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全球化并未逆转,中国开放重在多元化发展
字号

未来区域经贸合作将取代全球的多边合作

十四五期间全球化依然是世界的主流趋势,尽管这些年来逆全球化的行为不断的发生,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被强化、贸易欺凌主义抬头。但是从长远的时段来看,特别在十四五的阶段,全球化依然是主要的态势。

第一,因为全球化的最核心特征是贸易的多边化以及生产的地区化,这两个特征并没有发生改变。任何制造品从简单的铅笔到复杂的飞机,它们基本上都是由一个地区专门化来生产一种部件,然后把这些部件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加工包装,之后装配运到全球各个地方去,这叫做生产的地区化和贸易的全球化。这两个特征并没有因为全球化的格局和行为而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个特征依然广泛存在。

第二,尽管WTO等主要的多边经贸协调机制,受到了一定范围的挫折。但是地区贸易协议、地区贸易合作不断的取代多边经贸合作机制,特别是以WTO为代表的多边经贸机制,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化并没有过时,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变化。

我同意未来全球化式微区域化将越来越重要的观点,但并不等于全球化与区域化会产生冲突,区域化也是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区域经贸合作将取代全球的多边合作,换言之,因为区域的经贸合作,主要是每个国家发力于跟自己经贸联系比较紧密的国家或地区,而不是发力于全球的整个贸易体系,所以地区的贸易一体化也是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两者并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不同表现形式的关系。

至于全球化的产业大分工是否被区域化的自给自足替代,客观地讲在区域里,比如亚太经贸区的区域经贸合作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区域的产业分工,虽然一些产品的零部件来自于其他区域,但在本区域基本上可以形成产业一体化,形成一条链的产供销格局。

WTO的发展目前几近瘫痪,未来WTO可能会出现新的形式。换言之,WTO依然会存在,但会在不同国家的要求之下,产生某种程度的改革或者变革。

WTO的两个根本的特征依然会存在:第一是贸易的非歧视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另一个是公开公平公正的贸易。

但在某些条款上应该会有所调整:比如如何界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重新界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等,可能会发生改变。

东盟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世之功

我非常看好中国和东盟以及中国和欧盟之间的发展前景。从目前的态势上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发展比较顺畅,东盟十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构成国家,2010年所形成的中国和东盟“10+1”自贸区,对推进中国和东盟两地的经济发展发挥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到2015年中国和东盟已经完全实现商品的零关税,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也紧密地相连在一起。

中国也因此从东盟进口大量的原材料,从日本韩国进口核心零部件,在中国进行组装、装配、加工、销售到全球各地区,从而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东盟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世之功。

中国和欧盟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中国和欧盟最近签订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对商品的原产地原则做了重新界定,未来中国和欧盟在战略利益、商品的互补性等方面都有广泛的一致性,因此欧盟将会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现在全球基本上形成以中国为核心节点的亚太经贸圈、德国为中心节点的欧盟经贸圈,以及美国为中心节点的北美自贸圈,在中美经贸关系紧张的背景之下,中国和欧盟在商品的需求上互补性更高,对中国和对欧盟都是正面作用,对中国而言,通过从欧盟进口跟美国相类似的产品,可以降低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切实做好扩大进口的工作,提升老百姓的幸福获得感。从欧盟的角度上,通过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欧盟的经济打上了强有力的一针。

未来五年,中国跟东盟主要发力于更好地构建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RCEP是中国跟东盟十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重要的经贸合作平台,它实现商品90%的零关税,然后推进服务贸易。

目前中国和东盟在RCEP上的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9年11月份15个成员国已经签订了初步协议,有望在未来的十四五规划中,更进一步推进合作,实现目标的早日落地。

未来五年开放的重点在于多元化

未来五年,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点在于开放的多元化,开放多元化有不同的层次和含义。

一是出口的目的地多元化。之前中国出口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和欧盟国家。随着中美关系的日趋复杂化,中国应该扩大对东南亚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国家,特别是金砖五国中另外四国的开放。通过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来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二是贸易形态的多层次化。之前中国的贸易形态主要的是线下实体外贸出口。之后随着数字经济的重要性,我们将继续推进数字贸易,实现数字商品贸易即电子商务和数字服务贸易即各种软件进出口执行服务等。所以贸易新业态应该发生深刻的变化。

三是出口主体实现多元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来华投资的外资企业都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出口的不同主体发挥不同优势,比如民营企业数量多,可能在小商品或者简单的制造品上有比较优势,应该出口跟消费、民生领域更为紧密的商品;而国有企业集中在大中型商品,在机器设备、机械制造等产品上发力。

外资流入中国市场,第一会带来不同的技术,外国技术和中国技术合一,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熊彼特创造效用;第二外资如果流入到实体经济,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第三如果来投资的外资企业是高科技产业,那么还可以有一个正向的溢出效应。

此外,对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实现更为成熟的公司治理,提供更为成熟的公司治理模式提供更好的参考。这是外资流入中国对中国经济的正面作用。

对于外资大幅引进中国是否会导致公司实控权流失的问题,主要取决于政策的刺激,如果外资公司的控股不是最大的股东,即外资公司的控股没有得到绝对的51%的股权,就不用担心实控权的流失。如果某家公司外资股权达到了相对的多数,但外资股权相对比较分散的话,其实实控权也不会失控。

国企引进外资可以采用国有混合控股的形式,由国家作为最重要的法人,把其他股份引进外资控股,我觉得这是国企改革的一个方向。

贸易顺差不见得是好事,贸易逆差不见得是坏事

疫情影响之下,中国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是事实,未来五年中国是否应该继续扩大出口要分两个角度来看待。第一,如果是因为中国的企业本身有竞争力,它的出口在不断扩大,这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是中国企业水平和能力的体现。

但如果是人为采取与WTO规则不相匹配的“为出口而出口”的政策的话,那就可能会授人以柄,所以未来我们应该继续保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保持一定的出口规模,不见得要以大力扩大出口的比例作为目标,事实上这个出口比例是难以持续的。

所以因为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中国的出口不断地扩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没有必要“为出口而出口”。事实上,中国的出口很难长期保持象目前这么高的比例,一个国家的出口比例历史上能达到15%是绝无仅有的,现在中国已经差不多了。

贸易顺差不见得是好事,贸易逆差不见得是坏事。特别是对美国而言,贸易逆差绝对不是坏事,中国用大量的贸易顺差去购买美国的国债,用大量的商品贸易的顺差去购买美国的服务贸易。比如中国商品贸易顺差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但居民可能会把孩子送到美国去留学,向美国购买高等教育的服务。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的商品贸易的顺差去购买国外的服务,导致中国服务贸易的逆差,从长期来讲是趋向平衡的。

未来五年应该继续优化产品的出口结构,出口具有更多附加值的产品,这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旅游、教育、运输、医疗等都是服务贸易的大项,如果要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就应该深刻提升这些服务产品的质量。旅游方面,中国有很多的旅游资源,但在品牌和服务质量上可以更好的提升,比如景点配备更多英文的自助服务等;教学教育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近年提升明显,但总体上,比起欧美一流大学的水平还是有差距的。所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并努力做到扩大高等教育出口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医疗方面,中国可以出口中医医疗,出口美容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和韩国成功的经验。

未来五年净出口的比重应该不变,占GDP的3%左右;消费有望进一步的提升,可以提升到60%到三分之二之间,未来五年中国应该继续扩大消费的贡献率。消费贡献的提升,取决于居民持久收入的提升,如果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没有明显提升,那么居民的消费提升就走不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应该努力提升居民的持久性收入——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继续减税降费,特别在社会保险、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价格合理的服务,降低老百姓的这个负担,提升他们的持久性收入,这样消费才能真正持久性的上升。

胡焕庸线以东自贸区全覆盖是未来工作重点

现在从18个自贸区变成21个自贸区,新设立的三个自贸区战略意义非常的巨大,国家基本上达成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全覆盖的目标。就目前来看,胡焕庸线以东只剩下山西、贵州、吉林、江西这四个省份没有自贸区,未来这个四个省份设立自贸区是第七波工作的一个重点。

战略意义方面,体现了继续推进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是中国在受到疫情重袭之后、重袭恢复之后的一个新的举措,也说明中国进一步的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决心和理念是不变的,通过自贸区,可以更好地实现在开放中改革,在改革中开放,实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之所以选择北京重点发展服务贸易,从供给角度看,因为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同时北京的服务贸易的基础比其他地方更加有优势;从需求角度看,服务贸易之后会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贸易形式,北京的旅游资源丰富,头部经济特征明显。所以,选择北京发展服务,有非常好的一个示范作用,也能够体现出北京作为全国首善之区的一种带头和引领的作用。

海南自贸港是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一种具体的体现形式,它的建设分两步来实现,第一步是2025年即未来五年之内实现早期收获,到2035年全面实现。海南自贸港的落成,对切实推进中国跟东盟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海南自贸港在五年之内要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税制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制度的创新。所以海南自贸港长期来讲,将成为一个制度创新的高地,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一个引领。

粤港澳大湾区跟海南自贸区是相辅相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是海南自贸区发展的大后方,海南自贸区是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和开放的前排兵,所以二者是相互相承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取代的关系。

中国强调对外开放,强调全面开放新格局,目标要做到双向立体的开放。既要对外引进外资,也要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既要强调东向,也要强调西向,东南是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是“一带一路”;平面的话是空港和河港,立体的话是自由贸易空港。所以“双向”和“立体”两方面相互促进。

十四五之内,我相信中国可以实现在胡焕庸线以东全部设立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面积不断扩大,通过以点带面、以点连线、由线变面全面推进,自由贸易区基本上覆盖胡焕庸线以东或者这些地区都覆盖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跟措施。

负面清单在未来会越来越缩短,继续深化法无禁止即可入的管理制度,同时实行准入前的国民待遇,一种友善的环境也会不断地构建,在这方面,江苏自贸区的苏州片区是做的比较好的一个范例,值得其他地方学习。

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http://nsd.pku.edu.cn/sylm/gd/506414.htm 发表时间:2020年10月12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