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翼并举,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字号

卫生健康议题历来是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今年亦不例外。与既往不同的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时间,正值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之际,社会各界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因之更多了一重。

未来一段时间,如何推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与之相应的,5月下旬,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救治能力,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改造升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的建设任务;

6月1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填补了我国医疗卫生与健康法治建设方面统领性基本法的空白,使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了长远规划和保障;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强调要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可谓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两翼。两翼如何并举,实现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新发展?

多层面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进一步从法律上完善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和部门、行政机关和专业机构的职责。要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位业内人士也有这方面的呼吁。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表示,应当尽快制定公共卫生法。他说,现行的传染病防治法不足以涵盖整个公共卫生的内容,应当尽快制定公共卫生法,将公共卫生安全(包括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他还建议,设立单独的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机构,实行垂直管理,赋予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处置方案的权限,并由公共财政保障其运行。

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北京市政协常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负责人兼安贞医院大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王以新教授也有建言。她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强调,应当将基层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长效机制,并使之不断巩固和发展。

《讲话》还提到,要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覆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领域。要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要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

应急管理在公共卫生体系中意义重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龙海波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表示,当前应当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转型。他认为,在相关工作中,应当把握好风险预判、组织动员、联防联控几个关键环节,更加突出疫情风险预判的专业性,坚持集中制度优势与灵活市场机制相结合,注重综合防控与专业防控的优势互补,建立集中高效权威的应急统一指挥体系,有效统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力量,以智慧城市为抓手推动应急管理数字化,提升基层治理手段的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龙海波强调,2003年“非典”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流行传染病在初期都面临复杂的科学循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病原鉴定、基因组测序等,在这种情况下,对既往的防控经验是否有效不能盲目做出判断,对疫情风险预判的专业性要求则更加突出。因此,必须不断提升前期风险预判和应急救援的专业水平,继续修订完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针对危机可能的演变情况,公共卫生部门要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着眼于战时状态,加强部门间、跨地区的演练活动。

对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强化应急物资保障问题,龙海波认为,应当健全平战结合的应急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应急物资生产管理“三张清单”,即常用物资储备清单、国内生产供应商清单和临时物资征用清单。二是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影响识别机制,加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与物资保障协同联动,健全以实物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商业储备等方式相结合的储备体系。实行物资供应分级管理,对紧缺性应急物资采取政府统购统销方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哄抢囤积。三是完善国家应急物资供应调度数字化平台,进一步整合红十字会和各地应急备灾中心物资调度平台,推动物资调拨单位与应急物资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高效衔接。四是探索集中管理下的多元化应急物资配置模式。更好发挥各类互联网平台全球配置资源优势,进一步畅通社会支援的物资运输渠道。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是重点之一。《讲话》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彭晓博留意到,与往年多次提到要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及时公开透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相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并在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要求,《方案》也提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她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建议,在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方面完善授权机制,明确疾控机构承担的具体责任。此外,建议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的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推进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防治融合”。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上,有效的防控机制能够阻止传染源扩散,将可能造成的危害影响降至最低。”龙海波表示,目前,我国已建立不同层级的联防联控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在信息披露、舆情回应、沟通协调等方面也采取了许多举措,但防控更需要精细化管理。在防控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应尽快从以专业部门为主转向多部门协同联动,进一步提升综合防控的专业化水平。他还提到,专业防控机制通常建立在科学预判、精准防控基础之上,离不开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指导,也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力量作用。

在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重点着眼疾控机构、传染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合协同,促进资源梯次配置、开放共享,实现预防和医疗协同发展。

《方案》提出,实现每省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

《方案》要求,构建重大传染病患者集中救治的体系,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规模较大的地级市建设传染病医院或者相对独立综合性医院传染病区,同时加强县级医院的建设。并加强中医药科室建设,按标准规范设置中医药科室,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能力。

《方案》还要求,我国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个城市选择一至两所现有医疗机构进行改扩建,原则上重症监护病区(ICU)床位占比达到医院编制床位的5%至10%。同时,根据各省不同人口规模、辐射区域和疫情防控压力,依托当地高水平中西医医疗机构,结合国家应急队伍建设,建设一至三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任务,能够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快速反应,有效提升危重症患者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记者了解到,各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正在推进。比如,北京市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计划,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全面加强和完善北京市公共卫生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制度建设,其中20件项目拟在2020年至2021年进行审议,将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规制度方面,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传染病防治条例等,建立健全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在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方面,制定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物业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修订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总结固化群防群治经验做法;在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做好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方面,修改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动物防疫条例、实施种子法办法等。

上海市出台的《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建设公共卫生的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以及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等五大体系。

广州市委深改委印发《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建立健全方舱医院、集中隔离场所、留验检疫中心(医学观察场所)应急征调机制,市、区两级要选取、储备一批大型公共场馆、宾馆酒店等,确保需要时可快速投入使用;并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高标准建设市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指挥大厅,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息整合等。

成都市发布《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构建一家国家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一至两家省级区域救治中心、四至五家市级区域救治中心、县级区域救治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的成都重大疫情医疗救治网络体系。

此外,为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处置能力,提升全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国家卫健委决定在现有国家医学中心规划的基础上,增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落地在位于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多方面谋划,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做出部署,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开展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对受疫情影响的医疗机构给予扶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高城乡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严格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安全。

对于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高秋明向《中国发展观察》表示,我国每年都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额,在今年经济形势严峻、国家财政支出收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财政补助的增幅不变,体现了国家对民生保障的重视。

彭晓博亦对此表示肯定,她同时提醒,在经济下行、人口老龄化、医疗需求不断增加的发展态势下,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她还表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新提法,作为推进卫生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在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丰富地区遴选优质医疗机构,在患者流出多、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建设分中心、分支机构,将促进医师多点执业,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减少异地就医,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医疗中心被纳入国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允许其探索符合自身运行模式的管理措施和分配政策,包括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自主权、分配自主权等。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一直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增量改革,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被赋予推动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迈上新台阶的重任。

她认为,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对于采用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立医院模式,应当避免陷入既有公立医疗机构体制模式,避免增加公立医疗机构存量改革难度。要明确政府职责,避免权力寻租。对于购买服务为主的社会办医模式,建议加强价格、服务质量等监管,确保当地居民能真正享受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带来的益处。

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高秋明表示,在今年社会部门的疫情防控中,以通行码为代表的互联网大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医疗领域,之前着力建设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等,却没有在重点人群防控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医疗健康与互联网的结合还需要真正落到实处。

2020年,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重大利好机遇,这不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所体现,各地的支持政策也在陆续出台。截至记者发稿,《北京市中医药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2020年工作要点》,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此外,山西、陕西、河北、吉林等地相继出台发展中医药的文件,将中医药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谋划。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记者:杜悦英 发表时间:2020年6月24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