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品牌,是指拥有良好示范带动效应和社会知名度,在一定区域内能够引导促进大量劳动力就业创业,由地方政府部门评选认定的劳务经济活动,一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建设劳务品牌对促进就业创业、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强劳务品牌建设有关部署要求,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赴海东市、海西州等市州,对我省劳务品牌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实地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劳务品牌建设,把持续培育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农牧区劳动力就业增收的重要举措,先后培育出“化隆牛肉拉面”“海西枸杞采摘”“大通生态旅游”“同仁热贡艺术”等一大批具有我省民族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优秀劳务品牌,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13年起,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原则,多次组织开展全省劳务品牌评选认定工作,截至目前,累计评选认定省级劳务品牌25个(其中,劳务品牌24个、劳务活动品牌1个,即海西枸杞采摘)。2020年,全省通过劳务品牌带动转移就业41.65万人次①,占年度劳动力转移就业111.58万人次②的37.3%。2021年截至11月底,通过劳务品牌带动转移就业42.3万人,占年度劳动力转移就业109.6万人的38%,劳务品牌已成为我省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地域分布。全省25个省级劳务品牌中,西宁6个、海东市8个、海西州2个、海南州5个、海北州1个、黄南州1个、玉树州1个。
数据表明:劳务品牌发展培育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从全省范围来看,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态势,省级劳务品牌主要集中在西宁、海东市,共有14个,占全省劳务品牌的56%,省内六州有11个,占44%。目前,除果洛州外,各市(州)均有重点打造发展的劳务品牌。
——行业分布。按照行业分类,25个省级劳务品牌中,餐饮旅游类9个、民族手工艺类7个,工程技术类5个,民族服装类2个,劳务服务类2个。
数据表明:全省劳务品牌主要集中在三产服务行业,占全部劳务品牌的90%。总体来看,第三产业仍然是我省容纳培育劳务品牌,拓展劳动者就业创业渠道的主要载体。
——就业容量。据统计,2020年省级劳务品牌累计带动我省城乡劳动力就业41.65万人次。其中,化隆牛肉拉面带动就业18万人次;海西枸杞采摘带动就业4.01万人次;循化撒拉人家带动就业3.9万人次。
数据表明:我省带动就业成效明显的劳务品牌与青海地域特色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餐饮、旅游、民族手工制品等行业。
——劳务收入:据统计,劳务品牌年均增加劳务收入2—5.5万元。其中,工程建筑类年均增加收入约5万元,餐饮类年均增加收入超过4万元,生态旅游类年均增加收入约3万元,家政服务类年均增加收入约4.2万元。
数据表明:劳务品牌发展带动劳动力就业增收成效明显,其中,工程类、家政类、餐饮类和手工艺制作等劳务品牌增收超过3.5万元以上,旅游类劳务收入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年平均收入约3万元。
——技能需求。2020年依托劳务品牌项目,全省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19万人①,其中,开展“拉面+创业”“农家乐+创业”等创业培训4064人,占9.71%;农家乐服务人员培训7102人,占16.96%,中式烹调、面点11005人,占26.28%;刺绣、民族饰品、服饰加工等5561人次,占13.28%;电工、焊工、瓦工等工程技能类培训5517人,占13.18%;民族舞蹈表演培训2542人,占6.07%;家政服务人员培训5409人次,占12.92%。
数据表明:推动全省劳务品牌发展培育过程中,技能(创业)培训对品牌创建发展促进作用明显。省级劳务品牌中,中式烹调、面点的培训需求较大。其次是农家乐服务人员培训、刺绣、民族饰品、服饰加工培训、工程类培训和家政服务培训等。其中,创业培训占比较大,需求呈逐年增加趋势,显示劳务品牌从业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员有较强的自主创业意愿。
(二)主要特点
品牌发展——以民族和地域特色为主。我省地处青藏高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以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为主。全省25个劳务品牌中,依托本地区民族餐饮、民族文化产业等发展培育出“化隆牛肉拉面”“循化撒拉人家”“同仁热贡艺术”“玉树康巴服饰”等劳务品牌10个,占40%;依托地域特点和旅游资源发展培育“大通生态旅游”“波航休闲农庄”等劳务品牌8个,占32%。例如:“同仁热贡艺术”结合黄南地区民族特色和区域优势,发展以唐卡绘制、泥塑、木雕、堆绣、银器加工、石刻等为主的艺术饰品加工产业,目前,黄南州已有经营加工实体店5000余家,每年带动就业3万人以上。
行业方向——以餐饮和旅游产业为主。受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我省劳务品牌发展主要集中在西宁、海东两个人口居住集中、经济较发达地区。以上两地餐饮、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在全省居领先地位,共发展培育劳务品牌14个。特别是随着我省深入实施“生态立省”战略,餐饮、旅游和民族手工制品等行业迅速兴起,带动就业规模稳定。2020年劳务品牌中餐饮行业带动就业23.41万人,占56.68%;旅游行业带动就业7.22万人次,占17.48%;民族手工制品行业带动就业5.46万人次,占13.22%。
经营方式——以个体经营自主创业为主。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我省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就业创业实践,积累了资本、技术和人脉,市场经济意识和创业能力素质不断增强,劳务品牌也由过去单一的“枸杞采摘”“金秋采棉”等劳务活动,
逐步转变成为以个体经营和创业创新为主的经营实体。例如:海东“化隆牛肉拉面”“循化撒拉人家”为代表的餐饮劳务品牌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我省群众在北京、上海、广州等270多个大中小城市开办牛肉拉面店3.3万家,从业人员18.5万人;开办“撒拉人家”餐饮店7819家,从业人员4.9万人①。
从业方式——以劳动技能型就业为主。随着劳务品牌发展,农牧区劳动力在从一产逐步转入第二、第三产业过程中,对技能型务工人员的需求明显提高。调研了解,目前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培训主要通过传统的师带徒、以工代训和政府(行业)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劳动技能。近年来,我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根据劳务品牌发展需求,增加“拉面+创业”“农家乐+创业”“中式烹饪+创业”等“技能+创业”培训课程,创新开展“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加大农家乐、刺绣、民族手工制品加工等特色劳务品牌培训力度。2018-2020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99万人次中,围绕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11.58万人次,占41%。
(三)主要做法
按照“广泛挖掘、多方培育、重点打造”的方式,我省持续挖掘培育优秀劳务品牌,形成“县(区)创品牌,市(州)促发展,省级重点打造”的格局。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印发《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和农民工务工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性文件,研究制定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劳务经纪人激励办法等举措,形成引导鼓励、拓宽渠道、完善服务、强化保障的劳务品牌政策支持体系。二是注重服务落地。4次开展省级劳务品牌评选认定工作,落实劳务经纪人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优秀劳务品牌奖补等扶持政策,2018年以来,累计为各类创业群体发放各类补贴3.3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51亿元。每年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稳就业“四送”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300余场次,为80万人次提供岗位对接、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为推动农牧区劳动力投身劳务品牌实现就业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重点打造升级。制定印发《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支持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两次召开全省拉面经济推进工作会议,落实5000万拉面扶持专项资金,创新开展拉面带薪在岗实训,举办拉面创业大赛等系列推介活动,我省打造拉面劳务品牌的经验作法多次被国家和央媒在全国宣传推广。每年召开全省枸杞采摘劳务对接洽谈活动,组织省内外劳动力9万余人赴海西采摘枸杞,海西“枸杞采摘”劳务品牌为发展柴达木枸杞产业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撑。围绕撒拉艳姑刺绣、丹噶尔绣娘等劳务品牌,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刺绣类技能培训1.2万人次,截至目前,海东市有刺绣工坊、合作社、公司等109家,刺绣从业人员7096人,掌握刺绣技艺的“绣娘”达5万余人。
(四)取得成效
一是闯市场,转变就业观念。全省各地以打造劳务品牌为抓手,全力引导农村劳动者赴省内外就业创业,在实现增收的同时,更加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经历,学习了经验,转变了观念。外出就业的劳动力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真正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一些劳务品牌重点发展地区,如化隆县、循化县出现了一批“老板村”“轿车村”“小康村”,使农村劳动力“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劳务品牌帮助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的示范效应充分显现。
二是促就业,增加劳务收入。通过打造培育劳务品牌,为城乡劳动者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全省依托劳务品牌实现就业的劳动者占到农牧区劳动力总数的37.3%,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到3.14万元,远超全省农村常住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劳务品牌让身处大山和边远地区的农牧民通过辛勤劳动增加家庭收入,有效解决了生存和发展问题。
三是创品牌,拓宽脱贫渠道。各地发展劳务品牌吸纳农牧区劳动力就业,其中有近二成为贫困劳动力,劳务品牌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海东市通过发展“拉面经济”,有7.2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占海东市整体脱贫人口总数的37%,“拉面经济实现稳步脱贫”经验做法被列为全国“人社扶贫典型事例”;乐都区发展“高原电建”劳务品牌,近年来累计组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万人次,年人均劳务收入超过4万元;黄南发展“热贡艺术”,从同仁县本地辐射扩大到省内海东、海西、海南等地,州内每年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超过400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四是助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劳务品牌的培育壮大直接带动了生态旅游、乡村种养殖、文创产品制作等产业蓬勃发展。同时推动了一大批扶贫车间和乡镇产业发展,直接盘活了乡村经济,广大群众通过“热贡艺术”“生态旅游”“青绣”等劳务品牌活动,积极投身到返乡创业大潮中,投资创办各类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物流配送等实体产业,为扩大农村就业岗位、推动城乡一体化和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我省劳务品牌培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品牌发展不均衡。我省集中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欠发达地区等诸多特征,全省一、二、三产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农业、工业基础薄弱,除餐饮和旅游业,其他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不多。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定位影响,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劳务品牌发展分化明显。西宁、海东两地目前共有劳务品牌14个,占全省劳务品牌总数的56%,青南三州(玉树自治州、果洛自治州、黄南自治州)只有3个劳务品牌,仅占全省总数的12%。在经济产业关联影响下,各地劳务品牌主要依托三产服务业发展,全省三产类劳务品牌占比达90%,截至目前尚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有机(智慧)农业等高新产业劳务品牌。
(二)推动合力不强,扶持政策协同不够。劳务品牌是经济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创业的典型示范,培育发展过程需发改、工信、商务、人社、财政、税务、乡村振兴、市场监管、金融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目前我省除青稞、枸杞、青绣等产业成立了省级协调机构外,其他劳务品牌有关产业均未从省级层面建立统筹协调机构。省级各部门之间,省、市州、县区之间,依托各自职能优势,合力抓产业发展、筑劳务品牌的协同推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对劳务品牌统筹管理和跟踪服务的政策合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品牌规模有限,发展内生动力不强。我省除“化隆牛肉拉面”“循化撒拉人家”“海西枸杞采摘”“同仁热贡艺术”等少数劳务品牌发展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力较广、带动就业人数较多,其他品牌总体规模、从业人员总量有限。一些劳务品牌因不适应外部市场变化,品牌规模和带动就业能力逐年萎缩,如“互助五峰铁艺”“大通朔山挖掘”等,因环保要求和市场竞争,近两年促进就业能力明显减弱,年带动就业创业均不足2000人。同时,我省劳务品牌以加工制作及门店营销为主,处于产业链下游,市场价值链短,品牌赋能不足,在挖掘品牌价值、打造品牌文化、提升发展质量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四)智力支撑不足,人才资源较匮乏。随着劳务品牌发展壮大,对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调研中发现,目前各类市场主体普遍反映,高端人才的招、用、留、培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研发人员数量仅占全省总量的3成左右,40%的企业缺少高级技能人才。在“青绣”行业,目前国家级传承人只有1人,省市县三级传承人116人,技术(能)人才只占全省“绣娘”总数的0.23%,在产品研发、品牌推广营销方面人才明显不足,成为“青绣”类劳务品牌提档升级的短板弱项。另一方面,近三年全省围绕劳务品牌建设累计开展技能培训近12万人次,但中式烹调、农家乐服务、刺绣、民族饰品加工等行业技能培训仍主要集中在初级水平,相关行业对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近年来,随着养老服务、母婴照护、医疗护理等市场发展,相关领域技能从业者需求旺盛,但现有从业人员的数量和技能水平,相较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把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部署落到实处,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在青海考察调研期间强调“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总书记的指示为筹划全省“十四五”开局,部署2035年远景目标擘画了新蓝图,更是为我省劳务品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结合实际谋划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四地”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建设“五个示范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为培育壮大劳务品牌提供了广袤的发展市场和创业就业空间。
(一)注重产业与就业联动,促进融合发展。紧盯高质量发展和“四地”建设目标,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动产业发展向就业创业聚焦,为劳务品牌发展营造健康积极的外部环境。一是发展一批生态农业劳务品牌。依托发展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现代化有机农业,加强高原青稞、枸杞沙棘、祁连藏羊、共和冷水鱼、中藏药材等高原特色种、养、林、草等农牧业发展,优化配套加工、物流冷链和产销对接,发展特色农业劳务品牌。二是扶持一批产业经济劳务品牌。加快发展盐湖产业、清洁能源等符合我省发展定位的新兴产业项目,加强供给侧改革,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扶持培育产业经济劳务品牌,拓宽城乡劳动力就业渠道。三是培育一批地方特色劳务品牌。发挥我省民族特色、传统文化、高原生态等独特优势,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潜力,重点打造各地特色餐饮、生态旅游、民宿民居等三产服务业,持续培育壮大相关行业劳务品牌规模,提升劳务品牌质量。
(二)紧盯就业优先战略,发挥政策合力。协调好政府与市场在劳务品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促进作用,强化全省促进就业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优势,聚焦就业导向,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发挥部门合力。研究制定我省加强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劳务品牌共同推进协作机制,促进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协调联动,通过政策支持、服务保障,不断提升劳务品牌发展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二是加强政策支撑。加大财政、税务、金融、人社及产业部门对劳务品牌建设的政策倾斜力度,拓宽劳务品牌示范(龙头)企业引才、融资、平台建设扶持渠道。集聚工信、商务、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优势,打造一批劳务品牌的“龙头企业”和“品牌示范店”,形成“领头羊”效应。三是明确发展路径。把握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部署,将推动劳务品牌发展、提升就业创业规模列入全省各相关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建立重点劳务品牌发展资源库,根据劳务品牌数量、分布、特征和带动就业规模制定劳务品牌发展规划和建设方案,从筑牢产业培育基础、优化品牌管理机制、强化政策引导扶持、抓好品牌营销打造等方面明确发展思路,持续推动劳务经济发展壮大。
(三)挖掘地方特色优势,打造“青”字品牌。围绕我省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和产业优势,在重点打造“青拉”“青绣”“枸杞”劳务品牌的同时,围绕有机农畜产品和生态旅游产业打造“青农”“青牧”“青海生态游”等品牌。一是提升发展质量。通过树牢品牌意识、建立行业标准、增加文化内涵,打造商业价值高、社会影响力强的青海劳务品牌,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构建其他特色品牌,全面提升现有劳务品牌的经济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二是拓宽培育渠道。瞄准家政养老、餐饮服务、乡村旅游、文体娱乐、特色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网络平台等新业态新行业,评选认定一批新的优秀劳务品牌。通过优化名称、标识、商标等要素,完善劳务品牌发展质量。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规范诚信经营自律行动,提升劳务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坚持重点打造。紧盯拉面、青绣、枸杞等重点行业劳务品牌,着力发展壮大一批劳务品牌龙头企业,根据重点劳务品牌发展需要,给予相应政策与服务保障支持,通过打造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行业内、区域内劳务品牌发展。四是强化宣传推介。统筹各方力量,积极挖掘劳务品牌文化价值,广泛开展劳务品牌宣传推介、展示交流、文旅洽谈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我省优秀劳务品牌,持续扩大“青”字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青”字品牌市场价值。
(四)强化人力资源支撑,提升培训实效。一是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和劳务市场需求,深入挖掘各地历史传承、人文特色和传统工艺,健全重点领域柔性引才机制,拓展传统技艺技能传承方式,广泛开设特色技能培训工种,壮大劳务品牌人才队伍。二是紧盯市场需要和行业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性,加强劳务品牌技能培训需求调研,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劳务品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整合培训资源,发挥校企合作机制,鼓励各类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开展劳务品牌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完善劳务品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业职业能力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拓宽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职业化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