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如何正确汲取疫情教训
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让不少似是而非的言论借助汲取疫情教训流行开来。疫情究竟改变了什么?世界到底应汲取什么教训?疫情暴发后,污名化也流行开来,这在提示我们,似是而非的言论成为又一种病毒,损害的不是我们的肌体,而是思维,乃至灵魂。为此,必须纠正以下偏见:

一、都是全球化惹的祸?

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称,新冠肺炎疫情将是“全球化游戏规则改变者”。还有言论称,“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压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不是全球化惹的祸,而是提示全球化应该转型,从钱的全球化转向人的全球化。钱的全球化,即资本驱动的全球化,注重分配的逻辑,但存在容易产生贫富差距的弊端;人的全球化不存在“你赢我输”,也不再是“双赢”,而是“全赢”或“全输”:人类彻底战胜病毒,否则被病毒击垮,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资本全球化,有钱的人更关注;人的全球化,所有人都关注。公共卫生变量今后会和气候变化一样,纳入人类“生产—生活—思维”的常量,深刻影响全球化逻辑。

更进一步说,全球化有不同阶段:共赢阶段——资本全球化,共业阶段——人的全球化,共生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阶段——共产主义。

二、都是全球供应链依赖中国的危险?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成品出口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为1/3,远高于中国在多数消费领域的份额。这些产品现在占中国出口的近2/3。西方不少政要感慨,在药品和必需品上依赖中国风险太大,甚至宣称地缘冲突有多种实现路径,围绕供应链产生的冲突将是新的表现形式。

疫情短期内让全球供应链遭受挫折,但并未扭转全球化方向。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或许会让企业加速分散供应链,以减轻对中国的依赖。然而,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轻易取代中国。瑞士《新苏黎世报》评论指出,尽管在疫情之下许多行业的供应链濒临断裂,但是欧美企业依然不可能借此与中国脱钩。当然,即便不能“去中国化”,全球供应链布局的调整——避免过长、过于集中,强调多元、韧性、备胎,是我们应密切关注的。

三、都是人造的孽?

武汉病毒实验室制造了新冠病毒?这竟然成为西方反华势力逼中国“庚子赔款”的借口。现有科学证据已表明,新冠病毒是人为操作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的口水仗暴露了美国对中国严重不信任,也暴露出西方一些人的种族歧视,“黄祸论”、“东亚病夫论”的出笼就是佐证。其实,新冠肺炎疫情是与全球气候变化、生活现代化密切相关,人类应从疫情中汲取的正确教训是:开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之中。

四、都是文化差异?

经历长时间纠结,奥地利4月1日终于强制戴口罩,以前谁戴口罩罚款150欧元。这给东西方口罩文化争议开始画上句号,转化为体制—治理模式之争。

西方人不想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欧洲人的“三漫”(散漫、浪漫、傲慢)问题很难令他们做到团结应对疫情。东亚三国(中日韩)应对疫情成为世界羡慕对象,凸显东方文化在危机重重背景下如何在利己—利他、个体—集体、自由—秩序间把握好度、保持好平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潘岳撰文比较中西方文明根性时指出,当今时代,最大的矛盾是“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这恰是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对自由优先与秩序优先的分歧,不应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碍,反而应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发展进入爆炸式创新的前夜,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由带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危机频繁暴发,也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秩序的宝贵。对于自由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秩序,以防止瓦解;对于秩序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自由,以激发创新。问题不是在自由和秩序中二选一,而是在哪个环节加强自由,在哪个环节加强秩序。超越东西、南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文化,是疫情带来的应有启示。

五、都是大变革的铁律?

基辛格和赫拉利都认为,危机及其应对举措将改变未来数年的世界,甚至永久地重塑世界秩序。然而,疫情不会自动引发变革。历史的转折点并不仅是危机的结果,而是革命者利用危机的结果。在当前的疫情危机下,除非那些致力于推动社会更加公正平等的改革派吸取历史教训推进改革,否则会再次出现无法抓住机遇处理好危机的问题。

从中外历史看,大疫往往是文明兴衰的加速器;全球化时代,大疫也是人类文明创新的催化剂。

六、都是世卫组织的责任?

美国疫情严重,特朗普当局不断甩锅,竟赖在世界卫生组织头上,指责其偏袒中国,甚至给其断粮,宣布退出世卫组织,遭到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国内有识之士的一致谴责。与此相反,中国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工作,在原先捐款2000万美元基础上又捐款3000万美元,帮助国际社会抗疫。

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揭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赤字,并催促国际公共卫生应急、预警、能力建设、培训、公共卫生援助的国际合作,尤其现在就要着手准备协助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专业知识、医护人员都十分匮乏的低收入国家,强化政府间、区域间、国际组织间的协调。我们迎来疫情防控常态化、人的全球化,世卫组织今后将被置于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一样重要的位置看待。改革世卫组织,增强其权威性、高效性,是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内容。目前世界公共卫生的缺口非常大,设立一个像亚投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全球公共卫生的基金,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机制、平台建设刻不容缓。联合国将创建全球冠状病毒基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支持全球范围内冠状病毒患者的治疗。该基金的目的是协助卫生系统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应对疫情危机及其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

七、群体免疫足以应对?

美英的群体免疫,让它们成为疫情震中,惹来一片嘲笑,也造成第二波的恐惧。英国、瑞典、美国等新教国家以为疫情是可以通过大多数人感染病毒以获得群体免疫力来应对的,就像市场一样能起作用。没想到现在是非常时期需非常之策,需政府力量强制防疫抗疫。所以这种西方模式过于强调资本主义、个人主义,推崇小政府—大社会模式,代价巨大。金融危机如此,疫情亦然。

群体免疫带来反思,从小集体到大集体,最大的集体当属于地球家园。病毒不分国界,只有世界同时消灭之,抗疫才算成功。全人类免于恐惧,我们才能免于恐惧。因此,真正的群体免疫应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八、疫苗能否承载希望?

全球疫情仍在不断蔓延,世人只好将希望寄托在疫苗身上。只有出现应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我们才能安全。一个由全球120多名科学家、医生、资助者和生产商组成的专家组发表公开宣言,承诺在世界卫生组织协调下,共同努力加快新冠疫苗的研发。宣言说:“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已在进行的、前所未有的全球协作、合作和数据共享。我们相信这些努力将有助于减少效率低下和重复劳动问题。我们将不懈努力,提高在不久之后向所有人提供一种或多种安全有效疫苗的可能性。”

这表明,超越意识形态建立全球开放的科学体系,推动人类文明创新,乃时代呼唤。伴随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同时如火如荼地进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制高点的争夺加剧。创新能力与创新模式竞争,成为未来大国竞争的重要内容。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时间:2020年7月22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