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推进项目化信息化社会化品牌化精细化救助实现从“弱有所扶”到“弱有众扶”
字号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从2018年实施困难群体帮扶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困难群体的人均收入提高约30%,社会帮扶资金由不足10%增至近40%,有效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此同时,相城区探索创新弱有众扶温情救助新路径,建立健全政府基本保障和社会力量帮扶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以项目化、信息化、品牌化、精细化为抓手,实现了从统一刚性的政策保障向因人施策的温情救助拓展,物质救助保障基本生活向服务帮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以政府为主的弱有所扶向由社会广泛参与的弱有众扶转变。

项目化增强救助精度

为改变“进了门槛人人有,人人都一样”的现状,苏州市相城区创新实施项目化精准帮扶模式,实现从单一的现金救助转向物质类保障和服务类救助并举的综合救助。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入户调查,梳理和评估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按照综合施策、精准施救的原则,根据困难群体类型、居住区域、实际需求、政策资源等特点,按需定制不同的帮扶项目,并倡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各界社会力量,通过捐款捐物、公益项目、走访慰问、义工义卖等形式,认领和实施帮扶项目,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有效增强救助帮扶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提升困难群体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帮扶项目资金全部为区、镇两级筹集的社会资金,项目涵盖生活、教育、医疗、就业、服务、助残、精神关爱等不同领域。为确保每一个帮扶项目都能得到有效实施、精准落实,建立健全“四统一、两规范”项目管理制度:统一建立帮扶项目库,统一制定认领帮扶项目书,统一帮扶项目完成反馈表,统一项目化帮扶资金使用办法,规范帮扶项目的定制、编号、认领、实施、反馈、回访等流程,规范帮扶项目的建档、跟踪和监管。

信息化提升救助温度

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力量,构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有机衔接的综合信息平台,统筹各职能部门的救助政策和资源,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时跟踪掌握对每个困难人员的帮扶进度,既避免出现帮扶缺口,又防止出现过度帮扶,有效兼顾了政策严肃性和公平性。

另一方面,对基层的社会救助中心、残疾人之家、康复驿站、慈善义仓、社会化服务、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流浪乞讨和孤儿救助等功能进行整合优化,建设一个场所集中、功能融合、办事便捷、运转高效的救助“综合体”,并通过引入专业机构提升专业服务、规范管理、高效运作的服务水平,让困难群体“进一门、找一人”就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减少为求助而东奔西走、来回奔波之苦。

社会化加强救助力度

根据三年行动计划统一部署,社会力量帮扶全部通过项目化精准帮扶模式实施,帮扶资金全部由区、镇(街道)慈善会扎口管理。

强化党建引领。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踊跃奉献爱心,积极结对挂钩帮扶、认领帮扶项目,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营造社会氛围。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益机构、爱心人士通过捐款捐物、公益项目、走访慰问、义工义卖等形式,为困难群体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全社会形成践行善举、传播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深化慈善捐助。借助各级慈善会的平台和资源,引导捐款单位和个人通过冠名基金、结对帮扶、定向捐赠等途径,扎实开展各类慈善捐助活动。

增强“造血”能力。完善就业帮扶跟踪服务机制,动员、倡导各级各地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通过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定向培训吸纳就业、提供辅助性就业岗位、创造灵活性就业岗位等途径,帮助困难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人员上岗就业,鼓励其自力更生、生产自救。

拓展公益服务。依托现有平台和资源,大力培育发展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扎实开展义务看护、心理慰藉、精神关爱、上门维修、代办事务等公益服务项目,加强向善、向上、向好的村风民风建设,倡导乡亲互帮、邻里互助。

品牌化挖掘救助深度

充分发挥区慈善会在困难群体救助帮扶中的骨干作用,不断做大做优“相帮扶·城温暖”特色品牌,近2年来共筹集善款超1亿元,并探索开拓慈善新渠道,去年成立的“苏信·善举5号”慈善信托资金规模高达6000万元,是苏州市规模最大的慈善信托。

全区各地也紧紧围绕三年帮扶行动计划,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慈善帮扶活动,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成效的帮扶行动品牌:高新区打造“很高新·遇见爱”慈善帮扶品牌,筹集社会帮扶资金850余万元;黄桥街道大力实施“红色锋巢·精准帮扶”书记项目,打造“党建+公益”帮扶品牌,共筹集社会帮扶资金1442万元;望亭镇打造“爱心帮扶·乐善御亭”慈善品牌,募集社会帮扶资金750余万元;太平街道成立“彩虹桥”精准帮扶行动支部联盟,筹集社会帮扶资金558万元。如今,“相帮扶·城温暖”帮扶品牌已升级成为“一镇一品”帮扶文化矩阵。

精细化拓展救助广度

三年行动计划以民政兜底保障对象为主体,在保障和改善该部分群体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各类帮扶举措逐步覆盖辐射生活相对困难的一般困难对象:在基本生活救助方面,将重残人员、特殊困难残疾人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各类走访慰问,并加大对一般困难家庭的临时救助力度;在医疗救助方面,对因病致贫家庭加大实时医疗救助力度和慈善医疗救助力度,对失独困难家庭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对行动不便的困难对象实行上门医护服务;在教育救助方面,加大慈善助学力度,对各阶段学生给予相应资助,同时免除困难家庭学生的学费、保教费;在助残救助方面,加大对生活困难残疾人的各类补贴力度,为他们提供康复服务和适配辅具;在就业援助方面,通过组织招聘专场、建设残疾人之家等途径,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残疾人培训技能、上岗就业。

来源:《中国社会报》 发表时间:2020年6月19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