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成: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合作的思路(上)
字号

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以下简称四省交界区域)包括山西的长治、晋城,河北的邯郸、邢台,河南的安阳、濮阳,山东的聊城、菏泽,共8个地级市,总面积8.02万平方千米,占晋冀鲁豫四省面积的11.8%,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省际交界区域的基本特征是,区位的边缘性所导致的经济的欠发达性,区域经济分割现象明显,经济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冲突性。该区域人口密集,既是省际交界区域,也是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发展区。加强区域合作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快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合作与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拓展区域合作领域、丰富区域合作形式、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构筑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配置经济要素、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

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距离各省会城市比较远,由于受省会城市辐射较远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同构性较强,中心城市发育不足,城镇化水平偏低。2018年四省交界区域总人口4633.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8881.6亿元,分别占晋冀鲁豫四省的15.0%和10.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4%,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8.8∶48.2∶43.0。

(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占四省的比重有所下降

2010~2018年,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人口由4478.9万人增加到4633.8万人,占四省的比重由15.1%下降到15.0%;地区生产总值由10164.8亿元增加到18881.6亿元,占四省的比重由11.0%下降到10.6%。2018年交界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750元,从四省内部看,只有长治、晋城高于所在省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其余6个市均低于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二)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具有一定的同构性

2010~2018年,四省交界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由12.6∶58.2∶29.2调整为8.8∶48.2∶4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2.6%下降到8.8%,这与全国发展趋势是一致的;2012年以来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较快,6年提高了11.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97个百分点。这并不意味着2012年以来四省交界区域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而是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导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这与全国同类地区的情况是一致的。

“十三五”时期,四省交界区域多数地区第二产业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特色食品为主,第三产业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健康养老为主,支柱产业表现出一定的同构性。

(三)城镇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市规模较小

2018年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4%,除晋城之外,其余7个市的城镇化率均低于所在省的城镇化率,说明交界区域城镇化率整体偏低。从城市建成区人口看,交界区域共有15个城市,2017年建成区超过100万人的大城市只有邯郸,建成区人口200.47万人,为Ⅱ型大城市;长治、邢台、聊城、菏泽、安阳、濮阳6个城市,建成区人口介于50万~100万人之间,属于中等城市;晋城、武安、临清、林州4个城市,建成区人口介于20万~50万人之间,属于Ⅰ型小城市;潞城、高平、南宫、沙河4个城市,建成区人口少于20万人,属于Ⅱ型小城市。

(四)区域整体环境状况较差

受产业结构和空气扩散条件限制,晋冀鲁豫交界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差。2018年,只有长治的空气优良天数超过200天,其余7个城市均在200天以下,最少的邢台只有160天,仅占全年的43.8%;重污染天气晋城为26天、邢台为32天、邯郸为25天;四省交界区域8个城市PM2.5浓度介于54~74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54.3%~111.4%。2018年7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对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环境空气质量考核,2018年四省交界区域的邢台居第167位、邯郸和安阳均居第164位、晋城居第160位。从2019年12月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城市空气质量》对169个重点城市进行空气质量管理综合评估和排序看,四省交界区域各城市对于空气质量的管理是比较重视的。

与空气环境质量相比,四省交界区域河流上游的长治、晋城水质较好,中游的邢台、邯郸次之,而河流下游的安阳、聊城、菏泽水质最差。2018年长治河流地表水17个国省级考核断面中达Ⅰ~Ⅲ类水质断面15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88.2%;Ⅳ类水质断面2个,占11.8%;无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2018年晋城河流地表水9个国省级考核断面中,水质为优的断面5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55.6%;水质为良的断面2个,占22.2%;水质为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断面各1个,均分别占监测断面总数的11.1%。2018年安阳地表水20个市控责任目标断面综合达标率为65.7%。2018年邯郸市河流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留垒河、卫河、东风渠、洺河、滏阳河、漳河。2018年邢台市按污染程度从重到轻排序依次是牛尾河、汪洋沟、滏阳新河、洨河、滏阳河、西沙河、小黄河、滏东排河、老漳河、卫运河、清凉江、七里河、午河、朱庄水库上游、临城水库上游。2017年聊城市徒骇河出境断面前油坊、卫运河出境断面油坊桥、马颊河出境断面董姑桥均为Ⅴ类水质。

二、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合作现状

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同属于中原经济区,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中原经济协作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是中原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合作组织,1985年9月由邯郸市和新乡市首先发起成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合作,中原经济协作区的规模逐渐壮大,成员也越来越多。目前,中原经济协作区由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的13个地(县)级市组成,是一个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本研究报告所涉及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均在中原经济协作区范围内。近年来,四省交界区域以中原经济协作区为纽带,抓住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机遇,在完善路网布局、商贸物流、旅游、水利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共同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四省交界区域既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但也是近年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覆盖的区域。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合作。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粤桂、湘赣、川渝等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城市间交流合作,建立健全跨省城市政府间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省际会商机制。”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2012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把四省交界区域全部纳入了中原经济区范围。四省交界区域各市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开放领域和空间,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充分发挥了在区域合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连接东南西北的纽带作用。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这种背景下,2016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其中,晋城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发展区,交界区域其他七市为联动辐射区。之后,山西、河北、山东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实施意见),河南则出台了《河南省建设中原城市群实施方案》,四省交界区域八市全面加入到中原城市群建设之中。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四省交界区域的邢台和邯郸是京津冀的重要组成部分,邢台提出立足京津冀三地创新功能定位,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吸引京津创新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基地、技术市场、转化基金、创新联盟共建共享,为建设创新邢台提供有力支撑。邯郸提出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建设京津先进制造业转移承接地、食品工业扩能首选地、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合作优选地和旅游目的地,打造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长治和晋城提出努力推动与京津冀合作共进。聊城提出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要素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建设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生态屏障和养生度假基地,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试验区。菏泽提出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的合作空间,承接好产业转移。安阳提出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养老功能区、文化融合创新示范区,京津冀产业转移、现代物流、科技成果转化、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通用航空综合服务基地。濮阳提出充分利用与京津冀地区产业互补、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优势,加快推进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积极争取与天津石油化工、新材料企业和北京中关村服务业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争取一批项目落地。

(二)联合改善交通设施,构建区域联系纽带

近年来,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瞄准影响和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问题,着力改善区内交通状况。20世纪80年代联合投资修建了馆(陶)聊(城)地方窄轨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跨省的地方铁路;1994年架起了豫鲁边界上的东明黄河大桥,结束了两岸人民世世代代无桥的历史。高速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现在市与市之间基本实现了高速互通。区内(北)京广(州)铁路、(北)京九(龙)铁路、太(原)焦(作)铁路、邯(郸)济(南)铁路、邯(郸)长(治)铁路、(北)京广(州)客运专线穿越而过;京港澳高速公路、大(庆)广(州)高速公路、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北)京昆(明)高速公路、青(岛)兰(州)高速公路等纵横交错;邯郸机场、长治机场都已通航。2010年,邯郸机场在安阳设立了首个异地航站楼,使安阳及周边地区的旅客享受到安全、便捷的航空服务。郑(州)济(南)客运专线、(北)京九(龙)客运专线、鲁南客运专线、太(原)焦(作)客运专线正积极推进。2020年1月,邯郸、聊城、长治三市签订了《聊(城)邯(郸)长(治)高铁项目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希望尽快结束三地没有快速客运通道的历史,建成后将成为国家高铁网东西方向的一条客运大通道。

近两年来,邯郸、濮阳两市依托资源、区位和交通优势,分别将天津港、日照港口岸服务引伸至内陆城市,积极推进“无水港”建设,全力打造四省交界地区物流中心和重要出海通道。

(三)各类商贸活动不断,旅游合作日趋紧密

以开发资源为重点,以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为目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联合与协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促进区域内商品流通。先后举办了安阳春节物资调剂会、长治轻纺产品交易会、聊城农副产品交易会、邢台协作项目洽谈会、菏泽林业产品博览会、邯郸食品博览会、北方糖酒博览会、国际建材博览会等百余场大型会展活动,其中“邯郸国际建材博览会”已经成为我国建材业标志性展会。区域会展经济为各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对相关产业起到了强劲的辐射和拉动作用,促进了各市经贸交流。积极打造合作平台,加快行业协作网络建设,四省交界区域已成为中原经济区交流与合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板块。在文化方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掘区域民间共有文化资源,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在现代物流方面,2009年组织召开了中原经济区(邢台)物流业合作恳谈会,开创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盟助力”的中原经济区物流业全新发展模式。

2014年,山东聊城与河北邯郸、邢台、衡水,河南安阳,山西长治在邯郸共同签订了《四省六市旅游联盟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同建立紧密的旅游营销合作联盟,开发区域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各地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根据协议约定,将建立四省六市旅游工作会商机制,联合促销、打造联盟城市品牌,充分利用各市旅游优惠政策吸引客源。

(四)积极开展水利环保等方面合作

在水利方面,2003年濮阳与聊城密切协作,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顺利实施了金堤河干流疏通和彭楼引黄入鲁灌溉工程,较好地解决了灌溉排水问题。2010年11月,邯郸、濮阳两市密切协作,引黄入邯(郸)水利工程竣工通水,供水范围包括邯郸7个县的部分地区,惠及30多个乡镇、400多个自然村、80多万人,控制灌溉面积5.33万公顷,不仅改善了邯郸严重缺水的局面,而且为河北省实施引黄西线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推动交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环保方面,2005年邯郸与安阳联合查处了岳城水库上游的一些污染企业,解决了饮用水源地跨省界污染问题,保证了邯郸、安阳两市人民的饮水安全。2009年在山东临清签署了《关于联合加强漳河、卫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协议》,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持续开展扎实有效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联防联控方面,2004年初禽流感期间,建立了区域内百县联防联控机制。2009年长治、邯郸、鹤壁、新乡、焦作、濮阳、安阳三省七市气象部门在河南省安阳市正式成立区域减灾防灾协作区,联合抗旱、蓄水、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减少协作区域内的气象灾害。

在信息方面,四省交界区域定期发布统计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2005年开通了“中原经济区网”,2009年《中原瞭望》创刊,同时不断提升《今日中原》画报质量,通过“一网一刊一报”,全方位反映各成员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推广先进经验,寻找拓展合作互补领域。

三、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合作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核心带动,打造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邯郸位于四省交界区域中心位置,区位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厚实,城区人口规模较大,科技教育发达,城市竞争力显著高于周边城市,是四省交界区域唯一的大城市,把邯郸建设成为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合作发展的突破口,强化邯郸的产业发展功能、吸纳就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人口集聚功能,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功能,集聚高端产业,完善综合服务,以推动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形成带动周边、辐射四省的中心城市。

(二)重点突破,推进交界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合作是省际交界区域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应把深化区域合作作为推动晋冀鲁豫交界区域发展的重大任务,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系统上下联动和部门间协调配合,协调处理好区域性中心城市与其他各类城市的关系,创新区域统筹发展机制,抓住促进合作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序推进,以重点突破带动区域合作向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发展。近期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为重点,完善综合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促进资源要素汇聚流动;随后,逐步向公共服务、社会事业领域拓展。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组织、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市场主体的积极作用,形成区域合作发展的合力,推动交界区域协同发展。

(三)错位发展,构建交界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分工是区域合作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一是行业错位发展,在四省交界区域总体产业发展战略部署下,各地可以发展不同的行业,共享区域要素和配套资源。二是产品错位发展,虽然各地区发展同一行业,但是其产品可以不一样,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领域可以专业于不同产品。三是功能错位发展,即按照“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的中心—外围分工理念促进同一产品的产业链分工。以邯郸为代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拥有大量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应着重发展公司区域性总部、研发、设计、培训及营销、批发零售、商标广告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由此形成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形结构;长治、晋城、邢台、聊城、菏泽、安阳、濮阳等中等城市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由此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而周边其他小城市、县城、小城镇则承担一般性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等,由此形成中间粗、两头细的棒形结构。

(四)开拓创新,探索交界区域合作发展新路径

主动适应新形势,拓展合作思路,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完善资源配置、利益分配、服务共享、制度保障等合作新机制。充分考虑各地利益,整合资源,协同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各地先行先试,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丰富区域合作手段。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构筑区域开放合作平台,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加快破解各省和地级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制度障碍,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与做法,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激发市场活力。全面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碍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壁垒,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来源:微信号“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https://mp.weixin.qq.com/s/LagnrvgkgvztIVrITXUszA 发表时间:2020年6月21日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