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下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同构关系研究
字号
突然暴发并迅速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众多生态灾难的频繁发生,进一步突出了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相互依存和协调并进的重大地位,彰显了着力推进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同构关系的重大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将人民健康作为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人民健康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价值目标,必须以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状态的生态健康作为重要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把握全面小康视野下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同构关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走向健康中国,并为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更大贡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基金: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JZD007];2019年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选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江苏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ZTB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突然暴发并迅速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沙漠蝗虫、“海上巨兽”般的海洋垃圾、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南极气温异常性升高等众多生态灾难的频繁发生,把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和健康人类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彰显出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同构关系的重大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这充分说明人民健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价值,即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于一切,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落脚点。人民健康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主体内容和核心价值目标,必须以人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状态的生态健康作为重要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习近平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所当然地要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于身体健康才有小康的重大价值诉求,要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文明进步之路,要在着力推进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同构关系中走向健康中国。坚持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性和始终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将生态问题上升到直接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高度予以认真对待,从讲政治和重民生的政治站位、政治责任、政治使命的高度实施健康中国战略。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3]全面小康、生态健康、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健康世界,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并发生内在耦合关系的有机整体。全面小康是目标任务,生态健康是自然基础,人民健康是核心内容,健康中国和健康世界是发展愿景。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是建成全面小康和迈向健康中国的重大标志和重要价值诉求。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同构关系,就是两者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双向构建和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把握全面小康视野下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同构关系,对于始终突出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性”这个关键词,始终扭住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性”这个关键点,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生命和健康至上,全面建成不含水分和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全面小康社会,特别是以生态小康建设的成就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蹄疾步稳地走向健康中国,并为全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基本内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重要标志和重大价值诉求都体现在“全面性”上,直接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性主要表现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性建设,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标志则体现在实现“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进步上,即通过经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发展,通过政治建设推动政治文明发展,通过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发展,通过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文明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发展。“五位一体”的整体性建设和“五位一体”的整体性文明,都蕴涵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整体性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大健康理念,聚焦于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彰显出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辩证统一的价值诉求。简言之,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要显示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要显示出政治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和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推进依法治国,培育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要显示出文化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坚持并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育优良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伦理道德;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要显示出社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坚持并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人格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要显示出生态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进一步坚持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和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和谐共生,同时促进人民健康和推动健康中国发展。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下,注重生态小康、生态健康、人民健康、健康中国以及健康世界这些重大现实问题,就是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内容,在实践中就会充分展示出小康社会建设的民本性、全面性、公正性、人文性、协调性等基本特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下,坚持绿色发展和全面发展,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自然—社会—人”生命有机体的大健康或系统健康、“同一个健康”理念,协调好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同构关系处于突出地位,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融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和最为显性的表现就是生态健康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健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健康是始终与人民健康、健康中国以及健康人类相对应和相关联的重大问题,其价值也是在与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和健康人类的紧密联系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的。

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紧密相连,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人类实践活动的领域以及不与人类发生对象性关系的自然环境,不存在健康与否的问题。生态健康与否,是在与人类实践活动相联系时,人类按照利害关系所作出的价值判断。生态健康是与生态病态、生态灾难、生态危机、生态失衡相对立的,表现为生态和谐、生态安全、生态平衡、生态永续等基本特征,表征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平衡关系。

生态健康也称为健康生态,是将生命有机体健康的概念扩大到生态环境领域,从而全面地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关系状态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关系的角度反映生态文明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程度水平的客观尺度。从总体性角度看,生态健康主要是指与人类实践活动发生对象性关系的生态系统的健康,指的是生态系统内资源能源在生产者、消费者与还原者之间所保持的动态平衡状态以及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是一个包括动物健康、植物健康和人类健康的健康系统。生态健康所具有的可持续性的特征,能保护生态系统内所有生命形态的不断延续和世代发展,使生物种类和数量等保持相对稳定平衡状态。生态健康直接造福于人类美好的生活,给人类以强健生理体魄和良好心理素养。

生态健康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的内涵。狭义的生态健康主要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不断提升的生产、生活环境能够保持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种良好关系。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期盼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景象就是生态健康的显性表现,是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和重要保障。广义的生态健康则是运用大健康或“同一个健康”、系统健康理念,将人民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紧密地结合起来予以综合考量的健康,即把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既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处于协调和谐的平衡状态,还指人类工作和生活的物理环境处于一种宜业宜居宜游的美好状态,城乡能够共享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和生理心理有利于自由而全面发展,等等。

生态健康必然促进人民健康,即人民在享受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时保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并建构起良好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成立时就将人的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这其中包括了人的生理功能的强健、精神状态和心智模式的优良以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拓展了关于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就是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序言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5]这充分阐述了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健康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大价值。

在由“自然—社会—人”所构成的将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关联起来的有机系统内,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内在联系。自然界的生态健康始终与社会的生态健康紧密关联,体现了生态社会化或生态政治化的特征,说明生态问题和生态健康问题并不是单一的问题,必须从“自然—社会—人”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中加以认识,才能把握其内在本质和规律。在与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对象性关系中,生态问题和生态健康问题与社会民生问题和政治问题存在着有机联系。“国泰民安”四个字就充分勾勒出良好的政治状态和良好的社会状态的特点,是生态健康和人民健康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揭示了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社会健康、人类健康之间的内在关系,说明生态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与政治发展、社会稳定、民生福祉紧密关联着的,生态健康会引起“民安”即人民健康这个重大结果。因此,只有达到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生态健康,才能保证实现“国泰民安,人物康阜,升平世界”的人民健康、社会健康乃至全人类健康。人民健康不仅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推动生态与文明的有机联结,而且也是发挥主体能动性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先决条件。人民的文明素质养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培育以及生态治理能力的提高都是人民健康的体现和表现形式,而人民健康又会能动地作用于生态环境,在自觉地尊重自然、认识和改造自然中促进生态健康。

二、内在同构关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下考察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内在同构关系,就是要在大健康体系内将两者作为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共生体,明确它们在生命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双向构建、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内在同构关系突出表现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之间、自然生态与社会政治之间、代内公正与代际公正之间、美丽中国视域内的人民健康和美丽世界视域内的人类健康之间形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首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内在同构关系充分体现了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在双向构建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价值色彩,都充分表达了价值诉求、价值目标、价值创造这些重大价值问题,其内在同构关系就是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双向构建关系。在由人与自然所构成的和谐共生共存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中,生态健康所体现的生态价值与人民健康所体现的人的价值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双向构建中保值增殖的辩证统一关系。人既是社会人又是自然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本质与人的自然本质的有机统一。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6]因此,只重视和强调人的社会本质而忽视人的自然本质是失之偏颇的。将人的本质看作是人的社会本质和自然本质的统一,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有助于加深对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内在同构关系的认识,又有助于把握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内在同构关系的深刻价值意蕴。“价值是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生成性和互益性关系之契合程度的一个范畴,价值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在对象性关系之中具有的一定的功能和意义。”[7]从价值论的视角看,在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双向同构关系中,两者双向生成性和互益性关系之契合度越高,价值就越大。这种具有肯定性和积极性的价值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双向实现创造出来的。如果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双向生成性和互益性关系之契合度低,两者就处于价值抵消和价值损耗状态。这种具有消极否定性的价值抵消和价值损耗会通过一系列的天灾人祸表现出来,导致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并发,以及生态不健康、人民生命不安全和身体不健康同时发生。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不少环境问题影响甚至严重影响群众健康。老百姓长期呼吸污浊的空气、吃带有污染物的农产品、喝不干净的水,怎么会有健康的体魄?”[8]这就突出了生态健康和生态价值对于人民健康和人民价值的重大影响。而如果人民群众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无法创造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习近平将绿水青山比作金山银山,并不是单一的只是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紧密地联系起来,而是既强调了生态的重大经济价值,又强调了生态健康对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作用。习近平指出:“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9]这说明绿水青山作为生态健康的鲜明象征,其蕴涵的丰富自然价值、生态价值、审美价值都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是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表现,是以人民健康反作用于自然界,促进生态健康的重要条件和强大推动力。

其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内在同构关系充分体现了自然生态与政治生态在双向构建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并不是简单的健康问题和事关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管理问题以及一些技术问题,而是事关党的宗旨和使命的重大政治生态问题以及事关民生的重大社会生态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个重大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问题的影响,是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予以认真考量的首要因素。生态健康与否,不仅是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方略、执政行为、执政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直接影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党与人民关系的重大政治生态问题,也是直接关联健康中国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一个重要变量。注重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内在同构关系,有助于党从讲政治和重民生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将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健康,从而通过维护好人民生态权益,真正地保障人民健康,稳步地走向健康中国,并为全人类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坚持权力为人民群众所用、情感为人民群众所系、利益为人民群众所谋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党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和为人民谋利益的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的政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近期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此,就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作为重大利益导向、利益实现和利益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也作为一条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底线。人民群众既是执政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也是创造价值和享用价值的历史活动主体。人民群众既是所有价值的产生之源,也是所有价值的占有者和享受者。但是,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个执政党所追求的重大价值就会一切归零,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无法体现出任何价值。人民群众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人民的健康水平。空气质量、饮用水质量、食品质量、居住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等,是直接影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生态公共产品和生态公共服务,是执政党和政府应有的政治责任、政治使命和政治担当。与此同时,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切实保障人民健康,就是为生态健康提供强大动力,就能以人民健康回馈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健康促进人民健康和走向健康中国,建成以生态健康为根本要求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

再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内在同构关系充分体现了生态公正与社会公正在双向构建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价值诉求和需要实现的首要价值,坚持民本性、全面性、整体性、普惠性、持续性的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追求和实现的公正是一个宏大的公正系统,是以经济利益为标志的经济公正、以政治利益为标志的政治公正、以文化利益为标志的文化公正、以社会利益为标志的社会公正、以生态利益为标志的生态公正等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的全面性要求各方面公正的整体性实现,经济公正的落脚点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人民群众经济权益的实现,政治公正的落脚点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为目标的人民群众政治权益的实现,文化公正的落脚点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的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社会公正的落脚点是以民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为目标的人民群众社会权益的实现,生态公正的落脚点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的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生态公正,并以生态公正促进生态健康和人民健康。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这就科学地阐述了生态公正的基本内涵。所谓生态公正是将社会领域的公正概念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上,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反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中,它要求人类应当合理地、公平地、可持续地享有自己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权利和义务,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平等。生态公正所涉及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利益和义务,要求人们把握好合理分配使用生态资源的准则,以充分体现生态资源公允和可持续利用原则。生态公正既包含当代人的代内之间的生态公正,又包括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代际生态公正;既包括区域的、民族的、国别的生态公正,又包括全球性的生态公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健康,体现了生态公正原则。生态健康是生态公正的显著表现和直接结果,是保障社会公正的重要前提,是促进人民健康的价值指引和强大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生态公正与社会公正一体推进,只有以生态公正保障社会公正,以此保障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又以社会公正促进生态公正,才能实现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从而实现将生态公正与社会公正融为一体的全面公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等有助于全面发展的各项福祉的实现。

最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内在同构关系充分体现了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在双向构建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都指向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既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渐进中的目标愿景。生态健康不但是美丽中国的根本标志、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中国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内在同构关系,其目标指向都是为了使美丽中国与健康中国在有机统一中顺利实现。如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没有实际成效,甚至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现象,导致生态健康方面出现重大问题,如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人民健康就无法保障,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都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全面小康就会大打折扣,也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必然受到极大影响。正如习近平指出:“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11]在温饱等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必然会发生向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也必然会转移,必然会出现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注重“经济小康”到注重“身体健康”的重大转变。只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并切实加以解决,才能端正小康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从而保障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性。习近平说:“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全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如果只实现了增长目标,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没有进展,即使到时候我们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也不会认同。”[12]这些话深刻地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小康社会建设的民本性、全面性、人文性、整体性、持续性的理念,不断协调好人民健康与生态健康的关系。

三、实践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野内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内在同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促进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双向构建、共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路径,涉及思想认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生态文明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牢固树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共荣促进生态健康,进而保障人民健康和迈向健康中国并为健康世界作贡献的理念。理念是行动的指导和先导,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理念正确与否在实践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一些重大的失误都可以归结为理念的失误。生态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首先是理念上出现问题,进而引发实践失误的必然结果。如错误的自然观、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片面的发展理念,都是妨碍生态健康和人民健康同构关系的“心中贼”。实践证明,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高度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同构关系,就是走向健康中国并为健康世界作出贡献的主要内容、重大目标和价值诉求。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命共同体,存在着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内在联系。生态健康为人民健康提供坚实的自然基础,人民健康反作用于自然界,促进生态健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如果人类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的理念所主宰,将当代人的价值与后代人的价值切割开来,信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如白驹过隙,倘不及时行乐,则老大徒伤悲也”等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就会将生态健康和人民健康、健康人类等截然对立起来,将人民健康片面地理解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必定会为了财富的增长和满足个人欲望享受而一味地大肆向自然界索取,丝毫不顾及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不顾及将生态公正惠及子孙后代,自然界在成为人类索取对象的同时,被人类改造征服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这种严重透支自然资源和污染生态环境的发展,只会令自然界病入膏肓,进入一个“枯萎了湖边的蒲草,消匿了鸟儿的歌声”的“寂静春天”。新冠肺炎疫情迅猛地在全球肆虐、非洲沙漠蝗虫在横扫西非、东非、西亚后又袭击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号称“海上巨兽”般庞大的海洋垃圾、南极“血雪”以及气温异乎寻常地升高使大约87%的冰川正在融化、大幅度提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上的植被覆盖率、每年更为频繁和面积更大的赤潮、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严重污染、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等等,这些严重的生态不健康现象,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同时,这些极其严峻的生态病态客观事实说明了牢固地确立生态健康理念和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上,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构筑生态健康、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健康世界的大健康或系统健康制度体系。生态健康与否,与人民健康能否同构,能否以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同构关系为导向实现健康中国并为健康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些重大问题都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制度问题紧密关联。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建设。目前急需从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围绕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一主题,结合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抓住重点、夯实基础、补足短板、弥补弱项,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及时地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构筑坚实的大健康或系统健康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各种主要制度和具体制度的有机集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框架规定和引领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制度所组成的有机系统,也是综合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全面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重要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本质上是围绕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以及健康中国、健康世界而展开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是包括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统筹协调的管控制度、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高效利用与节约利用制度、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法律制度、生态环境监测与反馈评价制度、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检查督察制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制度、国家公园保护制度、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与系统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与绩效考核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在内的有机制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有利于推进生态的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极大地推进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生态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促进集预防与应急功能为一体的党政领导和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应急治理机制建设,加快构建有充分物质储备和应急保障的公共安全保障性社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仅为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以及健康中国、健康世界建设提供具有系统完备性、规范有序性、民主法治性、精准高效性的制度保障,也为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规范和制度遵循,更有利于党从系统整体性的战略高度谋划将自然资源保护所要达到的生态健康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价值取向的人民健康以及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健康中国、健康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起系统完备的大健康制度体系。

再次,在生态文明行为上,要推动培育绿色行为方式、绿色消费方式,构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健康、人民健康、健康中国、健康世界的六位一体绿色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指向的既是生态又是人,最根本的还是人。生态本身作为自然存在物,无所谓文明与野蛮之区分,生态文明根本上取决于人的文明,人是否文明直接关系到生态是否文明。生态不健康是由人导致的,病根在人,而不在生态,是人的不健康在生态和人身上的直接表现。只有人采取文明的方式,如文明地对待自然界、文明地工作、文明地生活和消费,才能赋予生态以文明的状态,即人与自然进入和谐共存共生共荣平衡关系的文明状态。因此,生态文明最为显性的表现和本质特征就是生态健康和人的健康。与生态不文明相对应的就是生态野蛮,指向的是人对生态环境的野蛮理念、野蛮态度和野蛮行为,如根本不顾自然资源承载力和自然界承受和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现象。生态野蛮必然带来生态病态、生态灾难、生态危机,与此同时,影响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人与自然所构成的生命共同体中,有作用必然会产生反作用。人类对生态文明了,文明的生态势必回馈人类,促进人类健康和人类文明发展;人类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必然引发生态不文明和人类不健康,出现自然界对人类频繁的严厉报复,从而导致严重的生态野蛮、生态灾难、生态危机以及人类生存危机,其结果就将人类改造自然界所获得的所谓胜利成果一笔勾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3]为此,必须在探索和遵循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律中促进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进而走向健康中国和健康世界。要大力倡导和践行低碳、循环、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党和政府要当好示范带头人。每一个公民也不是局外人,而都是行动者。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自觉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实践反复证明,人们非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必然导致身体不健康和生态不健康双重现象同时产生。要将生态健康意识、人民健康意识作为强化公民环境意识的突出内容,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大力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以及节能环保再生产品,坚持绿色低碳出行,搞好垃圾分类,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要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将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生态文化蔚然成风。要将生态文化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生态健康进而保障人民健康和推动健康中国发展的良好风尚。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2页。

[3]习近平:《在江苏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5日。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27页。

[5]《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载《人民日报》2016年10月26日。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38页。

[7]方世南:《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论意蕴》,载《学习论坛》2018年第11期。

[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0页。

[9]同上。

[10]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93页。

[1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36页。

[12]同上书,第9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559-560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x/202010/t20201001_5191694.shtml 发表时间:2020年10月1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