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突破重点
字号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及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宁波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有重要作为,必须深刻理解“双循环”的内涵要求,必须从自身的基础优势和发展目标出发,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独特定位,以支撑未来的战略布局,提升宁波城市的战略地位。同时要依据宁波的战略定位,选择相应的重点方向,有序地加以推进和突破。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三重内涵要求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双循环”这一概念,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都强调要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央在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并专门辟出一章进行重点阐述,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我们综合分析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实现三重内涵要求。

第一,确保内需市场的有序与安全。核心是保障粮食、能源、矿产资源等重要战略物资的稳定供应,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环节的安全可靠,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有序运行,金融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确保国内市场在极端不利外部条件下也能实现最低限度的自我循环。

第二,实现内需市场的壮大与畅通。内需市场的壮大,一要通过创新驱动,助推产业链价值链向更高端攀升,带动国民整体消费能力提升;二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推进,以更高质量供给挖掘潜在需求。内需市场的畅通,关键是破除各类市场壁垒和制度障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开放统一公平的市场环境,确保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以及商品服务的有序流动。

第三,促进内外市场的联通与互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的不仅仅着眼于国内发展,更在于通过提升进出口规模强化内外两个市场的联系,通过实施更高质量走出去战略增强利用内外两种资源的能力,通过更深度参与国际经贸治理体系改革促进投资与贸易规则优化完善,以内外循环的交融与互促,实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二、宁波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

“双循环”是国家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而提出的宏观战略布局,是整个国家的大循环,不是区域的小循环。对于区域或城市而言,需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科学的自身定位,以共同支撑起整体大循环的实现。不同地区、城市根据自身特点,开始陆续明确各自战略定位,如上海提出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广州提出要构建“双循环”战略支点,浙江提出要率先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根据“双循环”三重内涵要求,结合宁波的现有优势以及国家对宁波落实相关重大战略的要求,宁波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为联通外循环的重要门户、保障内循环的重要支点、链接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联通外循环的重要门户,是“双循环”格局下宁波首要战略定位,即突出宁波的口岸优势、外向型经济优势,依托各级政府熟悉开放、众多市场主体依赖于开放的特点,在国家“双循环”大格局下,在持续扩大外贸出口规模的基础上,完善多式联运体系和综合交通网络,提升港航服务能级和国际交往能力,打造成为辐射内陆广袤腹地、联通国外广阔市场、出口份额占比更高、国际航运体系话语权更大的对外开放门户。

保障内循环的重要支点,即利用宁波产业基础好、单项冠军多的优势,加快制造业基础能力的优化提升和关键核心环节的攻坚突破,破除“卡脖子”难点,打造“撒手锏”;利用港口资源优、储运条件佳的基础,加强石油、液化天然气、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的进口供应和储备保障,在产业链运行和战略物资保供两个层面,为内循环安全有序运行提供有效支撑,成为国家“双循环”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保障支点。

链接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一方面深挖口岸优势,扩大优质消费品进口规模,吸纳境外中高端消费回流国内市场,建设优质商品进口和消费中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在总部、核心部门、高附加值环节留在宁波的前提下,支持民营企业有序走出去,并利用海外资源反哺本土发展,形成跨国民营企业总部基地,构筑链接内外两个市场、两种循环的商品交换、信息交互、人员交流、资源交汇枢纽。

三、宁波在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突破重点

立足宁波在“双循环”格局中的三大战略定位,宁波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形成重点突破。

(一)持续提升外贸出口全国份额

外贸出口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也是新发展格局下承担国家战略的关键保障。宁波要客观冷静地认清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加快外贸出口转型发展、提升发展、创新发展,着力提升出口质量和规模,出口规模占全国份额实现新突破。

一是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持续深度开发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传统市场。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品牌意识和自主设计能力,打造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的独特竞争力。积极开拓中东欧、东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新兴市场,结合国内产业优势,推出符合当地需求的出口产品。

二是支持企业完善海外营销网络。推动本土企业构建直接面向海外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国际营销网络,支持企业加大境外营销基地和海外仓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基地,完善综合服务体系,为企业开展跨境电商出口提供便利。鼓励企业参加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各类知名展会,探索形成一批境外自办展。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补齐补强服务贸易链条环节,将货物贸易规模优势转化为服务贸易发展动能。积极发展航运物流服务,推动一批经营模式先进、海外网络健全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货代企业转型成为国内企业出口和国外企业进口的综合服务商。充分发掘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政策平台优势,支持本土保险机构发展航运保险、责任保险、贸易信用保险、汇率保险等业务。提升发展服务外包,加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入,带动信息服务、数据计算、数据挖掘等高附加值服务出口。

(二)持续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地位

制造业是宁波的立市之基,“单项冠军之城”是宁波的突出标签。新发展格局下,宁波要更加突出这一产业基础优势,既要加大“四基”攻关力度,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又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效率变革、质量变革;还要推进与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提升终端消费品品牌价值,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一是强化制造业基础能力攻关。加大基础研发投入,明确市级科技研发资金中需有一定比例投入新材料、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等制造业基础能力领域研究,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捐赠等方式投入应用基础研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探索民营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适宜模式,以更大力度和更有效的机制促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或高校参加宁波重大科研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落地。

二是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动有条件的规上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结合宁波产业特点,探索实施“5G+工业互联网”试点工厂项目并适时在多行业推广。不断培育壮大垂直领域的本地智能制造服务商,持续关注改造后企业各类数字化设备的运维保障。

三是加速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两业”融合的顶层设计,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融合模式、路径和业态,在混合供地、数据统计、行业管理等方面开展政策创新。鼓励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加工环节向维保服务、品牌营销、物流配送、管理咨询等环节拓展,发展共享生产平台,提升总承包总集成水平,从提供产品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

四是加快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开展“宁波制造”品牌专项提升行动,提高宁波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辨识度、认可度和美誉度。顺应新国货潮流趋势,鼓励更多代工厂企业自创品牌,发展更多新兴终端消费品品牌,推动一批“老字号”焕发活力。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设计意识,不断推出符合年轻人审美需求的新产品。

(三)持续推进战略物资保障储备

确保内循环有序健康运行的前提是粮食、能源、重要矿产资源等战略物资的稳定保障和供应,宁波坐拥深水良港,理应在新发展格局中承担战略物资的保供和储运重任,不断突破战略资源供应对中国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的制约。

一是扩大重要物资进口规模。多渠道引进和培育大宗商品进口企业,推动央企、大型民企、跨国巨头等在宁波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针对国家及区域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大宗商品价格趋势,适时扩大原油、液化天然气、化工产品、铁矿砂、有色金属以及粮食等进口规模。

二是完善储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港口码头、加注锚地、货运场站及管道等配套设施,有序扩大仓库、地下洞库、储罐等储备设施规模,加快液化天然气接收中心建设,提高储运一体化能力,将宁波打造成国内重要的能源及大宗商品储运基地。

三是培育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不断提升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管理水平和辐射能级,积极做大现货交易规模,争取在部分大宗商品交易领域建成国际现货交易中心。发挥港口储运优势,与国内上海、大连、郑州等城市以及国外新加坡等地的期货交易所开展深度合作,在甬建设交割仓库。积极向国家申请设立以油品、大宗化工产品等为交易品种的宁波期货交易所。

(四)持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消费市场规模不大、消费平台能级不高是宁波当前发展中存在的显著短板,也是制约宁波做大内循环的突出因素。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既有助于宁波补齐消费短板、提升城市能级,也有助于宁波吸纳从境外回流的中高端消费,确立在新发展格局中链接内外循环的重要枢纽地位。

一是加大优质消费品进口。积极参与进博会相关活动,不断增加高端服装皮具、钟表、化妆品、电子产品等优质消费品的进口力度。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类型多、分布广的优势,不断扩大相关保税商品销售规模和辐射影响范围。培育壮大消费品进口企业队伍,吸引国外知名品牌在宁波设立区域首店、旗舰店。积极向上争取更多免税政策,扩大市内免税店布局。

二是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引导宁波本土企业和创业团队在直播带货、生鲜配送、跨界零售、无接触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方面开展探索,并予以政策支持。推动传统百货市场、购物中心转型发展、差异化定位,集成更多元消费业态。鼓励各类本土在线服务、在线消费平台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渠道全面融合。

三是营造舒适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快“智慧商圈”“智慧街区”建设,完善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增强国际化服务功能,开展基础设施双语化改造,完善城市涉外服务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深入拓展“无假货城市”建设,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及时响应消费者正当合理诉求,依法从严打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五)持续实施高质量走出去战略

民营企业众多、民营经济活力十足,是宁波的显著特征和独特优势,在支持企业将总部基地、核心部门、高附加值环节留在宁波的同时,实施高质量走出去战略,开展海外投资和技术并购,将宁波打造成跨国民营企业总部基地,既是打破现有发展空间束缚的重要手段,也是链接内外循环的有效路径。

一是为海外技术收购提供金融支持。充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为企业技术收购搭建便利融资渠道,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为企业技术收购提供贷款担保。探索金融开放与技术引进联动试点,争取符合条件的机构合作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鼓励企业在宁波实施海外技术资源、创新成果等的转移转化,并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撑。

二是加强风险提示和权益保护。健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组织相关企业开展辅导培训,对政局变更、法律制度差异、汇率变动、社会稳定情况等风险点予以明确提示,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协助企业与中国驻相关国家地区的使领馆建立联络管道,确保在遭遇意外情况时能第一时间得到国家力量的快速响应。完善贸易摩擦预警、贸易救济等公共服务,当企业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坚决支持企业用法律方式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三是多主体构建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宁波现有境外经贸合作园能级,完善法律咨询、融通资金、商业保险、财税法律等多方面中介服务功能。支持已成功“出海”的本土大型企业拓展境外营销机构功能,为后续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风险评估等服务,实现以大带小、共同发展。支持相关国家的宁波商会组织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为所在国的宁波企业提供服务。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