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转型培塑湖南制造新优势
字号

一、立足优势:湖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三大特色成效

(一)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主阵地”

数字制造化重点领域按下“加速键”。2020年,湖南数字产业化增加值规模达到906亿元,在电子信息、软件以及新兴领域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十三五”时期,我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2020年增速更是高达16.4%,高出全国8.7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我省软件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21.9%,2020年同比增长53.9%;2021年上半年,我省12家省级大数据产业园的大数据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9%,全省重点调度的20家人工智能及传感器产业链企业核心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1%。

制造数字化实现“新跨越”。在全国率先推行中小企业“两上三化”行动计划,全省累计推动38.3万户中小企业“上云”、1.65万户中小企业“上平台”。2020年,全省大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居全国第9、中部第1,产业数字化增加值规模超过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上升至92.1%,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二)数字新基建加快推进,数字化平台成为制造业转型的“硬支撑”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国内首个电子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湖南分院、中国信通院湖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相继落户湖南;拥有3个全国30强工业互联网平台,三一的根云平台连续两年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方案入选2021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十。

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建成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长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获批。

5G规模化建设达到“新水平”。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4.5万个,实现14个地级市城区5G网络覆盖,5G建设支持力度进入全国前十。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建成长沙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和在建规模以上数据中心47家,其中超大型数据中心5个、大型数据中心7个。

(三)数字生态持续改善,政策支撑体系成为数字制造的“软环境”

“三化转型”政策体系为数字制造擘画蓝图。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湖南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能力提升计划(2018-2020年)》《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撑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印发《湖南省“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省工信厅发布《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软件、工业互联网APP、大数据、人工智能、5G应用创新等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形成较为完善的“三化转型”政策规划体系,从产业、技术、平台、生态等方面全方位部署了湖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要素配套”政策体系为数字制造保驾护航。印发《湖南省制造强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湖南省创新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10条措施》《湖南制造强省重点项目库建设与管理办法》《支持先进制造业供应链配套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从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健全了数字制造发展的配套体系。

二、直面劣势:湖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的三个薄弱环节

(一)数字产业综合实力与领先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2020年湖南数字产业化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3%,显著低于全国7.3%的水平,远低于北京、江苏、广东15%以上的水平,与天津、上海10%以上以及浙江、重庆、四川、山东、福建、湖北、陕西等5%-10%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数字产业化规模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

(二)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能力需持续提升

我省传统制造业有一定优势,但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深度和广度不足,赋能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平台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指数白皮书》(2020)显示,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方面,我省得分仅为27.05,位居全国第16位,仅为排名第一四川省(75.94)的35.6%。

(三)数字制造标准体系需加快制定

在数字化标准方面,浙江在2021年发布了《数字化改革术语定义》省级地方标准,并配套印发《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2021-2025年)》。我省尚未开展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导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缺乏相关标准引领。

三、审时度势:精心构建湖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四大体系

(一)构建产业基础体系,打造数字制造产业集聚区

拓展高能级“数字园区”空间。以建设“五好园区”为契机,制定《数字化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园区整体数字化转型。建设与推广智慧园区管理平台,着力打造“园区大脑”数据中枢,培育一批园区运营管理规范化、数字化的“智造工场”,提升园区数字化管理水平;探索开展“数字园区”试点,每年遴选发布一批园区数字化转型示范(试点)名单,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试点打造一批虚拟产业园,建设数字制造“虚拟总部”,进一步推动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

培育重量级“数字制造”集群。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实施300个数字化改造、200个网络化协同、100个智能化升级重点项目,积极创建省级数字制造产业集群示范基地,打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三大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形成一批“2/3”产业国家级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工业设计、工业软件、共享制造等省级示范数字虚拟产业集群。全力支持长沙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形成软件、信创、北斗应用、先进计算、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等“大智移云”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部署光电信息、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确保规模工业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持续提升全省制造业占比。

构建数量级“数字企业”矩阵。深入开展中小企业“两上三化”行动,分行业制定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产品目录,“一行一策”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普及应用。深入开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动,实施数字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库工作,建立覆盖“省—市(州)—县(市、区)”三级的数字制造企业储备库,吸引数字制造龙头企业在湘设立总部或第二总部,梯度培育一批具有带动力、竞争力的数字制造龙头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行业高成长企业,确保每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保持在全国中等以上水平。

(二)构建要素保障体系,打造数字制造要素引领区

实施“全球化数字人才战略”。编制完善紧缺数字人才需求目录,制定数字人才分布地图,推行“柔性引才”“以才引才”“大数据引才”,建立完善“靶向引才”机制,探索以离岸创新基地、联合实验室等为引才基地,着力引进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高端人才团队。加快创建“智能制造海归小镇”,加强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商业街建设,营造适宜国际人才居住和发展的“类海外”环境,打造高端制造人才聚集地,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湘从事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应用研究和开发活动。

设立“数字制造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数字制造投资基金,遴选一批行业知名、经验丰富的投资专家,成立专家委员会,构建涵盖工程机械、集成电路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投资项目库,出台有吸引力的税收优惠、财政扶持、资源开放、人才引进等激励机制,并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投资湖南优质数字制造项目,确保引导不少于1000亿元新增信贷资金流向制造业。

打造“数字技术攻坚创新重地”。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大战略性技术攻关计划,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主动对接国家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信创等重点领域布局,梳理数字制造关键技术攻关目录清单,大力发展“大智移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临门一脚”关键技术实现率先突破,前瞻布局6G未来网络、量子信息、空天科技等新技术,集中突破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

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分类推进制造领域数据开放共享,制定数据开放共享规则,建立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及时在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公布相关数据。推进制造数据交易,做大做强湖南大数据交易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据资源交易场所,在数字制造领域率先开展相关交易。加强数据立法,在制造业领域率先建立数据交易规则,完善数据交易的监管机制。

(三)构建标准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制造标准先行区

形成系统化的“标准方案”。成立省数字化改革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制定《湖南省数字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明确数字化改革标准化体系总体框架、分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相关保障举措,全面强化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保障以及监督评价,力争在数字制造领域制(修)订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组织开展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标准化成果,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制造“湖南标准”。

制定规范化的“标准框架”。制定包含基础共性标准、通用技术标准、数据要素标准、数字化工具标准、数字化企业标准、数字化供应链标准、服务与评价标准、安全标准、应用领域标准等数字制造标准框架,在术语定义、方法标准、编码标准等方面率先形成一批广域通用标准。

打造细分化的“湖南标准”。争取获批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试点,抢占标准制高点,提升行业标准话语权。探索开展一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培育一批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生产、组织、服务模式标准。在工程机械、汽车、食品、烟花爆竹、陶瓷、湘绣等重点传统产业领域开展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标准化试点示范,抢占细分行业标准制高点。

(四)构建新基建支撑体系,打造数字制造基础设施示范区

构筑高等级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快5G、IPv6、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规模化部署,支持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主要城市的网络建设,并向有条件的重点县镇延伸。力争到2025年,累计建成5G基站15万座,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超过70%。

布局高标准的“制造数据中心”。重点面向长株潭,统筹布局一批大规模、绿色节能、高效计算的新型数据中心;依托全省12个大数据产业园,打造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集聚区;加快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算力升级改造,推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支持数据中心联合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开展计算科学前沿探索、多种技术融合研究和未来设施建设试验。力争到2025年,全省数据中心总体承载能力达到80万架标准机架,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建设高水平的“数字制造实验室”。紧抓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机遇,加强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高校战略合作,依托岳麓山实验室,探索组建国家级数字制造实验室,开展数字制造装备、数字制造工艺、数字制造系统等研究,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人才等支撑。

筑牢高能级的“工业互联网体系”。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申报建设工作,加快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好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湖南分院、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湖南分中心和中国信通院湖南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100家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3-5家具有国内重大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