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浙江,扎实推动我省共同富裕的若干思路建议
字号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范例。福建应对标浙江等先进省份,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以高水平实践打造共同富裕的福建样本。

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对福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重大意义

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成效,归根结底要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的品质有没有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以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水平共同富裕,以高水平共同富裕为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共同富裕也是福建履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这一特殊历史使命的应有之义。当前,福建经济总量已与台湾相当,但居民收入不到台湾一半,特别是在涉及民生的一些领域距离实现全面超越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助于福建进一步展示高质量发展成效,进一步全面缩小与台湾差距,进一步发挥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功能,为促进祖国统一发挥更大作用。

福建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探索,有条件、有基础在推动共同富裕上实现更大突破。一是人民生活比较富裕。2020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4.39万亿元、居全国第7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居全国第4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02元、居全国第7位。二是发展比较平衡。202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26、低于全国的2.56、居全国第9位,最高最低地市居民收入倍差为2.03,优于GDP居全国前三的广东(2.97)、江苏(2.37)、及山东(2.17)。三是社会民生事业改革成效比较突出。先后涌现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明医改等独具福建特色的改革,形成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南平经验”、水土流失治理保护生态的“长汀经验”。在全国率先推行全省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开展农村保险试点,率先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率先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障等。一系列改革为新时期推动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福建对标浙江存在一定差距,需迎头赶上

共同富裕示范区之所以在浙江,源自浙江的三“高”,即高质量的发展、高水平的均衡、高标准的均等。通过与浙江进行比较,找出福建的短板,可以为共同富裕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从比较结果看,福建与浙江共同富裕程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7个“不够”上:

1.经济总量不够大。浙江在全国率先推进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发展,创造了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GDP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四,福建经济总量仅有浙江的70%,差距明显。

2.产业结构不够优。2020年福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12.8%,比浙江低2.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25.6%,比浙江低7.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47.5%,比浙江低8.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个百分点。

3.城市实力不够强。与浙江相比,福建城市发展呈现头部不尖、颈部不壮的特点。两省均有2个万亿元的中心城市,但浙江排名前两位的杭州和宁波经济总量分别是福建前两位城市泉州和福州的1.6倍和1.2倍;位列全国前50名、万亿元以下的城市,浙江有5个,福建仅有2个(见下表中的阴影部分),中游支撑力量明显不足。

zmbg01jpg.jpg

4.民营经济不够发达。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发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以96家企业入围再次位列数量榜首,福建只有21家企业。2020年两省的百强民企中,浙江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高达43897亿元,远远高于福建百强民营企业的16383亿元。浙江入围百强民营企业榜单的门槛为119亿元,而福建的上榜门槛仅为18亿元。

5.居民收入不够高。浙江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年和36年居各省(区)之首,福建的居民收入只有浙江的七成,而且未能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增长。2020年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比2013年提升3.68个百分点,而福建不增反降了1.79个百分点。从就业群体看,两省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是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2019年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浙江为9.97万元,大幅高于福建省的8.18万元。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福建为11.12万元,不仅低于浙江的14.45万元,也低于广东13.43万元,江苏的13.20万元。

gtfyt2.jpg

6.地区之间不够平衡。均衡性好是浙江发展最大亮点。浙江最高最低地市居民收入倍差为1.67,比福建低了0.36,比全国低了0.89;所辖11个地级市居民收入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2189元),是全国唯一;超过一半地区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而福建所辖91区中只有3个地市居民收入在全国平均线以上,2/3地区居民收入在全省平均线以下,说明福建区域之间实力悬殊,主要依靠少数区域拉动总体水平的提升。

gtfyt3.jpg

7.农村发展不够快。浙江城乡差距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96,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福建农村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居民非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2019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44.57元,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7元,为浙江的40.4%。浙江主要依靠农村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要素改革,通过确权为“赋权”“活权”奠定基础,使得租金、分红成为农民主要的财产收入。二是农村就业机会较少。2019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949.31元,不到浙江一半。而浙江主要通过发达的县域经济,形成一批强县和特色镇,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充分就业。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不足。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福建农村公共服务已有了较大改观,但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仍然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

三、盯紧重点、靶向施策,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福建推动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分阶段扎实推进。既要着眼长远,制定中长期规划,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进程中始终把握和遵循;也要立足发展阶段,明确短期目标和任务,不断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根据以上闽浙两省对比情况,福建现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应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瞄准三大差距中的突出短板和具体问题,着力改革创新、深度发力,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上先行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找准特色、发挥优势,分梯次推进,逐步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

(一)开展区域试点,发挥示范作用

福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虽然总体逊于浙江,但省内一些地区具备相对优势,条件相对成熟,可作为试点区域,先行摸索探寻适合省情的共同富裕之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措施,为全省推进提供经验和借鉴。

可考虑选取泉州作为试点,先行示范。主要是:1.泉州整体实力强劲,发展基础较好。泉州经济总量连续22年居全省首位,在全国城市GDP排行榜中列第18位,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第15位。2.泉州百姓生活水平较高,城乡差距较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6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59元,城乡收入比2.17,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泉州改革创新意识较强,文化底蕴深厚。泉州人爱拼敢闯,民营经济全省发展最好,诞生了著名的“晋江经验”。泉州是著名侨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确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根据泉州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泉州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行先试:一是率先探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优势,加快科技创新超越,抓新经济拓展、老产业链提升,打响“泉州造”品牌,建设全球集采中心和双循环战略支点城市,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畅通经济良性循环。二是率先在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积极进展。健全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三是率先在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以“晋江经验”为引领,深化民营经济、财税金融、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完善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扩中”、全面“提低”,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四是率先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充分挖掘泉州文化优势,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强市,实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团结互助友爱蔚然成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提升经济实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分好“蛋糕”,首先要做大“蛋糕”。当前我省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要通过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壮大、核心城市带动等,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一是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就是富民经济,是社会财富和就业岗位的主要源泉。福建要创新发展“晋江经验”,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与国家、省级实现“四级四同”,推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惠企政策进百园入万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扶持,支持民营企业以科研项目投入、后补助投入等方式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推动更多民营企业占领“微笑曲线”两端。进一步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政策,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补短板领域建设,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民企创造更大发展空间。加大对民企的金融支持,坚决消除金融服务民企的隐形壁垒,充分调动信贷、债券、股权、理财、信托、保险等各类金融资源,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建立联合授信机制,腾出更多资金支持民营企业。

二是以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数字福建”建设优势,打造若干超千亿元规模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创新企业,创造更多高端就业岗位,扩大高净值人群。深化数字技术在产业推广中的应用,推进数据赋能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拓展5G工业应用场景,全面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形成以数字工业、数字医疗、数字金融、数字政务、数字创意、数字消费等新产业、新业态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是加快都市圈建设。以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为契机,加快推动厦漳泉都市圈建设步伐,着力发挥福州、厦门龙头城市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市间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构建厦漳泉和福莆宁两大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推进福州和厦门地铁向周边城镇延伸,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推进优质公共资源普惠共享,探索福州、厦门名校名医院在都市圈内建立分校分院,推进公积金的异地转移接续、互认互贷,加快社会保障接轨衔接。加快推进现代物流、批发零售、金融服务、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和总部经济,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

(三)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城乡共富,重点在乡村,关键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以更大力度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力争在农村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上有新的突破,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活力。

一是盘活存量用地。通过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抵押、自愿有偿退出、有偿使用等途径,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学习借鉴广州经验,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碎片化土地置换、整合和整理开发,统一招商。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探索建立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或低效的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机制,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为农村产业发展腾挪出新的发展资源和空间。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企业等培育发展。探索建立集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等生产性服务。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并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全程化服务,形成一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基地,提高产业整体规模效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三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福州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破除制度弊端、补齐政策短板,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并在全省复制推广。推进市县城乡国土空间规划全域覆盖、全要素管控。完善城乡统筹规划制度和多元投入机制,推动城乡路网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垃圾污水处理一体化体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四)补齐民生短板,兜住基本民生“网底”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要把补齐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以及城市的薄弱环节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弱有所扶”的大救助模式,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精准防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要“重精准”,继续完善返贫监测预警机制,把已脱贫但不够稳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收入略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边缘户确定为监测对象,分户造册、单列管理,强化帮扶、防止返贫。要“抓重点”,在去年福州市、三明市等26县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试点,尤其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大病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在生活、医疗、住房、急难救助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农村贫困地区儿童而言,高质量的早期关爱与启蒙教育,对于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具有积极作用。从整体看,我省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原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短板明显。要重点针对我省部分农村地处偏远,学前儿童比较少,设置园点难度比较大等特点,加快构建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可以率先在福建23个原扶贫重点县进行试点,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将省级新增教育经费适当向原贫困地区农村倾斜;按照保基本、促公平的原则,1个行政村布局1所幼儿园,在有条件的乡镇(或行政村)中心园实行寄宿全托机制,确保幼儿入园“应入可入”,逐步构建起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加快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共同富裕,全民健康是重要基础,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医疗资源均衡化的“重心”。要大力总结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上做好文章。扩大医疗资源供给,根据人口分布,科学规划布局医疗资源,加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编制、项目等动态管理,在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等方面,尽快缩小与国家差距。积极推进县域能力提升,重点建设好胸痛、卒中、创伤、呼吸等4大救治中心。科学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努力实现远程医疗覆盖至全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心村卫生室。推进医防融合服务,将疾控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纳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形成上下贯通、医防融合的防病体系。

四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共同富裕绕不开“房子”问题。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是解决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途径,更是让城市居民共享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规范发展现有的公租房制度,强化对困难家庭、农民工、环卫、公交等行业困难群体的精准保障。推进福州、厦门政策性租赁住房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政策性租赁住房规范标准和运行机制。加快培育发展全省长租房市场,建立健全区域性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允许租房常住人口在公共户口落户,探索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让人人都“安居”,真真切切共享发展成果。

(五)完善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体系,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每个人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舞台,要分类推进农民工、大学生、蓝领工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政策。

一是对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就业容量较大的平台的支持力度,依据从业人员就业时间或劳动收入情况给予稳岗返还、培训补贴与学习认证。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险缴费方式,并适当降低费率,鼓励用工平台与保险公司创新商业保险缴纳方式,如按单缴纳意外险、重疾险、商业医疗险等。完善劳动工时、劳动定额、最低工资等劳动标准体系,更好维护劳动者权益。

二是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新领域新渠道。在公共卫生、社区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依托社区、医院、高校、科研机构等基层机构,设置更多的流行病调查员、社群健康助理员、防疫志愿者、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评估师等公共岗位。支持毕业生创业,对毕业生开网店给予流量扶持,并组织企业管家团队帮助入驻大学生店铺获取订单。

三是加快培育蓝领工人队伍。进一步提高蓝领技术工人待遇,对技术上有重大发明的技术工人,给予“特事特奖”,在新市民积分管理服务政策中,单列蓝领技术工人积分,享受相当的引进人才待遇。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职业技术教育,整合税收、人事、用地、收费等支持政策,公布社会力量办学 “负面清单”,建立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教集团或联盟,打造培育蓝领技术工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精准性和匹配度,针对制造业和家政服务业的“招工难”工种,用“劳务培训券”办法鼓励广大农民在当地就近参加技能培训,实现“农民点单政府买单”,并探索依托社会保障卡定向发放“电子培训券”。

(六)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是共同富裕的亮丽底色,是福建人民最具“幸福感”的民生福祉。要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千方百计保护好、规划好、利用好、提升好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持续推动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让高颜值、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强化制度创新,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司法保护、全流域生态补偿、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福林贷”林业金融创新等改革举措,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做好“减法”,努力降低传统优势产业的土地、能源、水消耗强度,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能效、物耗监管。做好“加法”,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石墨烯等新兴产业和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引擎。

二是建设城乡宜居生活环境。奖罚并重推进垃圾分类,加快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加强源头减量治理。探索建设“公园城市”,科学布局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持续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结合,建设具有福建特色的“绿盈乡村”。全面改善农村饮用水、宽带、物流配送等条件,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

三是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力推广木兰溪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等经验,持续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工程,系统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重点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重污染天气和黑臭水体问题。聚焦纺织、鞋服、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努力降低能耗。制定碳排放提前达峰行动方案,推动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建设。

(七)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共同富裕,既要用均衡与发展做好“富”之文章,也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裕”之要义上,不断拓展其内涵。福建文化灿烂、人文荟萃,要将殷实的精神家底传承好,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文化与经济交相辉映,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共同铸就八闽百姓永恒的精神家园。

一是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是共同富裕的文化内涵。福建作为民营经济最早的发轫之地,可以探索在民营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比如泉州、福州、厦门等地设立履行社会责任先进企业奖,在企业项目申报、资源配置、融资协调、土地规划、评先树优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激发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探索捐赠知识产权收益、技术、股权、有价证券等新型捐赠方式,鼓励设立慈善信托。探索在社区设立“慈善超市”,引导公众积极捐赠家庭闲置物品。落实企业和个人向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全省形成“向上向善、关爱社会”的责任共识。

二是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精神文明素养的提升,是共同富裕的文化源头。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布局建设,努力让文明创建向全域文明拓展,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对接群众需求,将志愿服务和宣传宣讲精准结合,持续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常态化开展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团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服务社区评选活动,激活共享全省各行各业文明实践社会资源,创造社会公众协力共行的动力,实现人的自主与精神富足。

三是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构建高质量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是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石。要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共建共享”原则,提升城乡文明实践文化服务功能,高标准建好图书室、数字电影放映点,建好用好文化体育场所设施,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盘活道德讲堂、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学校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增加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把群众的“需”与政府的“送”匹配起来,真正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获得感”。探索公共文化“互联网+”建设,重点打造“福建公共文化云”,推广一站式服务,建设全域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