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清: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走好这十步
字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碳减排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即减煤、控油、增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实现“双碳”目标是大势所趋,能源转型发展同样是不可逆转的大势。未来,我国能源转型的总体趋势可以概括为:能源生产消费低碳化、智能化,能源供应多元化、多能互补一体化,分布式能源引领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成为行业共识。

两大趋势下,我国的能源产业如何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笔者仅谈一谈个人的十点思考。

完善我国能源产业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依然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需求还在增长。只有完善能源产业产供销体系建设,才能保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一要加快储气调峰能力建设。

随着天然气用气量的逐年增长,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而天然气涉及千家万户和工业企业等。从某些方面讲,目前天然气的稳定供应比石油还重要。但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底我国有效储气量超过160亿立方米,仅占天然气消费量的约5%,远低于世界12%~15%的平均水平。我国储气能力不足的短板依然突出,需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应急保供能力。一方面要加快地下储气库、LNG储罐等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研究探索优选规模整装高效气田作为调峰气田,即产能储备。这方面荷兰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其格罗宁根大型气田夏季压产,冬季全力生产,应急调峰作用十分显著,而且延长了气田开发寿命。

值得一提的是,从国际LNG价格来看,总的规律是到了冬季LNG价格就上涨。实施气田产能储备,既能提高我国天然气冬季调峰保供应急能力,也有利于我国冬季用气高峰时抑制进口LNG价格的过快上升。

二要优化完善电网安全运行。

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其间歇性、不稳定性、随机性给电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挑战。我们既要解决好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又要保障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因此急需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电网系统。

坚持节能优先,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图略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2.2倍、德国的2.8倍、日本的2.7倍、英国的3.68倍。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表明我国提高能效的空间、节能的潜力很大。

提高能效既是最清洁低碳的能源,也是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重要措施。“十四五”期间甚至“十五五”之后,都要认真贯彻节能优先战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加快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化产业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发展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与能源交叉融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既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也是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工程执行与技术部高级副总裁马祖印·伊斯梅尔在十一届国际石油技术大会(IPTC)上描述数字化对降本增效的作用说:“经过这轮周期,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当时在120美元/桶的油价下还亏损的项目,如今在60美元/桶的油价下还可以盈利。这其中数字化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数字化技术让项目成本降低、技术运用更加流畅娴熟,就好像将分散的点串接成流畅的线条一样,让整个施工清晰透明。”

推动气电产业和新能源融合发展

随着可再生电源在我国电网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急需提升灵活性电源的比例。考虑经济性和环境问题,鉴于气电运行灵活及调节性能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储能技术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为弥补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的不足,应积极推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融合协同发展。

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三个领域积极探讨天然气与可再生融合发展问题:一是多能互补项目,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三联供)与可再生能源的多能互补项目;二是在中东部及沿海电力消费负荷区,积极研究在“十四五”期间建设一些天然气的调峰电站;三是在风、光新能源基地和天然气生产重叠区以及靠近输气管道的大型新能源基地,积极探讨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发电协同发展外送问题。

加快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

综合能源服务目前是能源领域一种广泛的共识。传统城市能源规划是电力规划到电力用户,燃气规划到燃气用户,热力规划到热力用户。新型城市能源规划是为了解决电力、燃气、热力三网融合的问题。这个市场非常大,有专家估计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是一个万亿元规模的大市场。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采取什么模式,笔者归纳为以下四句话:

需求导向用户至上。要根据用户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来编制综合能源规划,最大程度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跨界融合协同发展。综合能源规划涉及电力、燃气、热力。由于过去电力、燃气、热力规划都是能源竖井,怎样实现横向联合将成为问题。应利用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共同开发综合能源市场。

合作模式因地制宜。综合能源市场很大,用户需求各不相同。应根据用户的需要,在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对应的合作模式。比如,有的项目可能是电力企业为主导,联合热力和燃气企业组成合资公司,有的项目可能是燃气企业牵头。也就是说合作模式应该根据市场情况,由不同企业牵头组成合资公司运行管理。

降低成本确保安全。综合能源产业要发展壮大,不但要提高整个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还必须把用户的用能成本降低下来,同时保障用户安全用能。

图略

大力推动中、东部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分布式能源靠近用户侧,减少了长距离输送,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2015-2018年这几年,分布式光伏发展比较快。“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也要求加快发展中、东部分布式能源。

打造天然气生态产业链

中国天然气的消费潜力是比较大的,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一方面是人均消费,二是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

2019年,中国天然气人均消费量约为217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为美国的8.1%,约为俄罗斯的6.4%。中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比较低。2019年,天然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占比约24.2%,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占比仅约8.1%。从数字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天然气消费的潜力。

天然气消费的增长与我国GDP增速成正相关,但天然气的消费增速与气价是负相关的。未来影响天然气消费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气价。以江苏为例。2015年11月20日,江苏天然气非居民门站价格大幅下调了0.7元/立方米,2016-2018年江苏省天然气年均消费增速超过20%,达到历史增速最高点,特别是天然气发电用气量有了大幅增加。但随着2019年气价大幅上涨,消费增速大幅下滑。

随着天然气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公平开放监管的深入推进,未来消费者话语权增大,气价将成为决定其是否消费天然气的关键因素。天然气各产业链必须降本增效,提高与替代燃料的竞争性,必须打造天然气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链,气价“过山车”式的波动极不利于天然气市场的开发。

世界天然气资源丰富,全球LNG供大于求有可能是长期且大概率的趋势。资源和市场互为依存,但更重要的是资源为王变为市场为王将是大趋势。中国要充分利用市场战略买家优势,统筹管道气和LNG资源进口,降低进口价格,开发市场,同时必须努力降低国内资源勘探开发、管输及配气成本。

继续深化油气电力市场化体制改革

油气行业改革应尽快解决“探而不采”的问题,不断盘活存量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推动探明未动用储量的开发和产能建设。严格区块强制性退出机制,通过竞争性出让,加大区块市场投放力度。

改革的目标是形成以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上游勘探开发体系,早日形成竞争性的勘探开发市场。通过竞争推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增加可采探明油气储量,实施低成本勘探开发战略。

美国的页岩气和页岩油革命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竞争。美国有众多的油公司,同时有众多的油气服务公司。不断通过竞争推动了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所以美国的页岩油气才有非常强的生命力。

我国电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要加快构建和完善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相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推动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和增量配电试点项目落地,深化电网主辅分离等。

高质量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国际合作

对不同国家需要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各国国情不同,需求也不相同。到“一带一路”国家从事能源合作,必须尊重各国的差异,努力探讨符合不同国家国情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战略规划机制的对接,加强政策标准规则的联通。

树立风险意识,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政策等风险挑战。企业开展能源合作项目时,必须要有风险意识。要认真研究所在国项目存在的风险,研究在项目合作中怎样规避风险。要做好项目评估论证,避免投资失误,提高项目的经济性。这样才能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打造出高质量“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项目的优秀实践案例。

笔者认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高质量发展应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原则、不同国家不同模式原则、企业主体国际惯例原则、互利共赢效益优先原则。

突破核心技术装备,加强能源行业监管

突破核心技术装备,是能源企业降本增效的一项重要措施。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的科技攻关,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确保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创新、领跑的转变。

加强能源行业监管,既是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能源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能源体系革命的重要举措;同时,加强能源监管,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关注热点、解决难点,推动行业改革政策落地,破除影响“双碳”目标实现的体制机制问题,促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https://mp.weixin.qq.com/s/ZWAFsWSKwHaOMIQAKqzbPg 发表时间:2021年7月9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