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以质取胜”应成为新常态下的大战略
字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1月24日在由中国经济时报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以速度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确立发展质量导向目标,“以质取胜”应当成为新常态下的大战略。他认为,今后一两年将是我国中高速增长的触底期、金融风险的集中释放化解期、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期。

房地产投资是经济增长“触底”的关键因素

刘世锦指出,近两年仍将是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近期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正表明了这一点。近年来曾出现的回升,主要是由于存货调整和预期改善,持续时间均不长。而中高速增长的“底”还没有探明,或者说,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未来还将有一个探底的过程。

对于实现由高速增长到中高速的增长,刘世锦认为,这取决于三只“靴子”的落地,三只“靴子”分别指基础设施投资、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出口增速这两只“靴子”已经落地,而第三只“靴子”——房地产投资,显得尤为重要。他说,只有这只“靴子”落地后,我国中高速增长的“底”或均衡点才可基本探明。

而房地产这只“靴子”又会如何落地?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是周期性波动,还是历史性拐点?对此,刘世锦给出了明确的观点:房地产已处在历史的拐点。而依据就是,70%以上的城镇居民住宅的历史需求峰值是1200万—1300万套,这个数字在2014年已经达到,达到之后就会呈现逐步走平、下行的态势。

未来房价的走势到底如何?刘世锦认为,人口的流动聚集与房价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全国来讲,房价整体会有一定幅度的回落,但房价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北京等地的房价降不下来,但目前很多地方也有一些“空城”。

房地产投资走势将是快速下降,还是在波动中回落?对此,刘世锦表示,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中国到底会是何种形态,目前仍需要关注。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房地产投资不到位,高投资、高增长就很难触底。他预计,高增长的触底并达到相应的均衡点至少需用一到两年的时间,且其中仍具有不确定性。他提醒,未来我们应注意用时间换空间,争取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

刘世锦认为,我国要尽快转入经济的“中高速稳定增长期”:即中高速增长的“底”已经探明;所达到的某一速度能够稳得住,且能够持续较长一个时期,比如5年或者更长时间。这需要立足长远,力争在不长时间内完成增长阶段的转换,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增长轨道或者状态。经济“新常态”不仅仅是增长速度的变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转变:一是要注重结构转变,即要以消费、服务业为主,让内需起更大作用;二是要注重增长动力,更多地依靠生产率提升和创新驱动;三是要注重发展目标,更多重视增长质量和效益,速度服从质量;四是要注重体制转型,有效政府加有效市场,数量扩张型转向创新引领型。他认为,“十三五”将是新常态形成并得以稳固的关键时期。

要确立发展质量导向目标和战略

刘世锦认为,今后一到两年将是中高速增长的触底期、金融风险的集中释放化解期、新旧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期。他表示,以速度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应确立发展质量导向目标,今后“以质取胜”应成为新常态下的大战略。

刘世锦指出,提高发展质量是“老生常谈”。当速度不能掩盖质量问题时,发展质量就走到了前台。以发展质量为导向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他总结出的“六可”质量指标包括: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

他说,速度指标优先,先定速度再定其他指标的做法应当改变。就速度论速度,当然是速度越高越好,但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速度指标应当成为因变量,以质量指标倒推增长速度。只有适应提高发展质量要求的才是合适的、好的速度。风险加大是当前速度过快的主要制约因素,当然过低也不利于发展质量。因此,不仅决策者,而且社会公众、投资者都需要转变观念。

刘世锦认为,在“六可”质量指标中,“企业可盈利”这一条很关键,也是其他几条的基础。他说,根据研究如果原有的高速盈利模式不变,当增长速度低于7%时,企业盈亏比(亏损额与盈利额之比)会超过40%。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企业可能出现亏损。因此,实现高速增长盈利模式向中速增长盈利模式的转换,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以钢铁行业为例,刘世锦谈到收缩中的再平衡与新盈利模式。钢铁行业近几年是中国典型的产能过剩行业,尽管2014年钢铁行业的盈利状况是最近几年最好的,但总体上仍很困难,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已经减产或直接关门。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企业却开始盈利了。他说,在经济放缓的过程下,有些企业要出局,有些要被合并,从而重新调整并达到一种新的盈利模式,这是现在各行各业都要面临的问题,而这也是新常态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如何认识刺激政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刘世锦认为,刺激政策是一个中性概念,不能将其负面化、妖魔化。当增速出现快速下滑苗头时,适度的刺激政策仍是必要的。他认为,当前我国出现的一定程度的通缩与成熟经济体所不同的是,其属于“非典型通缩”,或者说“结构性通缩”,对此,“降息降准”的作用有限,充其量起到短期内改善预期的作用,新增资金主要不会流向实体经济,而是进入股市。而财政政策则相对有效,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扩大终端需求,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当然,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提高投资的效率及精准度,不能让无效投资充斥其中。这对政府而言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能引出一些问题: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加剧已有的财政金融风险;延缓过剩产业调整进程等。因此,刺激政策的适时适度至为重要。

刘世锦认为,不应把改革和刺激对立起来,在经济增速下滑过快时,该刺激还是要刺激,但一定要明确,这种刺激是为了不让经济增速下滑过快,让转型比较平稳,但刺激改变不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大趋势,也不能够解决很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最后,刘世锦强调,要把短期问题与中长期问题分开。转型期推出刺激措施的目的是“托底”,防止严重偏离潜在增长率,损害增长质量,而非“推高”,重返高增长轨道。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01月26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