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刘峥: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步入新阶段
字号

2018年以来,继C端互联网大潮之后,B端产业互联网成为行业热词。大型互联网公司纷纷加速B端转型,与实体经济各行业自发的互联网转型合流,成为助推实体经济产业升级的一股新力量,推动工业互联网时代加速到来。在此过程中,产业链的科技化、数字化程度显著提升,不断增厚“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数据维度,促使供应链金融创新加速步入新阶段。笔者将在梳理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演进逻辑的基础上,以苏宁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为例,介绍科技驱动下供应链金融行业创新的新探索、新进展,以期为金融机构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借鉴。

科技赋能供应链

我们常说金融与实体经济是根与叶的关系,供应链金融与供应链也是如此。供应链金融依托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产品创新,供应链本身的发展程度则决定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边界与空间。

21世纪前10年是国内供应链金融从零起步阶段。这个阶段,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基于业已成熟的产业链进行产品创新,于2012年前后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产品创新,以核心企业的信用让渡为基本出发点,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差,占用核心企业授信额度为中小企业授信,把中小企业融资这一相对高风险业务转变为大企业授信这一低风险业务。

在这一阶段,基于核心企业应收账款的金融产品创新是最成熟的模式。与此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开始拓展基于存货质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核心企业信用走向质押物信用,进一步拓宽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范围。但是,受限于当时的物流、仓储等配套机制,这类产品创新无法完全规避“一女多嫁”的重复质押问题、质押物的安全保管问题、仓单的真实性问题等,一旦大范围普及开来,就容易出现集中性风险问题。2012年前后,钢贸、铁矿石融资领域大量出现风险便是典型标志,根本原因仍在于,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创新越过了供应链自身发展所允许的边界,出现了过度创新和脱实向虚的现象。

2012年之后,传统上基于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质押的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创新陷入短暂停滞,但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供应链自身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为供应链金融拓展出新的空间。

广义的供应链,不仅包括供应商和制造商,还包括物流、仓储、零售商甚至顾客,如供应链专家苏尼尔·乔普拉就认为,直接或间接履行顾客需求的各方都属于供应链的范畴。在广义供应链的范畴下,变革率先发生在零售环节,B2C、B2B电商平台借助互联网崛起,驱动供应链金融创新步入2.0阶段。相比传统产业链,电商平台从销售环节切入,开辟出以销售大数据为依托的供应链金融新模式,销售数据替代应收账款成为信用审核依据,大数据风控崭露头角,大大拓宽供应链金融的边界。

与此同时,生产制造环节的供应链变革也在悄然推进中。随着工业品全面步入过剩时代,企业间竞争加剧,通过供应链管理努力降成本成为重要的突围之路,供应链管理开始大行其道,带动产业自身加速信息化转型。2018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正式收录供应链服务,将其界定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控制和优化,将单一分散的订单管理、采购执行、报关退税、物流管理、资金融通、数据管理、贸易商务、结算等进行一体化整合的服务,这标志着供应链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打开新的空间。

物联网激活“物”的活力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供应链本身可衡量、可分析,全面增厚传统供应链的“物流、商流、信息流”等数据价值,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打开空间。

2009年,艾什顿在《RFID期刊》撰文指出,物联网将把以人为基础的数据输入改变为以人和机器为共同基础的数据输入。借助信息传感设备,物联网可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管和管理。如麦肯锡在一篇报告中所说,“物理世界本身正成为一种信息系统……这些网络生产了大量流向计算机的可供分析的数据。当物体既能感知环境又能进行交流时,它们就成为理解复杂性并对其快速反应的工具。”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金融机构解决传统存货质押业务面临的一些难题提供了新的出路。

以苏宁银行“货易融”为例,通过运用物联网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打造“控货”核心能力,能有效缓解传统动产质押业务中面临的诸如重复融资、押品无法有效监控以及单据造假等风险,从而实现以供应链上下游真实贸易行为中产生的多种库存商品为质押,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具体流程见图1略)。

融资意向确立后,借款人将货物发送至苏宁银行指定仓库转化为质押物,入库过程由摄像头全程录像,指定仓位由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控,借助机器视觉、GPS、3D激光扫描、RFID、物联网产品电子代码、条形码、电子围栏、重力传感器、图形计算、边缘计算等感知技术实现对动产的位置、温度、体积、重量、移动、操作人员等状态的自动监控,可及时对未经授权行为发出预警,规避仓储机构道德风险。同时,通过区块链将信息传输到货E融系统,实现货物的进出库数据与仓储机构实时同步,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在动态估值、动态监管的要求下,确保融资效率和货物的周转效率。对于贷后押品处置,通过与苏宁易购等主流电商平台保持密切联动,打通货物处置渠道。

目前,苏宁银行的货易融业务不仅支持钢铁、有色金属、汽车、能源等传统货押行业,通过与苏宁易购电商平台的系统对接,还可有效覆盖家用电器、数码/3C、家装建材、日化快消等行业,“见货即贷、随借随还”,大大拓宽了货押业务的辐射范围。

通过与电商平台的合作,货易融业务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额度灵活,小到十几万元,大到几亿元,能充分满足客户融资需求,有效缓解存货带来的资金占用问题;二是在线核库,通过系统对接和金融科技运用,实现货物的在线核库和巡库,对优质客户、合格押品可实现见货即贷;三是在线质押,企业通过货E融平台,在线实时掌握库存货物情况,线上发起质押申请;四是在线放款,在资料、手续齐全的情况下,最快可以10分钟放款;五是在线赎货,可以打款赎货,也可以货换货,灵活方便;六是在线还款,线上操作,无需多次往返银行,不需要纸质文件交互。

截至2020年2月,包括货易融业务在内,苏宁银行已累计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超过300亿元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支持,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区块链重塑信任

物联网从信息层面促使了“物”的觉醒,而区块链则从信任层面缓解了“确权”难题。之所以要对应收账款确权,根本上是要一个“交易真实性证明”。交易自带资金闭环,只要背景真实,自偿性就能发挥作用,还本付息就有保证。但在真实环境中,造假和欺诈问题很难杜绝,虽然有很多手段可以进行真实性审核,但通常伴随着较高的操作成本,以至于很多时候,供应链金融还是要回归企业主体信用层面,难以仅靠贸易本身自证信用,限制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边界。

比如,当核心企业不愿意及时对应收账款确权时,供应商难以通过保理等业务形式向银行进行融资;核心企业信用很难继续向下传导,二、三级以后的远端供应商很难依托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在银行申请融资;核心企业通过商业承兑汇票形式进行支付的,供应商无法自由拆分票据以“票据池”等方式实现“大票换小票”,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和交易成本。

当供应链引入区块链,类似于在一个真实交易环境中叠加一个基于区块链的虚拟系统,两个系统同步反映交易历史。基于区块链的虚拟系统无法随意删改,与现实场景中的真实交易平行推进,大大缓解了多方参与带来的“陌生人”信任问题,使得供应链金融不仅可摆脱对核心企业确权的依赖,还能“穿透”多层交易结构,将信用赋予远端供应商和经销商。

以苏宁银行为例。通过区块链应收账款流转平台,银行将基于业务凭证的真实贸易背景及债权债务关系以电子凭证的方式上链,确保信息不可篡改,并使业务凭证获得随意拆分、跨级流转的特性,把核心企业的信用渗透至全产业链中,既解决了产业链企业的碎片化融资需求,还为远端供应商打开应收账款融资的大门。

此外,将区块链引入供应链,还能显著降低金融机构操作成本,继而为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创造空间。区块链属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天然具有跨组织协调功能,而区块链自身的时间戳、加密等机制,又容易让各方就链上信息的真实性达成共识,所以,区块链天然可以增强跨组织节点之间的信任,与供应链金融具有内在适配性。

而区块链与物联网的结合,既增厚了数据维度,又解决了数据真实性问题,还能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土壤,将供应链金融创新推向新的阶段。

相比个人用户,企业用户数据维度少、样本量低,让“吃”数据的人工智能无从施展,不论广度还是深度,人工智能在公司金融领域的渗透都无法与零售金融相提并论。不过,随着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引入产业链,工业自身加速互联网化转型,供应链在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进化前景大有可期,基于人工智能的供应链金融创新也值得我们憧憬。

前景展望

2014年3月,结合2500多名技术专家的意见,皮尤研究中心发布报告《2025年的数字化生活》(DigitalLifein2025),勾勒2025年的生活情境,大部分专家认为,“物联网将带来依托智能传感器、摄像头、软件、数据库和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形成的全球化、浸入式、无形的、环绕的网络互联的计算环境。我们将会在这种环境中对物体进行大范围的标签化处理,捕捉曾经逃脱于我们的感觉之外的数据。”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创造它。时间已步入2020年,5G时代正加速走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也加速到来,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界限逐渐模糊,供应链的进化步入新阶段,供应链金融已进入创新求变的拐点。对金融机构而言,拥抱科技,就是拥抱供应链金融的未来。

来源:微信号:中国金融杂志,https://mp.weixin.qq.com/s/5CdFAQi56LyX2BCL3DoHhg 发表时间:2020年9月23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