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体经济强村的调研与思考
字号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破解农牧区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发展的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近期,省政府研究室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了一些调研。目前来看,成效主要体现在: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全面完成,村集体经济全面实现“破零”,村集体经济收益持续增加。问题主要是:产业形式单一、收入渠道狭窄、管理方式粗放、群众参与不高、专业人才缺乏。调研中感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产业、资源、人才、机制五个方面至关重要。资金的关键,在于“撬动”;产业的关键,在于“对路”;资源的关键,在于“挖潜”;人才的关键,在于“情怀”;机制的关键,在于“联农”。

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七个方面的具体建议:1.打破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组织常规管理运营模式;2.建立村集体经济产业指导目录;3.制定村集体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的指导性文件;4.打通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5.深入研究完善相关利益连接机制;6.进一步研究村集体经济“有人干事”的导向性办法;7.积极探索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的有效途径。

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集体经济强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

一、基础与现状

2018年,全省启动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经过三年时间,实现了“蝶变”。

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全面完成。2017年,我省启动实施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涵盖4156个行政村、21个涉农村(组)级社区。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村集体经济组织4172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05.01万户、406.65万名,集体资产账面价值232.8亿元(村级资产232.41亿元,组级资产0.39亿元。村级资产中,经营性资产86.14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46.27亿元),资源性资产7.15亿亩(农用地6.57亿亩,建设用地455.35万亩,未利用地5424.85万亩)。折股量化资产7.06亿元,人均股份权益价值173.6元。

image.png

村集体经济全面实现“破零”。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全省共投入村集体发展资金58.73亿元(不包括旅游扶贫资金,其中1625个贫困村投入资金32.3亿元,2358个非贫困村投入26.43亿元),共产生收益8.17亿元(1625个贫困村产生收益5.4亿元,占比66%,村均收入33万元;2358个非贫困村产生收益2.77亿元,占比34%,村均收入11.74万元)。按产业类型看,全省村集体经济中股份分红型占比29%,兴办实体占比35%,发展物业占比28%,服务创收占比5%;其他类占比3%。

image.png

村集体经济收益持续增加。截至目前,全省4149个行政村中,年收益超过5万元的村3644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7.8%;超过10万元的村2528个,占60.9%;50万元以上的村220个,占5.3%。而在2019年底时,这三个数据还分别是67.5%、9.1%、1.9%。

image.png

二、探索与启示

在村集体经济“破零”过程中,各地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归结起来主要是资金、产业、资源、人才、机制,这五个方面也是今后壮大村集体经济必须关注的重点方面。

——资金的关键,在于“撬动”。资金是发展集体经济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鸿沟。对国家投入来之不易的“种子资金”如何用好用活,发挥作用?如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村集体经济?都是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在实践中,各地的一些创新做法成效明显。

互助县统筹国家投入资金共6880万元,集中投入两家县属企业,每年按10%的比例分红。治多县通过整合3个乡5个国家级贫困村扶持资金,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全县近两万名牧民入社、2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2020年合作社分红1456万元,2021年分红超过1500万元。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与附近两个村整合涉农资金,建立卯寨景区,把荒山荒坡建成集花卉种植、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集体经济项目,年收益超过100多万元。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利用省、州两级非贫困村集体发展资金,入股经营梅陇火锅店,并与专业合作社共同出资,在西宁购买铺面房,发展“飞地”经济,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多元。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认为,如果仅靠每个村几十万元扶持资金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难成气候。因此,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取向一定要放在“撬动”上,而前提是创新方式,把资金整合起来,让“撬动”有力、有杠杆。

——产业的关键,在于“对路”。青海是全国四大牧区之一,过去村集体经济大多依靠购买牲畜、由大户代牧,收入方式单一、发展缓慢。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集体产业项目转型发展?

平安区整合扶持资金入股光伏和“平安驿•袁家村”项目。截止目前,投入村级光伏扶贫项目44个村,投入2200万元,2020年分红132万元;入股袁家村2325万元,投资收益38.3万元。玉树市扎西科街道甘达村积极发展生态马帮、藏式服装加工和灯芯制作等8个产业,并成立综合超市,销售村民们自产的藏袍、糌粑、灯芯等特色产品,积极对接市场,扩大生产规模,2020年村集体净收入达到163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群才仁认为,“村集体经济多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成立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行以草场承包经营权、牲畜折价入股的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合作社入社率达98.2%,累计分红超过18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互助县五锋乡转嘴村依托当地气候、土壤适合种植油菜籽的条件,与青海通达油脂公司强强“联姻”,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方式,成立泽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种植和加工销售菜籽油,由转嘴村组织群众种植供应油菜籽,通达油脂公司负责收购、加工、产品包装、配送,打通油菜籽和菜籽油的加工渠道和销售渠道,该村注册的“格桑花”牌菜籽油,年销售额16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纯利润达70万元。同时,泽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利润中的40万元又投资通达油脂公司,每年分红4.8万元,收益率达到12%。

这些案例启示,对大多数村来讲,将财政支农投入形成的资产折算为集体股份,分红后形成集体收入,再资金入股企业经营、购买资产或投资,推动集体经济向股份分红型模式发展是一条比较适宜的发展路径。同时,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特色优势,选准发展路子。

——资源的关键,在于“挖潜”。依托资源培育产业,是最适宜、也最容易走通的路子,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更多。

大通县边麻沟村以原生态的山林河谷为依托,在660亩的荒山上种植了50多种花卉,将亩产不到300斤粮食的旱地建成了“花海农庄”,打造出自然与人工设计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既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保护了生态的原生性,又让农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转向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模式。2021年,景区收入超过800多万元,分红20万元。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宝库村成立富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村集体2.67公顷的废弃养殖厂房,将其改建成藏香猪的散养地,为市民代养藏香猪幼崽,代养达到出栏标准后,由代养人购回。同时,该公司利用周边的土地建设蔬菜大棚,供市民查看猪崽生长情况时采摘瓜果,通过一个项目带动发展多个项目,让荒废的土地“肥沃”起来,拓宽了村民致富的渠道、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化隆县谢家滩乡圈坑村依托林木丰富的资源,采取“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各项扶持资金235万元,实施藏香猪养殖项目,并流转土地43.3公顷种植苜蓿、豌豆、燕麦等饲草,为藏香猪提供食料。同时,将124户村民分为5个小组,从事养殖、经营和种植等工作。每年除了向公司上缴管理费和滚动发展的“公积金”外,剩余的利润由各小组按股分红,户均务工费和分红近3万元。互助县哈拉直沟乡魏家堡村将村庄易地搬迁留下的60多亩废弃宅基地,申请修改为农业设施用地,建立合作社,养殖德州黑驴、红羽土鸡等畜禽,2021年收益达到200万元,户均分红2万多元。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利用已破坏耕作层的160亩采矿地,建设生态景区。一期工程于2018年9月开园,2020年成功跻身国家3A景区,2021年共接待游客超42万人,收入达到1700万元,净收益达1000万元,向村民分红200万元。该村通过边治理、边开发,让昔日千疮百孔的卓扎滩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观光村,既实现了生态绿色发展,又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带动村民发展了餐饮、民宿、特色小吃等产业,真正实现了“多赢”。互助县威远镇党委书记费海章讲,卓扎滩村其实不靠山,也不近水,不光如此,长年的采砂使环境更加恶劣,发展景区并没有优势,但通过转变思路,把短板改成了发展潜力,让废砂坑变成了“聚宝盆”,为全县其他村树立了榜样。

我们认为,各地情况不一样,资源禀赋也不尽相同,但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择其优者而用之”,挖掘出潜在优势,甚至可以通过理念转变将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

——人才的关键,在于“情怀”。发展村集体经济关键靠人才。调研中,很多村干部坦陈,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见识不多,能力有限,发展集体经济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有顾虑,但大多数村干部还是表示,能够担起重任,努力把村集体经济干好。

大通县根据各村集体经济项目特点和技术需求,按照“招聘式”建库模式,将从20个县直行业部门、单位中遴选出的31名政治素养高、专业资质强、职业素质好的专业人才,纳入涵盖种植养殖、农用机械、经济财务、城乡规划等方面的集体经济项目专家库,成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家服务队”,组建专家评审团和集体经济“智囊团”,为全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人才支撑。黄南州泽库县拉格日村党支部书记俄多放弃每年收入近20万元的虫草生意,带领牧民成立合作社,通过舍饲圈养、分片放牧等方式,对草场实行划区轮牧,一方面遏制了草场退化趋势,另一方面增加了群众收入。2021年,合作社纯收入57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返乡大学生拉玛加,出生于1992年,2017年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拉玛加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乡创业,组织本村22户牧户,共筹集70多万元,成立“合作社+牧民”模式的鼓声湖生态畜牧专业合作社,开始从事养殖产业。在拉玛加的影响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纷纷“入伙”。目前,该合作社有9个大学生,从管理到经营再到销售,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合作社发展提质增速。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村返乡大学生徐浩,2018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村委会主任,结合本村实际,积极对接瞿昙寺景区开发、乐化路建设等优势资源,打造“一山一道一幅画,一步一景一重天”特色乡村。立足油菜籽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势,依托“油博士”榨油坊,打造“瞿景”特色品牌,2021年销售额达52万元,壮大了村集体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

这组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能人带动”非常重要。首先是乡镇和“两委”班子要有情怀,识人的情怀、用人的情怀、容人的情怀。这样,懂“三农”爱“三农”的各类人才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渠道、平台、舞台。

——机制的关键,在于“联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从而更好地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壮大。

西宁市城中区制定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分配指导意见规定,原则上每年1月底前确定上年度收益分配方案并完成分配。分配前,应当准确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年的收入和支出,清理资产和债权、债务,核算成员年度收益,真实完整地登记到成员个人账户。分配顺序为:弥补亏损→提取公积公益金→提取集体福利支出→按照成员股份进行分红。分配比例为:原则上提取公积公益金总额不超过当年可分配盈余的10%。对为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管理、技术、信息、商标使用许可等服务或作出其他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根据集体经济组织章程或成员(代表)大会决定,可以给予一定报酬奖励,在提取可分配盈余之前列支。祁连县建立以“产业发展”“公共民生”“公益事业”“村民红利”和“村干部补贴”为主的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五分法”,即:将收益的40%用于村集体经济后续产业扩大再生产,20%作为村民当年分红收入,15%用于缴纳农牧民新农保、新农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救助贫困家庭;15%用于村道养护、文化活动等村级公益事业,10%用于村干部补贴。“五分法”的推广,有序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也切实增强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服务和凝聚群众功能。峨堡镇白石崖村党支部书记卡拉提到,“原来村集体经济产生的收益成了我们的‘老大难’,怎么分、分多少,拿捏不准、把握不清,自从有了‘五分法’,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而且,大到几十万元,小到几毛,村集体经济收支情况村民们都了如指掌,对村干部的态度也由误会、怀疑变成了信任和理解,大家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更高了!”另一方面,要建立上级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确保村集体经济依法合理分配收益,增强发展后劲。阿柔乡青羊沟村坚持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全村大学生(1500元/人•年),不仅减轻了学子入学的负担,也有效地防止了部分家庭因贫止学的问题。截至目前,该村已扶助全村在读大专以上大学生182名,发放金额18万元。互助县五锋乡转嘴村扣除村集体公益支出、分红、再投资、缴纳全村农户水费外,给全村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补贴500元、给在校中高职以上学生每人每年补贴1000元。大通县边麻沟村实行景区收效“二二分法”,即:先由村集体经济和引进企业按比例分配,再对村集体经济收益进行分配,一部分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用于壮大村集体产业。2021年,景区收入900万元,给村民土地、林地租金37万元,除去归还贷款、各项支出和入股企业分红,村集体收益57万元,其中,28万元给农民分红,29万元归村集休经济发展壮大。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归根结底是联结起乡村产业的发展、农民群众的增收和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核心就是收益分配问题,越是直接面向群众的事,越要让群众知情、参与。建立上级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确保村集体经济依法合理分配收益,是增强发展后劲必不可少的举措。

三、问题与原因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虽然我省村集体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本实现“一年清零、两年提质、三年做强”的工作目标,但从整体情况看,壮大村集体经济仍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瓶颈和问题,主要的依然是:产业形式单一、收入渠道狭窄、管理方式粗放、群众参与不高。

究其原因是“四个缺乏”,即,缺乏内生动力:部分村干部思想保守、因循守旧、观念落后,自立自强发展村集体经济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存在“求稳怕乱”的心态,担心发展不好会受埋怨受连累,缺乏敢闯敢干的勇气和做大做强的魄力。缺乏发展思路:部分村干部发展产业、提高经营水平的能力不强,对如何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缺乏深入思考和长远谋划,培育和发展产业的眼界不宽、思路不广、办法不多,存在有资源不会用、有资产不会管、有资金不会投的问题。缺乏主导产业:从全省来看,有主导产业的村占比较低,且未形成规模。大多数村没有主导产业,产品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集体经济难以做大做强。缺乏引才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能提供的各类发展机会持续增大,社会生活的多元多样化更加丰富,加之上学、就医水平的差距,农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在降低,流失的数量在持续增大,且大多数都是综合素质较高的能人、大学生等青壮年群众。

四、思考与建议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破解农牧区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发展的瓶颈制约,因地制宜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旅游、康养等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具备条件的县域发展农牧业全产业链”。从“破零”到“壮大”,两个字的变化,体现出全省村集体经济发展开始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工作中,应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培植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增加村集体可支配收入,更好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提七点具体建议:

1.打破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组织常规管理运营模式。将村情相近、资源相连、产业相同的村联合起来,探索强村辐射带动、联村抱团发展、村企合作共赢的路子,实现联动联营、联营共享。

2.建立村集体经济产业指导目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县或乡镇为单位编制产业指导目录,一方面作为各地和行业部门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依据,一方面作为相关展会活动上宣传推介、招商引资的载体。

3.制定村集体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的指导性文件。引导村集体组织吸纳村民的闲置宅基地或农房,合作开发经营农家乐、民宿、手工制作等项目,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同时,流转无劳动力农户的闲置养殖场、蔬菜棚等资产,发展仓储物流、旅游娱乐等产业,变“多难”为“多赢”。

4.打通服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自然资源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村庄规划“多规合一”中为村集体产业项目预留好发展空间。生态环境部门要结合省情实际,主动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开展环评指导服务工作。市场监管、税务部门要加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赋码登记、税务登记等服务保障工作。

5.深入研究完善相关利益连接机制。农业农村、财政、金融等部门要深入研究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村“两委”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以及既有的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连接关系,解决金融资本进农村缺乏承接主体的问题,深入研究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中财政资金投入部分的收益分配政策,探索制定村集体从中收益的办法,从顶层设计上赋予村集体一定的受益权。

6.进一步研究村集体经济“有人干事”的导向性办法。一方面,鼓励村级党组织与其他村级组织成员交叉任职,引导党员积极融入专业合作社、企业公司、家庭农场、社区工厂,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人群最关注、最刚性的需求,出台实质性的激励政策,吸引大学生、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员军人、乡贤等人群回村回乡。

7.积极探索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将村集体经济收益资金纳入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并健全财务代管、非生产性开支审批、财务公开等制度,提升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强化乡镇农经机构的监管职能和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增强对村集体经济收益、支出的全程监管。

中国民生调查2022
协办单位更多
V
海关总署研究中心
V
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
V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V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
V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访问学者招聘公告
关于我们
意见建议
欢迎对中国智库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