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综合:经济恢复的内生动能逐步增强(2020年第9期总第125期)
字号

供求两端指标改善,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恢复步伐加快、覆盖面扩大、结构升级趋向活跃等积极特征。

10月份,随着疫情冲击影响逐步减弱和前期支持政策效力持续释放,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更为明显。供求两端指标改善,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产出增速显著回升;城镇失业率连续六个月回落;经济增速正朝着潜在增长水平收敛。经济运行总体呈现恢复步伐加快、覆盖面扩大、结构升级趋向活跃等积极特征。经济内生增长动能逐步增强。

消费回暖态势较为显著。8月份消费同比回正,之后两个月延续回升势头;10月份当月同比增长4.3%。食品、医药、日用品等必需消费增长稳定,汽车和通讯设备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前期恢复较为滞后的服装、鞋帽等可选消费增长有所加速,建筑装潢、家电和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当月增速回正。受低油价影响,汽油消费金额同比下降了11%,但实物消费量同比增速二季度就已转正。服务消费恢复相对缓慢,但仍保持改善势头;10月份餐饮销售收入月度同比年内首次回正。另外,消费下沉的迹象较为明显。京东大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超过60%以上新用户来自下沉市场;在预售阶段农村市场预售订单额同比增长126%,增幅超过了一线城市。

投资保持较快扩张步伐。受下游消费和出口向好带动,制造业部门订单和产能利用状况改善;新产能扩张积极性有所提升,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增速连续三个月回正。房地产行业供销两旺,尽管其中有部分房企急于促销回款的因素,但土地成交价款、新开工和竣工增速均继续回升;待售面积位于过去六年来的相对低位,本轮房地产小周期尚未出现明显回落迹象。基础设施投资当月增速回升至7.2%。

民营部门出口表现抢眼。海外疫情继续快速蔓延,部分国家比如日本、印尼、墨西哥等国供给能力恢复相对滞后,部分订单转移至中国。加上抗疫相关的产品需求持续较快增长,相关出口增长加快,我国出口增速保持连续回升势头;10月当月按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11.4%。从企业类型看,国企和外资企业同比增长仍然为负;而股份制和民营企业等类型企业同比增速当月增速都超过20%。

image.png

图1:不同类型企业出口增速分化

数据来源:Wind。

库存周期进入加库存阶段。受疫情影响,年初上游行业库存一度出现“堰塞湖”。但随着下游需求的逐步恢复,积累的库存压力有所缓解。扣除疫情的影响,整个库存周期目前仍处在加库存阶段。10月份,PMI产成品库存指数降至44.9%,为过去三年低点;而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五个月保持在52%以上,持续回升势头明显。原材料库存则呈现量减价增的特征,PMI原材料库存指数维持在48%左右的正常水平;但购进价格指数已经上升至过去两年来的高位。

image.png

图2:产成品存货投资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Wind。

新动能新业态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疫情冲击加速了经济转型和新动能涌现进程。新兴领域产能扩张和生产增长步伐较快,前10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比同期整体投资增速高出7.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新消费形态保持快速增长。网上商品和服务消费前10个月累计同比增长10.9%,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高出16.8个百分点。网上实物销售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经超过24%。5G手机更为普及。前10个5G手机出货量达到1.24亿部,约占全部手机出货量的近一半;中国移动5G用户超1.1亿,数字化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进一步改善。10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8.4%,已经连续四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外资对我国高水平开放更有信心。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明显提高,宏观政策自主性增强。从国际环境看,中美战略性竞争态势延续。但美国大选基本尘埃落定,拜登上台以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和紧张局势。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不仅有助于增强维护贸易自由化的力量和信心;也为我国稳固产业链优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一个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财政政策在保持总体积极的情况下,要适当下调赤字率。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宜稳妥地从救助型向常态型转变。

总的看,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动能进一步积蓄,回升向好态势更趋明显,明年经济增速有望超过8%,宜对阶段性救助纾困政策进行前瞻有序的调整。考虑到地方财政压力和社会保障收支平衡压力,财政政策在保持总体积极的情况下,要适当下调赤字率。优化地方专项债使用方式,有序调整税费减免措施,巩固财政政策可持续基础,同时避免出现政策悬崖。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的基础上,宜稳妥地从救助型向常态型转变。流动性供给总体上与潜在增长水平适应的名义GDP增速相匹配,避免宏观杠杆率过快上升。维持银行间市场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合理水平,保持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基本稳定。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三农、绿色发展、创新和十四五重大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压实机构自救责任、地方政府风险处置属地责任和金融监管责任,稳妥有效推进前期积累的风险逐步化解。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