运营的遵义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承担着汇川区186所中小学校及部分机关、企业食堂约17万人的食材配送任务。该中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连接95个合作社,提前半年安排种植计划,订单预约,敲定保底价格、收购标准、数量和品种等,并精准对接辖区内的商超企业和学校,将原来分散采购的大宗食材实行统一调度,集中采购、集中分拣、集中检测、集中配送。

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通过大数据管理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将智慧农业的触角,从餐桌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一体,依托大数据智慧分析平台的精准产销对接,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物流成本。“让农户销售收入增长了10%,市民购买价格下降了10%,一增一降之间,带动农民增收,保障物价稳定,可以让农民多赚一点,市民少出一点,企业积累一点。”

据介绍,目前,遵义市汇川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链覆盖3716户种植养殖户,解决2000余名贫困农民稳定就业,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更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真正做到了“让农民干得开心,让市民吃得放心”。

当好“店小二” 为村民服好务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贵州省域内的特殊地理环境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和经营,也成为农村脱贫攻坚最大的障碍。为振兴农村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省2018年启动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遵义市汇川区通过培育新品种,利用新技术,在泗渡镇和板桥镇规划了万亩茄子产业示范带,观坝坝区3500亩“茄林”正是该产业示范带的核心区域。

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贵州提出各级主要领导担任坝区“坝长”。汇川区以14个坝区为核心,全面落实“坝长”负责制,重点发展了以保供蔬菜和绿色“稻+”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品种。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走上了致富路。

2019年2月,从区招商局调任泗渡镇党委书记的王倩,也是观坝坝区的“坝长”。“以前在招商局的时候,皮肤挺白的,现在大家都说我黑的像产区里的茄子。”王倩摸摸自己的脸,指指身后的“茄林”笑着说。来到泗渡镇,这个曾经“与国际接轨”的女干部,在村民有些疑惑的眼光中,脱下高跟鞋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一年多时间,她也从茄子“小白”,变成了村民心中的茄子“专家”。“你只有给群众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大家才能从心底里服你,否则的话,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随着盛产期的到来,现在每天产量能达到50吨至60吨,且销路也不用担心。汇川区在坝区调整产业之初,就将销售纳入规划,除了通过建立农产品产销对接智慧服务中心,与170多家单位签订配送协议外,还和上海等地企业签订了单品产销协议。目前坝区每天采收的茄子,除了满足本地需求外,全部根据协议保底收购,销往周边省份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虽然让农产品种植实现规模化,但如何调动农户积极性仍然是王倩一直考虑的问题。“既要实现农户增收,还要考虑长远规划。农户增收的后劲,关键在于利益联结。今年,泗渡镇观坝坝区采取‘联合党委+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利益联结‘一股绳’,生产经营所得收益分成四个部分,3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30%用于股东分红,20%用于合作社发展后续产业,20%用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以此调动每个参与主体积极性,实现共建共管‘一条心’。目前,坝区农业产业稳定带动3.1万户11.5万人参与其中。”

“产区里的工人超过70%是农村妇女,村民除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外,还有合作社股金,在这里她们既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能够照顾家庭,更可以为家庭增收。”王倩说,未来产区将进一步优化,把产业做大做精,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记者手记

从“贫困”标签到“大数据”名片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贵州曾经是落后的代名词,但贵州正在撕下贫困的标签,“大数据”正在取而代之成为这个省展示给世人的新名片。

2016年3月1日,贵州获批成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同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地贵州。自此,“大数据”和这个因山水而闻名的省份联系在了一起。在贵州几天的采访中,无论是脱贫攻坚的“战场”,还是市民生活的点滴,处处都让人感觉到了满满的科技范儿。

在贵州精准扶贫大数据支撑平台,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相关部门的各类数据,被统一整合,并动态分析致贫原因,综合评定贫困程度,变得便捷而精准,这无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在贵阳市地铁一号线和部分公交大巴线路,“刷脸乘车”已经成为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深度融入交通出行和城市治理,一次注册,多场景应用,真正开启了“智慧生活”。

在贵州本土大数据企业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驾驶产品已经先后收获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订单。

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劳务输出大省,为了确保外出务工人员顺利返岗就业,贵州各地依托大数据优势,积极衔接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等用工需求,与全省务工人员信息库进行人岗匹配、数据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一对一、点对点宣传动员,精准推送用工信息,实现供需对接,为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不论是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应用,还是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实践,都折射出贵州正通过数字时代“新基建”的发力实现快速赶超。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国际大数据博览会两个载体,贵州正在为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贡献“贵州智慧”和“贵州方案”。

“小康生活是什么?就是挣得更多,过得更好。”采访中一位贵阳市民用最朴实的话这样描述她心中的“小康生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手段,将其与民生服务的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更好解决民生服务痛点、难点,让每个人享受到真正的数字红利,不断提升全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正是贵州“大数据”新名片真正的含金量所在。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表时间:2020年7月2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